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外文笔记手稿 |
《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书影 资料图片 |
24日,《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出版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钱钟书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一生 酷爱读书,数十年的学术生涯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读书笔记。这些笔记体现了钱钟书竭尽毕生精力读书、思考、做学问的学者人格,也是他留给后世丰富而珍贵的文化 遗产。
2000年,钱钟书夫人、文学家杨绛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将钱钟书的全部读书笔记汇编为《钱钟书手稿集》,分《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 文笔记》三个部分。《容安馆札记》(全3册)、《中文笔记》(全20册)已先后于2003年和2011年出版。《外文笔记》的篇幅相当于前两部分的总和, 是现存钱钟书读书笔记中分量最重、内容最丰富、价值最可观的部分,约计35000页,共211个笔记本,涉及7种西方语言,题材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作 品等众多领域。《外文笔记》在编纂过程中,由外国专家根据原稿的形制、书写时间、内容,分为6辑。第一辑于2014年4月出版。2015年底《钱钟书手稿 集·外文笔记》(全48册,附一册)全部出齐。与此同时,这套历经15年,涵盖72卷册的《钱钟书手稿集》也终成完璧。
完美再现手稿风貌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正如杨绛所言,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
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因为图书馆的图书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 能边读边记。从此,钱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他的读书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这些笔记用铁箱、木箱、纸箱甚至麻袋来 装。钱钟书去世后,读书笔记由杨绛精心保管,并进行了清点和整理。钱钟书年轻时就是攻读和讲授外国文学的,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外国文学的阅读和研究,写下 了大量的笔记,其中积累了很多材料和理念,更有将古今中外的书籍互相比较参证,融会贯通所获得的心得,总想有朝一日能够整理条贯,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 的著作,但始终未能如愿。对他来说,这些笔记或许“没用了”,但杨绛始终认为:“他一生孜孜矻矻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的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 一份有用的遗产。”事实上,《外文笔记》不仅是钱钟书读书治学的重要资料,也是至今罕见的保存完整的现代学术大师治学研究方面的珍贵史料。《外文笔记》数 十年被钱钟书、杨绛夫妇宝于箧内,后又悉数捐藏于清华大学档案馆,其真实面目得见者极少,这次影印出版对学术界的意义不言自明。
心血凝成的文化桥梁
钱钟书年轻时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后,就肆意读书。他对英国文学研究已有基础,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同时也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 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的文学基础。因此,《外文笔记》是《钱钟书手稿集》中分量最重的部分。这部使用 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七种西方语言,涉及4000余种外文图书、期刊的笔记,体现了钱钟书深厚的学术修养,也体现了 老一辈学者对学术研究纯粹而执着的热忱。因为钱钟书的笔记常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很难编排。2012年,杨绛请来通晓多国语言且在此之前曾为《外文笔 记》做过初步整理的德国汉学家莫芝宜佳和她的丈夫莫律祺,共同承担起编纂《外文笔记》这项艰巨的任务。
读到《外文笔记》的专家学者,无不被钱钟书的学问深深打动,对笔记中体现的厚积薄发、关注细节的治学方法予以极高的评价。莫芝宜佳认为:“钱先 生与他的欧洲同行一样对古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都感兴趣。不同的是,他尤其对比较文学情有独钟,要以西方文学为‘镜鉴’。而且,因为钱先生在中国文学和欧 洲文学两方面的知识都很渊博,所以其学识深远,就是西方学者也很难比得上。”学者陆谷孙说:“钱钟书的《外文笔记》可算是大学问家读书时第一手的‘实时’ (real-time)观感记录,其中有些或许已经写入《管锥编》等著作,更多的可能来不及整理而散落至今,不为人知。应该说,出版钱先生的《外文笔记》 对后学爱书和读书方法方面的启示,也是巨大的。”《外文笔记》的出版,是传承爱读书、好读书精神的起点,是激励后辈学者不断探索钻研的鞭策。
《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的出版,还将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出积极的力量。莫芝宜佳称赞它“像一座‘万里长桥’,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外文笔记》这部由前辈学者的智慧和心血凝结而成的文化桥梁,必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本报北京3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谭华)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