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作无门槛,文学被注水?新媒体读物,让人欢喜让人忧?评论家、作家、文学公众号主持者共话——
话题背景
时代造就了人们感知生活的方式,阅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方便和快捷。在手机、电脑、阅读器等各种电子屏幕上,“碎片化”的阅读可以无处不在;网络文学看似无序混乱,却同时让写作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相形之下,传统文学的发展却显得边缘。然而,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面对读屏时代,文学该如何构筑精神世界,构建时代文明,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嘉宾:
王必胜(作家、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
玄武(作家、学者、诗人,文学公众号“小众”创办人)
戴冰(作家、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索良柱(文学博士、青年评论家)
主持人本报记者曹雯实习生葛春培李江
网络写作不会成为“拐点”
主持人:作为读屏时代的全新精神产品,网络文学甫一出现似乎有些口碑不佳,但却打破了发表、出版的传统壁垒,使每个文学爱好者成为“作家”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也使文学与普通人走得更近。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否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一个“拐点”,并改变中国当代文学格局?
王必胜:网络文学,首先这个词语的意思不准确。网络上发表的文字,叫做网络文学吗?如果真是文学,那改变或者影响当代文学,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如今这还在起步,更多的看到在资本和市场两只大手的操纵下,网络的文学越来越没有成色,只是重复和怪异的文字游戏。它在刚兴起时,有亮色,较为严谨,还有点与文学相类,而现在,恐怕走了与资本联姻的路子,文学就大打折扣。文学不是在于阅读量多少,更不是点击量。点击本身是一种游戏心理的浅阅读。它在即时性、广泛性、低门槛、快捷传播等方面,有一些优势,而真正的文学是诉诸于情感,触动人心,点亮精神,让人回味的。所以说有没有“拐点”,目前还看不到。只是传播方式和写作的手段上有了一些变化,而这是适应了眼下快节奏、碎片化、浅阅读之类的需求。
先期,“网络文学”是对文学版图的扩大,而现在,多受文学之外的影响,比如,金钱、利润等,变得与文学有些距离。因此,我以为它不太会影响文学的既有格局。
玄武:我其实不懂网络文学。作为早期文学论坛的发起人、纯文学公号“小众”的创办者,我只是利用新技术的便捷,将严肃文学中纯净的力量汇聚到网络,令其获取更多关注。传统文学刊物,现今很多印量只有一两千册,实际的阅读量更少。在“小众”,好的作品一日内阅读量能达数万,微信评论在手机上显示长达数米。这样的快捷、阅读效果,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但不得不承认,网络的迅猛发展,对文学本身也产生了强烈冲击。相对于传统作品的冗长,它需要更适合它的形式。我极力推出“微信即时书写”,我称之为“微文”。
戴冰:中国是个文字大国,但与海量的文学爱好者相比,传统的发布平台,比如报刊杂志,长期处于稀缺和高淘汰率状态,实际上将绝大多数作者拒于门外,所以当出现了网络这样无边界亦无门槛的平台时,井喷式的作者涌现就不是件奇怪的事情。可以这样说,当代中国的文学格局,就是网络文学与纸面文学两分天下;而且从趋势上看,纸面文学的影响力还在持续萎缩。如果从因网络出现而导致的急剧的类型分化这一角度看,自“五四”新文学以来形成的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严肃文学”或者“纯文学”,在这个格局中所占比例更小。但应该看到另外一点,就是两种文学实际已经开始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载体之间也在相互转换。
索良柱:对“网络文学”这个概念,我一直存有怀疑。如果指的是绕过发表、出版的传统媒介,直接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学,那么这种“网络文学”并无前途可言。它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任何门槛,谁都可以写,谁都可以发,没有任何机制来保障所发表的东西具有文学品质。很多网络文学作品严格说来不过是网络故事而已,离文学还有很远的距离。这样的“网络文学”自然有它的空间,有它的市场,但是不可能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拐点”。然而,作为媒介的网络必然会冲击到传统文学,一旦传统文学开始适应网络并与网络媒介融合,可以预见的是,文学的格局会发生重组,文学的生态会发生变化。至于具体会变成什么样,现在说不准。
读者作者关系趋于平等
主持人:在网络上,不少文学作品始终不是一个成品,而是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网上阅读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一种特殊的氛围。不少写作者发表作品并不使用实名,而与读者产生了一种蒙面的心灵交流。与传统文学写作体验相比,这种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新的写作方式,更容易产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王必胜:这个问题有点考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传统文学。经、史、子、集中几大类,或者,诗经、楚辞,或者,经典小说什么的。如果这样,与传统文学相比,永远只是两个对立的平行线,因为评价体系不同。好像网络上的作品,永远不会交汇为传统文学那种,可以阅读、咀嚼、回味、代代相传、常读常新。要说它的价值,只是在描绘这个时代多元的文化下,不同的精神需要中的生活现状和人生追求。如果认定为精神价值,那就适应了年轻一代的人生体验和精神追求的某些方面。至于说对当下文学读者提供了什么,我以为,就是把文学或者文字的故事性一类东西,变成了好玩、戏谑、搞笑,满足读者想象的欲望,把文学或者文字,当成游戏,当成消遣,读者不需要思考的阅读。因此,说精神价值,我以为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对文学或文字,在敬畏之外,还有游戏的东西,正剧之外也有喜剧、恶作剧。
玄武:现今称作“网络文学”的那一部分就目前而言,我没有看到太多价值。
戴冰:我恰好觉得狭义的网络写作更体现个体真实感受。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其实遵循的是一个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这就是我们在上一个问题里提到的“门槛”之一。而网络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门槛,再加上你说到的“蒙面”状态,网络文学出现一种在我看来几乎完全“赤裸”的状态,就成为一种必然和自然的结果。网络作者们从传统思维的惯性中挣脱出来,在观念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更加自由。这个阶段的文学也许不会产生更好的文学,但也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些更真实的心灵图景,或者心灵图景的真实片断。
索良柱:更为互动和开放,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趋向于平等,这是网络写作区别于传统写作的一大特征。互动、开放、平等,这是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结果,这种变化并不只表现在写作领域。然而,在商业逻辑的裹挟之下,所谓的互动、开放、平等也有可能会异化,更容易产生受制于读者趣味的文学商品。
微信使写作思考碎片化
主持人:与职业作家相比,网络作家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因此他们的创作也有着别样的风情和广阔的视野。然而与传统文学的神貌不同,网络文学常常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对于这种颠覆经典文本的写作方式,您是否存在一些隐忧?为什么?
王必胜:基于以上的一些看法,我以为在眼下是没有忧虑的,也不会有什么颠覆之说。文学不是游戏所能打倒的,网络文学如果存在的话,只是一种文学的形式,或者只是时下受某些观者受众所欢迎的一种形式,可是,因为它本身的局限,比如,经典性和精神性的缺失,写作浅表化,重复性,受制于读者的功利主义等等,网络上的文学虽然会形成相当量的读者围观,但是,传统的文学不会轻易退出,井水河水,阅读的方式不同,受众的群体也不一样。至少,眼下如此。
玄武:众所周知,微信大热于天下,而文学也需要热腾腾的生活。我正写一则数万字的长文《微信生活》。微信,它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部分。文学怎能不需要微信的方式呢?我委实不喜传统作家拉开架式去写,作品需要更多的亲和力,需要像刚从地里拔了的萝卜一般的泥土气息。但微信越来越多地使生活碎片化,使写作碎片化,使思考碎片化。从个人写作而言,我需要适度的打碎重新铸型,但不能一地碎渣。这个是我忧虑的事。
戴冰: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已经在借助微信这种传播手段了,大部分报刊杂志都开设了客户端,这使得它们的传播面变得更广,传播速度也更快。因为微信用户大多习惯阅读短小文章,所以在微信平台上,篇幅较少的散文和诗歌比小说更易传播,也更受读者欢迎;尤其是诗歌,似乎因为微信,还掀起过一阵小小的热潮。当这样的作品在网络上流传,它们其实已经构成了网络文学的一部分。
索良柱:文学当然也需要利用好前卫的传播媒介,这对文学来说是好事。一些著名的文学期刊,比如《当代》《收获》等都有官方微信,《人民文学》有app。当然,不能简单地把纸质期刊的内容搬到微信里去。线上线下如何结合,目前还处于探索之中。至于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叙事、抒情的神貌不同,网络写作常常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多数网络写手,文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并不高,对他们来说,严肃的文化建设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网络让文学与世界对话
主持人:如果说文学不仅要表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而且要和世界上其他文明进行横向联系。您觉得读屏时代的文学作品,应该如何与世界进行链接?
王必胜:横向联系,进行链接,就是走向世界,其实这是一个有点作茧自缚的事。从内涵上说,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一个标准;而从技术上说,有了网络,互联共生,就可能让一些东西有了更多的机会,有了新的推助器。时下的文学与世界进行对话,有可能,但进行链接,不是容易的,除了认知标准有别外,文化环境不一样,网络文学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
玄武:我们在作品中,是否表述了艺术的真实和内容的真实,将二者高度合一?我觉得在读屏时代,文学作品与世界链接,首先当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现在文学的很多命题,都迫不得已返回原点来审视。
戴冰:文学就是文学,无论它被冠以什么类型的名称,还是以什么样的载体传播,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载体的不同导致的诸如文风、诉求、类型、体裁、篇幅规模等等的不同,在我看来只是暂时的。“盛大文学”公司的CEO侯小强就曾预言过:“没有什么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文学就是文学,所谓的‘网络文学’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将来文学将完成在网络平台上的统一。”
索良柱:每个人都有他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即使他每天宅起来只面对电脑,那也是一种生活。所谓扎根,我理解的是看作者对这个世界的体验有没有深度。网络写手是人类最新信息技术催生的结果。但我们看到,相当一部分网络写手沉迷于“穿越”、“盗墓”之类,活在臆想的古代世界里,与当下世界是绝缘的,更不可能“与世界上其他文明进行横向联系”。当然,这并非只是“网络文学”的问题,在电影电视剧领域也屡见不鲜,我们民族的精神结构可能需要反思。
互动带来持续动力激情
主持人:对于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在网络上的耕耘、播种,给相当一批人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追求的方向,也给一批人带来了超越现实和自我愿望的一种发泄和表达。在您看来,这种快乐和满足为文学的向前发展带来了什么?
王必胜:这种低门槛的写作,快捷式的发表,为传统写作带来冲击,带来活力,带来思考和引领。文学还有无限开发的可能,但也会为之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率尔操觚,少有深度的思考,培养着一些浅表性阅读,以满足感官刺激,因为它的影响之广,可能成为一些读者的错觉,以为文学或文字,只是这种东西。这不是虚言。
玄武:文学公众号“小众”只是聚集了一些原本有文学热望的读者,使其文学审美拓宽和加深。它并没有能力增加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在当今,文学是作为人的基本修养问题。它比让孩子学钢琴重要得多,它是音乐、绘画的源泉。年轻的朋友爱好文学、在网络上写作,是美好的事,文学的进步需要他们参与。
戴冰:网络写作的没有门槛让写作变得更自由、更任性,这给充分的真实带来表达的可能。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应该是一个作家起码的道德。
索良柱:在网络时代,一个人如果真有写作才华,那他(她)被埋没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有些作者,在网上写东西一开始只不过是抱着写着玩的心态,但没想到引来众多粉丝,就索性一直写下去,甚至成为职业作家。每个人都有其自我中心的一面,都渴求别人的承认、关注。这种被关注的快乐、满足可以为写作带来持续的动力和激情。在网络写作中,有出头之日的作者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在网络上小有名气之后加入传统的作家队伍,另一类是获得商业成功的网络写手。多数网络写作者在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之后,或许最终只会沮丧地发现自己既成不了作家,也无法获得商业成功。
如何选择电子读物
主持人:如何在电子屏上选择好的读物?请说说您的习惯和最近的电子读物。
王必胜:我少读或基本不看网络写作的东西,一是电子阅读没有读纸质作品的阅读感觉,再是,那些新奇怪异的内容,不是我欣赏的,也就无从说到喜欢的东西。还有,因为这类阅读对视力和身体的影响大,所以我不选择读屏。
玄武:微信公众号“小众”做的便是这样的事:信息过滤。我们尽可能约到一流作家和一流作品,但并不信任知名度和各种奖项,以作品论英雄。目前它赢得中国南北许多大刊支持。今年2期《天涯》特意辟出几十个页码推出小众作家6人。
戴冰:这的确是个问题。网络上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太芜杂,我们大多数时候过眼的,其实不是这些信息的内容本身,而是这些信息的“目录”,仅只是这个目录,就已经耗去我们太多时间。但我仍然觉得海量的信息呈现是个好事,它万象林立,众声喧哗,让我们的眼界宽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可能性,而选择的自主权并没有因此旁落。
另外,因为有了比如手机这样便携方便的渠道,许多原来在日常生活中与某部分人群完全相隔的事物,比如文学、文化、艺术,甚至科学,开始可以和那部分人群不期而遇,他们也许会因此发现自己其实对这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深感兴趣,这无疑是件极好的事情。只要选择的自主性存在,那提供的可能性当然越多越好。
索良柱:面对信息洪流,如何分辨和选择,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说不上有什么过滤的好办法。我每天都在网上看新闻,也关注了一些文学期刊的公众号。个人体会是,长时间读屏,首先是眼睛比较疲劳,其次是在海量信息中分辨和选取优质信息会心累。进行电子阅读,我多数时候都没有耐心,阅读的获得感比较弱。还是喜欢那种拿起纸质的书或报刊阅读的方式,实在找不到纸质版的,才看电子版,而且经常都是把电子版打印出来看。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