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上北京,二下广西,三进云南,四到贵阳查阅档案资料,丰富充实红军长征途经安龙的史实,成功研究“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考”课题,得到中央、省、州党史部门领导的认可,填补了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
他,高风亮节,不恋权势,自愿向组织提出申请,主动辞去单位主要领导职务退居二线,但却退职不退事,迅速转变角色,积极协助新任领导开展好党史和地方志工作。
他,年近六旬即将退休,本可颐养天年不问世事,但却始终情系史志,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与单位干部职工一道奔忙在查档案、收资料、访父老、编党史、纂年鉴、续县志的路上……
沉睡:蓄势待发
在安龙的干部职工中,提起他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起他在史志事业上的点滴与故事,人们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都能说出关于他的一二三,其声名早已远播在外。他,就是引领史志人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的安龙县史志办原主任桑维新。
2007年的3月,本是阳光明媚,春光无限的时节,但对于干了三十多年工作的桑维新来说,却是个灰暗落寞的年月,是一个让他终身难忘的日子。因为组织上的一纸调令,将他从县直机关工委书记调任县史志办主任。对这毫无征兆,突如其来的人事调整,犹如晴天霹雳,重重地击打在桑维新的头上,让他始料不及,难以接受。
大家知道,史志办和直工委虽是同一级别的科级单位,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史志办是一个闲职单位,要人无人,要经费无经费,工作可干可不干,也没有领导去追究。这对于在县直机关工委书记任上正干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的桑维新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收起行囊回到家中翻来覆去地想,难道是我的工作做得不够好?没有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还是我得罪了某位领导……
桑维新思来想去,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答案,怎么也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既然不是自己的原因,面对白纸黑字的调令,他感到无可奈何,也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去补救,只好选择沉睡不起,不露面不吭声,用沉默来表达自己无言的抗争。
“那几个月,看到他成天吃了睡、睡了吃,就是不到新的单位去上班,亲朋好友都来相劝,可他还是无动于衷,我真的很是着急、很为他担心。”谈起桑维新当时沉睡的情形,妻子王国萍仍记忆犹新。
听说老领导桑维新一直未到史志办报到上任,时任安龙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的黄朝文再也坐不住了。为解开他心中的疙瘩,减轻他的思想负担,消除他心中的疑虑,让他早日来到新单位上任,出于对老领导、老朋友的关心与帮助,黄朝文亲自找到桑维新,面对面地坐下来认真听取了他的想法和意见。
常言道:思想通,事事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次谈话,黄朝文既以领导的身份,更以老朋友、老部下的身份和桑维新推心置腹地长谈了两个多小时。针对史志办当时一无人、二无钱、三无办公设备的实际情况,作为政府领导的黄朝文给予了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承诺帮助协调解决开展工作需要的经费、人员、办公设备等困难。
这一沉睡,人们不难看出,桑维新在工作上确实是一个有胆有识,有头脑,有主见,有想法的人。他之所以选择沉睡不起,不是偷懒耍滑,而是凝聚力量、蓄势待发。在此期间,他翻阅了许多书籍,收集了不少资料,准备了上任后的许多研究课题。这一沉睡,犹如一台长期未使用的老柴油发动机,难以启动。他引起了县领导对史志工作的重视,解决了史志办一无人、二无钱、三无办公设备的困难,为自己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铺平了道路、扫清了障碍,真可谓“高明”啊!
从那次谈话以后,沉睡许久的桑维新终于醒了。第二天,他早早就来到史志办,打扫起尘封已久的办公室,开始了自己新的征程。已经睡醒了的桑维新,又犹如已发动了的老柴油机,一直停不下来他的工作,甚至“飞车”,他研究课题好似“走火入魔”。他的奋发努力,坚持不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开启了安龙史志事业的新时代,改写了安龙史志办一穷二白,在人们心目中可有可无的历史。
奋发:创造奇迹
“史志办是一个编史修志的部门,业务才是主业,只有把业务工作做好了,能拿得出像样的成果来,别人才会尊重你,外界才不会小看史志办,誓以研究成果论英雄!”这是桑维新的一句口头禅,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在黔西南州,史志办是一个集党史和地方志合二为一的单位,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如何抓住工作重点,怎样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有效打开安龙史志工作滞后的被动局面,桑维新苦苦地思索着。
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学,有调研才有发言权。一上任,桑维新就马不停蹄地拜访了王柏林、龙尚学、陈翰辉、王仲坤等老领导、老前辈、老专家,认真听取大家对安龙史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找来《安龙县志》《兴义府志》等书籍进行认真的研读。几次调研、几番询问、几经权衡,桑维新最终确定了首先深入调查挖掘红军在安龙活动的史实作为自己工作的切入点。
党史课题研究的方向明确后,桑维新便立即投入到收集红军在安龙活动的工作中去。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放弃周末节假日,不惧山高路陡,不分白天黑夜,迎严寒、战酷暑,亲自到安龙、兴义、贵阳、遵义等地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及长征途经之地,查资料、访父老、询知情,反复论证与核实当时的史实。同时,他还多次深入到云南、广西等邻近省份,查阅档案资料、请教和咨询有关党史专家,论证、核实、充实红军长征过安龙的相关史实。
为了收集、寻找到有力的实物证据,有时,他晚上都还在荒山的坟墓间穿梭,用火机作照明查看碑文,寻找证据链。在收集红军长征过安龙的资料中,当听说德卧镇马鞭田村95岁的刘云芳老人保存有红军长征留下的革命文物,他主动找到老人的儿子李旭,通过与李旭打老庚的方式拉近关系,并自掏腰包购买人参、天麻等物品,以受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委托的方式去看望刘云芳老人,让老人十分感动,最后心甘情愿地将大吉羊·瓷壶、大吉羊·壁挂瓷花插两件革命历史文物无偿捐赠给安龙史志办。
通过多方寻找、查证,从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中,桑维新证实了红军长征途经安龙期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曾经到过安龙,并在县城草纸街71号宿住,当时毛泽东还为干部团的官兵作形势报告的重大史实,这一重大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彻夜难眠。他当时有爱好喝酒的习惯,不论中午或深夜,尽管喝了半盅白酒,麻醉后的他躺在床上仍不能入睡,总是又爬起来,继续再写、再改……
随后,桑维新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和甄别,从纷繁的原始资料中划出有关的记载、梳理出文稿的脉络,开始了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专题的撰写工作。不久,一篇2万余字的“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考“党史专题成功出炉。
手捧沉甸甸的“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考”专题,桑维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踏踏实实地睡了一觉。第二天,他信心满满地带上一年多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成果,背上从四面八方收集来的《安龙县志》《兴义县志》《兴仁县志》《红军长征在黔西南》《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的革命活动大事记》《黔山红迹》《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图书及相关图片、电报、录音、回忆录、笔记等共18.5公斤第一手资料来到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请领导和专家对课题中的史实给予审验确认。
在等待审验期间,他带着单位的同志和儿子在贵阳住了一个星期,根据专家意见对课题研究进行补充完善。后来,他们在返回安龙的路上,除了汽油费和过路费,已没有了伙食费,大家只得饿着肚子回到了安龙。
经过省党史专家的审读,2008年9月3日,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出具了《对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考证材料的审读意见》,作出:“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考”依据比较充分,所用史料真实可靠;建议到北京中央档案馆查找文献,并征求军事博物馆等有关军史方面的专家意见,把论证工作的基础夯实;加强本地革命文物(包括重要领导人行居)的保护,或进行抢救性的维修保护,同时注意县境内和相关地域红军活动史实的征集研究,为将来的陈列展示做好准备的审读意见。
手捧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对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考证材料的审读意见》,桑维新如获至宝,高兴不已,及时将这一喜讯向县委常委、县政府原常务副县长黄朝文,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原部长牟庆芳等领导汇报了这一重要成果。
为进一步夯实史实,桑维新跑到北京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馆和军事博物馆去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征求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等有关党史、军史方面的专家意见,均没有查到毛泽东1935年4月19日至22日的活动记录。也就是说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馆和军事博物馆里没有关于毛泽东这三天行踪的文献记载,从而更进一步证实了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的论断。
2008年9月底,由桑维新撰写的《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考》在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贵州党史》上发表。该成果对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1935年4月19日至22日的行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挖掘了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的一个重大史实,为深化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填补了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2010年4月,该成果荣获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的“党的十七大以来全省党史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坚持:成就辉煌
通过对“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宿住安龙城考”这一重大党史课题的研究,年近半百的桑维新尝到了史志工作的乐趣和价值所在,更进一步树立了的信心,坚定了方向,最终成就了安龙史志事业的辉煌。
安龙县城草纸街71号,这里既是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安龙时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宿住地,又是1950年2月中共云南省委(即“安龙会议”)的诞生地,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桑维新从始至终一直把目光向这里聚焦。
2009年1月,桑维新与黄朝文联合撰写的《“安龙会议”及其历史意义》在《贵州党史》《云南中共党史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对1950年1至2月陈赓率四兵团在安龙与滇桂黔边纵、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会师,并于1950年2月6日召开会议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对会议的意义及影响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和论证。《云南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开篇引言这样评价:“一段历史,再现峥嵘岁月的难忘历史;一次会议,开启边陲云南的辉煌历史。1950年1至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主要领导人在安龙会晤,并在这里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安龙会议”。“安龙会议”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是光辉灿烂的一页,是中共云南地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是西南地区解放史、中共云南省地方历史、中共贵州省地方历史研究的重大成果,填补了系统研究陈赓与四兵团在安龙活动的空白。2010年4月,该成果荣获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的“党的十七大以来全省党史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围绕县城草纸街71号,桑维新是做足了功课,干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随着一个个研究成果的出现,一次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安龙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准备了条件,填补了安龙无红色文化的空白。如今,草纸街71号已成为安龙县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命名为“黔西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3月,“草纸街71号”房屋由安龙县武装部划归安龙县政府管理,实现了“军转民”,县政府投入20余万元启动了房屋维修和“红军长征过安龙”“安龙会议”两个厅的陈列布展等工作。2015年4月,被命名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搞好专题研究的同时,编史修志一直是桑维新力抓的工作,他一手抓党史,一手抓地方志。2011年8月,由他组织编辑的《中国共产党安龙县历史大事记(1935-2008)》出版发行,为该县的党史著作编辑理清了脉络。同年,启动了《中国共产党安龙县历史(1935-1978)》编纂工作,并于2013年底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得到责任编辑、曾参加《中国共产党历史》编辑工作的黄艳认为“本书在县级党史基本著作中是比较优秀的”评价。2011年,由桑维新组织并参与编辑的《南明史料集》,获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本书为安龙县2014年8月成功举办全国南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2015年7月成功召开南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编写了《安龙县志(1989—2012)》编目,启动了二轮县志续修工作,现已完成150余万字的送审稿;2011年开始编印《安龙年鉴》一书,至今已连续出版5册。2012年,由桑维新指导编纂的《马鞭田村志》受到省内外专家的称赞,名列贵州省前茅。八年来,在桑维新指导下编写出版了《海庄史志》《安龙县气象志》《安龙公路段志》《安龙县法院志》《安龙县国土资源志》和长篇历史小说《盘江风暴》等地情资料书籍。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付出总有回报。2008年以来,安龙史志办连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一等奖。2014年12月,安龙史志办被省委党史研究室、省人事厅联合表彰为“党史系统2010—2014年先进集体”,记三等功。2010年9月,桑维新被省委党史研究室、省人事厅联合表彰为“党史系统先进个人”、记二等功。2011年4月,桑维新被省地方志办公室、省人事厅联合表彰为“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2011年12月,桑维新组织出版的《兴义府志(校注本)》获省政府颁发的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12年5月,桑维新在“中国联通沃3G·黔西南建州30年30事30人30企”评选活动中,入选30名“风云人物”。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