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奏响时代鼓点 激荡多彩长歌:贵州文艺花园芬芳四溢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陆青剑    阅读次数:12039    发布时间:2016-03-07

  暖阳春风里,碧水诗画中。3月1日,参加贵州省文联七届五次全委会的200余名文艺工作者汇聚贵阳孔学堂,交流文艺创作心得,畅谈文艺发展与繁荣,盛赞我省文艺事业呈现的蓬勃气象。

  2015年,我省的文艺事业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为指导,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紧扣“出作品、出人才、惠民生”的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推动我省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在“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氛围中豪迈挺进,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添柴加薪。一批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纷纷在高端平台亮相,发出贵州文艺最强音;一批惠泽民众的项目富含生活气息,深受老百姓欢迎;一批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夯实文艺建设的创作基础。


  文艺创作繁花似锦佳作迭出


  文艺创作是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特色文化强省的一条充满生机的蓬勃路径。2015年我省开展的主题文艺创作,推出了一大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文艺花园芳香四溢。

  第六届贵州省文艺奖评选出的92件各类作品繁花似锦;30余件中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在贵州省中国画、美术、摄影“青年十佳”评选活动中表现不凡;阳明杯·山花小说双年奖、山花评论奖引人关注;一批作品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

  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创同时段全国收视之冠,获中美第11届电影节“金天使奖”、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33件电视艺术作品在“人文中国”第四季电视评选和“亚洲微电影”评选中获奖。

  摄影作品《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寻找祖灵之路》获第10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昂贵的代价》在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中获金奖;20件版画作品入选第21届全国版画作品展;30件中国画作品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9件获优秀奖;4件美术作品入选第5届全国青年美展,3件获优秀。

  第12届“杜鹃书荟”曲艺大赛、第4届贵州电视主持人大赛暨“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选拔赛、贵州省第5届魔术交流活动等,推出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布依族歌舞剧《刺藜花红》入选第4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对口相声《黔菜飘香》、竹琴《红军医生龙思泉》获第二届“和平杯”全国曲艺票友邀请赛优秀奖;《我从岜沙来》《射背牌》,分获第10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奖提名奖和十佳作品荣誉称号。

  《苗娃迎冬奥》《五虎进社》分获中国剪纸艺术节、中国社火艺术节金奖;《挡门酒》《苗山暖阳》在全国农民画展中获金奖;中国民间稻雕工艺品创作基地落户贵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民间稻雕工艺品艺术节。


  文艺惠民源源不断深入民心


  扎扎实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艺变为小河之水,田野之花。这一贴近泥土的目标,彰显我省文艺事业发展的心理朝向和价值追求。

  去年,我省组织开展“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心——贵州文艺工作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独山”等35场慰问演出活动以及“老干红剧场”曲艺专场演出、2015年“最美乡村”舞蹈新作品展演等,数百名省内外艺术家参加演出活动,全省数万名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观看文艺演出。

  我省在开展文艺惠民品牌活动的同时,十分注重地方文化的舞台表现,突出地域特色,“送欢乐下基层”、“心系建设者”慰问演出,“摄影大篷车下基层”,“祖国好·家乡美”书法、绘画大赛,“我们的中国梦——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元旦春节义务写春联暨拍摄全家福,基层文艺讲座等文艺惠民品牌活动此起彼伏,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身影出现在乡村、厂矿、街道、部队,真心实意把文化惠民活动做大做好。

  作为文化惠民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文艺志愿服务深入人心,蓬勃璀璨。全年共招募277名文艺志愿者,分别在9个市州、29个区县、52个乡镇、70所中小学开展文艺支教服务。活动中,全省受益学生达10万余人次。文艺志愿服务已成为我省文艺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闪耀着文艺化人、文艺催人的光辉。

  此外,“到人民中去”——纪念“5·23”志愿服务日文艺支教座谈会、“献爱心点亮美好未来绘画行动”公益支教,省内外知名书画艺术家捐赠400余幅书画作品支持文艺支教,通过宏立城基金会筹集善款200余万元等,一系列以文艺支教为主题的活动,赢得良好口碑。


  人才培养加大交流聚集活力


  人是一切生产活动的资源要素,而文艺人才是文艺发展繁荣的基础。我省创新文艺人才发现新模式,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实施文艺人才培训,挖掘、培养和发现文艺人才,壮大文艺队伍,让文艺在精神高地的打造中,真真切切地发挥作用,凸显力量。

  探索文艺人才发现新模式。结合我省老中青文艺队伍发展情况,探索在贵阳以外区域搭建比赛平台,采取面向基层、定向取材命题、公开比赛程序、改变评委结构的新模式,选拔我省中国画、书法、摄影艺术门类“十佳”青年才俊,成为“出精品、出人才”的经典案例。

  强化文艺人才培训培养。成功举办第六期全国文艺家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市(州)县级文联负责人研修班、贵州音乐创作培训班等各艺术门类文艺人才培训等;推荐10余位文艺工作者参加中国文联、全国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研修班、培训班等,制造人才辈出的不竭波浪,一批又一批人才在各种展示平台崭露头角。

  推出“黔山七峰”作家群,从全国的视野,通过文学创作与评论互动,激发广大作家和文学作者的创作才情,彰显贵州文学在中国文坛上的强盛生命力。今后还将陆续推出“黔山七彩”、“黔山七鹰”等作家“兵团”,让“文艺黔军”闪耀全国。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人才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成长——

  先后举办了全国卫视看贵州、第14届全国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第26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首届“南方节拍·多彩青春”全国诗歌大赛、全国知名作家走进德江大型采风活动、“苗疆风”——中国苗侗节庆歌谣文化调研采风活动,使更多的名人名家了解贵州、抒写贵州、宣传贵州。

  赴加拿大举办“生态与人文——中国贵州·加拿大本拿比美术作品联展及艺术交流活动”;赴俄罗斯举办“梦·贵州——贵州风光·风情摄影展”;开展“两岸文学对话”、“滇黔桂山歌大赛”、第8届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作品联展、“亚洲微电影”交流及研讨活动、“追寻中国梦·精彩南国风”南方五省(区)青年魔术新秀展演活动等;组织艺术家赴江西、安徽、重庆、哈尔滨等地开展文学、书画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拓展了视野,促进了交流,提升了影响。


  人才,文艺发展原动力


  记者在省文联了解到,今年我省文艺界创作迈出的步伐更大更快,景象更加灿烂:推出《绣娘》《鱼钩巷》《第三个黎明》《村支书何殿伦》等重点影视剧目;推动文艺作品创作“原创振兴计划”,积极打造红色系列、三线系列、美丽乡村系列、民族民间文艺系列等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立中国美协贵州创作中心、贵州国际美术创作交流中心、贵州美丽乡村电视创作基地;深入开展贵州省青年书法、国画“十佳”迎春作品品鉴交易展、贵州省首届女子书法展大赛、全省中小学生“祖国好·家乡美”书画大赛、“弘扬中华文化”贵州青少年语言艺术及电视主持新人大赛……

  新常态下的贵州文艺发展与繁荣,除了需要深入基层的扎实作风,更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持续的激情,需要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的引领作用。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交流和文艺人才培养,创新永远是一把打开瑰丽大门的钥匙。没有创新,文艺创作将是一潭死水。而创新的原动力,在于丰富的现实生活的激发,在于整个社会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在于管理和服务部门的主流价值引领。

  文艺精品固然是文艺发展与繁荣的一把标尺,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人才准备,最能说明精品的前提源于何处。文艺人才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创作型的人才,另一个是经营管理型的人才。在信息和业态快速诞生、快速消亡又快速再生的年代,对文艺发展和繁荣来说,这两样人才缺一不可。我们所描述的文艺盛象,正是因为有这两样人才的发力才成为可能的。我省文艺界采取的“请进来,走出去”和举办培训班的方式,未雨绸缪之际显现出打造特色文化强省的信心和决心。

  客观上,文艺队伍由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群体构成。对于体制内,我省“有章可循”;对于体制外,我省“有情可依”。记者欣喜地看到,我省的文艺工作在对新文艺群体和文艺界自由职业者的态度上,采取的是团结引领,延伸工作手臂,畅通联络渠道,拓展工作领域,加强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创客”、“贵漂”等体制外文艺工作者的服务与管理,团结引导他们为我省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发挥积极作用,显示出文化共建、文化共享、文化共推的气度和胸怀。

  对待人才的态度,等于对待事业的态度。人才是事业的发展基础,事业是人才的舞动平台。近年来,我省涌现出来的文艺人才越来越多,这说明人们打造特色文化强省的心理,正在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深刻地影响文艺人才的创作激情和创作动机。而这种激情和动机,将直接影响文艺作品的成色和质地,影响精神高地的厚度和广度。要使我省的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生机盎然,创新不断,打造强大的人才队伍,显然是惟一的选项。

  正如省文联主席顾久所说,文艺创作要有根、有情、有真,才会出现“大家”。根,源于生活;情,源于内心;真,源于本性。时代需要“大家”,“大家”的基础,就是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工程。正所谓:文艺气象新万里,事业风貌盛千秋。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00206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