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举办《首届世界诗歌日音乐会》,用线下活动引导传统诗歌阅读。
新华社记者 袁慧晶
“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每天共读,用一年的时间来改变自己”“一起用耳朵感受文字的温度”……记者浏览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应用时发现,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听书+领读+分享”阅读模式正在当下风行,更多人开始由此重拾阅读习惯。
每天早晚上打开微信公众号“有书”收听领读文章,是江西省高安市居民邱鹏近3个月以来的新习惯。“以前即使想看书也很少真正行动,总觉得缺少阅读的动力。公众号的早晚读是要求签到的,这样感觉有人在督促自己,就坚持(读)下来了。”邱鹏说。
除了“有书”,邱鹏还下载了“樊登读书会”的手机应用。他个人非常喜欢“樊登读书会”将一本书细分为很多小部分的做法,这样便于他合理利用每一个碎片化的时间。
记者搜索发现,互联网上渐渐掀起一股“组队读书”的风潮,比较受欢迎的公众号或应用包括:“十点读书”“有书”“樊登读书会”“为你读诗”等。这些微信公众号或者手机应用有一些共同点:考虑到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尝试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和眼睛,允许人们用“听”的方式去获取书本精华。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们一改从前简单向读者推送书籍或具体文章的做法,加入了大量带有领读性质的内容,引导人们在接受信息时进行思考;同时,还会对每人的阅读量做出一个整体规划。
北京白领刘亚南参与了“有书”发起的共读活动,在中间有懈怠的情况下,4个月内依旧读完了10本书。“之前虽然也爱读书,但随意性太大,有时候书签夹在某个地方就一直不动,太久没读完一本书了。”刘亚南说,加入共读活动后,她开始和很多书友分享阅读体会,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阅读不再是流于表面。
刘亚南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上周她成为共读活动的每日领读,带领全国书友读完了《影响力》全书,领读过程中还运用了自己的心理学专业背景。“这是一个良性的阅读闭环,从‘我要读书’到‘分享我的读书感受’,再到‘带领更多的人读书’,最后到‘我更喜欢读书了’。”她说。
据《2015年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2.96亿,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用户占到52.2%,手机成为用户数字阅读的首选载体。然而,长期以来,数字阅读的浅层化、碎片化、功利化也饱受人们诟病。
而如今,由“组队读书”新模式带来的变化,似乎正在扭转人们对数字阅读长期以来的固化印象。数字阅读如果引导到位,甚至还能成为让人们回归传统阅读的一座桥梁。
2015年中国人均阅读量较前一年略有提升,但仅为4.58本。“有书”创始人雷文涛告诉记者:“很多人有强烈的阅读愿望,但缺乏阅读的兴趣,更不用说养成规律的阅读习惯。他们不是不想读书,而是不具备读书的习惯,或者是不知道要读什么书,甚至有人从未完整地读完一本好书,所以享受不到阅读好书带来的乐趣。”
“去年12月发起共读活动,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发起共读活动后的一周新‘粉’数相当于之前一年的总和。”雷文涛介绍,如今他们特别注重强化领读功能,已拥有百余人的领读团队,其中有一部分是从读者中发展的。
新媒体只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如何利用新媒体引导阅读才是关键。一个好的新媒体阅读平台,如果互动到位、引导到位,能把“想读书的人”和“会读书的人”聚拢在一起,进而提升人群的整体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