文学经典是历经时间检验、具有典范意义和权威价值的人类精神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情感态度和精神品格的审美表达,也是构筑民族精神 血脉和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 简称《讲话》)深刻阐释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问题,《讲话》高屋建 瓴、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列举了20多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提到了110多位中外文艺名家,鞭辟入里地论述了文学经典的历史意义,明确指出了加强文学 经典教育和传承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多重价值,为文学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文学教育和研究的广大高校教师提供了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导。
加强文学经典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文学经典作为人类各时期文学成就和文明符号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学经典对于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繁荣昌盛至关重 要。一方面,文学经典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艺术性和审美化的创造,集中表现了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道德理想和人生态度,成为维系民族内部成员集体记忆 的情感纽带;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也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创造,其中呈现的美学风格和艺术魅力也成为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徽章和文化标志,是最易辨识的文 化品牌。诚如李白诗云:“干戈不动远人服,一纸贤于百万师”,正是由于文学经典拥有巨大的价值主导力、文化吸引力和审美感召力,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将传承和 弘扬本民族的文学经典作为构建民族价值认同、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讲话》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 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 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载体之一,就是从诗 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 的灿若群星的经典著作。这些文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饱含了炎黄子孙“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开拓勇气,“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豪情,“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改革气魄等优秀品质和文化性格,这 些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学追求不仅为我们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构建民族认同的基础,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核心要素。因此, 加强中华文学经典教育不仅能够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构想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同时经典本身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 标志,其重大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
加强文学经典教育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题中之义
文学由于在精神、情感、思想等方面具有高度密集性和强烈感染力,一直以来就在国家政治文化建构与意识形态整合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维护文化 安全特别是国民教育体系安全中的基本内容和关注重点。正如《意见》所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十分复杂,巩固思想文化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 迫。”具体而言,当前我国文化安全及文艺话语权领域主要存在两方面威胁: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好莱坞类型电影和流行音乐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通过 跨国商业资本的市场准入,将所谓“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等思想观念裹挟在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中对我国国民特别是青年进行推广和渗透, 使文化娱乐主义、感官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一部分人崇洋媚外、民族自卑、放纵欲望、身体崇拜等现象严重;二是以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 的西方后现代思潮袭扰,鼓吹消解中心、反抗本质、否定传统等价值取向,在文学领域集中表现为戏说、调侃和恶搞经典的作品一哄而上,造成质疑经典、解构经典 和否定经典的不良倾向。这两种威胁实质就是要通过曲解意图、政治误读、主观否定和价值虚无等方式,改写、涂抹、移植和调侃其他民族的文学经典,动摇甚至颠 覆其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达到“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的目的。对此,我们在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更应坚定民族文化本位 的立场,以“捍卫经典就是捍卫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尊严”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加强中华文学经典的国民教育、民间传承、意义解读和价值引导。一方 面,应重点阐释诸子散文、屈平辞赋、李杜唐诗、苏辛宋词、汉卿元曲、四大名著等文学经典著作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审美风范,揭示其作 为民族共同精神基础的深厚可信的历史积淀和鲜明深沉的文化底色,弘扬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有力抵制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 主义思潮引起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坚定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灵魂的科学论断,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在文学经典教育中积 极挖掘富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彰显文学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把握时代主题、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蓬勃生命力。
加强文学经典教育是培育大学人文精神的当务之急
文学经典教育作为大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在拓展广阔视野、涵养高尚心灵、塑造独立人格、培育社会责任和树立批判意识等方面具有 不可替代的作用。诚如《讲话》中习总书记所言,“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 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作为文艺作品的代表,文学经典以“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独特功能,崇尚真善 美、鞭挞假恶丑,发挥陶情、冶性、启志、励行等作用,以澎湃的正能量和感染力成为现代大学倡导和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承载。值得忧虑的是,当前部分大学生人 文精神缺失,表现出空虚无聊、浮躁冷漠、急功近利等种种问题。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大学校园恶性暴力事件,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大学文学经典教育的缺失 和人文精神涵养的匮乏绝对不可忽视,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学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和反思。为此,我们必须重申文学经典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完善心 智的重大价值,纠正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不良倾向,处理好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高扬文学经典的崇高价值和审美理想,抵制反经典 潮流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造成的矮化和异化。文学教师应从学生实现自我认识理解、自我感情培养、自我思想健全和自我精神成长的根本目的出发,主动进行从 “教”到“导”,即从文化知识传授者到知识体系建构者的职能转换,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改善阅读条件、营造研读氛围等多种手段,滋养心灵、厘清价值、启迪心 智、涵养灵魂,让受教育者真切体验到文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境界,使其直接感受经典文本的审美感染力,从而将文学经典教育真正落实为人文精神教 育与审美文化教育。
文学经典薪火相传,精神血脉奔流不息。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意见》和《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和深化文学经典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实现民族伟大 复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振大学人文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凝聚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共识、情感基础、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汇集成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澎湃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