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君和他的《清明上河图》
毕节市大方县民间艺人董文君耗时3年多,初步完成了17块总长7.38米、宽0.6米的拼接漆画《清明上河图》。
董文君说,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用实际行动引起更多人对于大方漆器的关注,激发更多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使濒临断代的传统工艺走产业化道路,让“贵州三宝”之一的大方漆器再次绽放光芒,走向世界。
为刻好底板手指都变形了
5月25日,记者走近这位民间艺人,了解他创作背后的故事。
今年48岁的董文君,打小就对大方漆器文化情有独钟,7岁起就拜师学习大方漆器,近四十年来,几乎每天都和漆器打交道。董文君说,虽然大方漆器在当地成名已久,但是实际传承下来的工艺比较少,由于濒临断代,如何让漆器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更是横在他心头的一道难题。“就是在外地打工,也没有忘记过漆器的发展传承。”
“之所以要以手工漆画《清明上河图》来推广大方漆器文化,是为了让大家觉得大方的漆器是在传承中创新的,也可以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也能走向世界的。”董文君说,他在2013年受聘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当漆画老师时,就萌生了这个想法。
然而,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由于《清明上河图》原图的特性,为了保证其完整性,每块60厘米长、45厘米宽的木刻板,他每天只能雕2厘米,在这过程中,不但需要极好的耐心和雕刻功底,还必须有极强的体力和意志力做支撑,他也曾多次想要放弃,“太辛苦了,我手指都因为这个变形了,而且那个板子很硬,三四个月才能刻完一块,特别害怕刻错,一错就得重来。”但朋友和家人的不断鼓励,最终支撑着他完成了他这一生的漆器巅峰之作。
耗时3年完成漆画《清明上河图》
在董文君的家里,初完成的漆画《清明上河图》分成17块放在地板上。通过瓷碗灰鸡蛋壳镶嵌,再以隐花的钩漆、雕刻、缕绘、晕染磨显等技艺,画卷中共绘人物500多个,若隐若现的牛、骡、马60多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桥梁、城楼隐约可见。
在雕刻完成后,董文君每天的任务就是用手或者抹布摩擦漆画的表面,以此增加画面的光泽度。时间一长,用瓷碗灰鸡蛋壳镶嵌的图画越发清晰立体,看上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大方漆器历史悠久,始于东汉末年,兴盛于明洪武至清顺治年间。大方有‘漆半城’之美誉,曾几度成为皇室贡品。大方漆器曾在民国时期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现代曾出口到多个国家,被世界誉为‘中国民族工艺之花’……”说起大方漆器的历史,董文君如数家珍。
“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这是我自己完成的。”董文君说,真正刻完这幅画,就用了3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中镶嵌20斤鸡蛋壳,就用了8个月。
董文君说,整个《清明上河图》漆画的造价并不高,除了木刻板是进口的,颜料、瓷碗灰等材料均取自当地或周边乡镇,其间,为了弄到漆器的正宗瓷碗灰,他去到核桃乡高枧村,自己去捡来土碗,磨成灰制作瓷碗灰。“本来还有更好的工艺,但如今已经失传了。”
如今,整个漆画已经初步完成,为了让漆画更加立体清晰,还得进行最后的褪工阶段。“当完成漆那一刻,我感觉大方漆器已经走出去了,可以向世界展示了。”
只想为漆器传承创新助力
据了解,大方漆器中的奢香漆画是黔西北民间生活用品的附属装饰,装饰工艺有雕花、镂绘、钩填、平涂彩绘等,而雕填镶嵌中最为独特的有嵌丝尾嵌,灰底有黄灰、瓷碗灰的运用等。
上述工艺,都被董文君用在了漆画《清明上河图》中,工序上千道,仅最后的褪工和揩清,也在100道以上。
董文君完成漆画《清明上河图》的消息传出后,前来联系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人不惜重金购买,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漆画《清明上河图》对他而言意义重大。
董文君希望这幅作品可以起到特别的作用和影响力,让大方漆器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再次走向世界。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