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地矿小区手绘图。
如今的地矿小区一带。吴东俊摄
今日地矿小区手绘图。图由盛学庸老师绘制
高楼林立,热闹繁华,一派现代化生活设施的贵阳北京路上银海元隆广场一带,是很多年轻人喝咖啡看电影的好去处。而在40年前,你知道这里是什么样子的么?近日,78岁的盛学庸老人拿起了钢笔,凭借自己的记忆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一带手绘出来。今昔对比,有浓浓的旧时光味道,也有满满的城市温情。
凭记忆手绘“地矿小区”
“小白,你好,前些日子我和老同事聚会时……”近日,记者收到一封来自于网友“地质锤”的邮件,邮件写清了网友近期手绘了两张贵阳街景的图画。
在邮件中附上两幅钢笔手绘图:第一幅为“梦游昔日地矿小区”,图中一条笔直马路伸展开,有少量车辆正在行驶,马路一侧分布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有的四五层小楼房,有的平顶、有的呈五边形,另有四合院、操场、绿化带、办公楼大门,都一一清晰呈现在图上。建筑物后是连绵的山,山顶上还有铁塔。大到整体构图,小到角落细节,都有笔画呈现。
作者“地质锤”名为盛学庸,生于1938年,现在已经是78岁的老人。老人早年从老家四川搬迁到贵阳,从事多年地质工作,“地矿小区”就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老人说,前些日子和一些老同事聚会时,大家回忆往昔。聊起当年地矿小区的旧时面貌,兴致勃勃之下又感慨时间一去不复返。
回忆往昔,老人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于是拿起钢笔凭着记忆画了一幅地矿小区上世纪70到80年代的总貌,反复欣赏研究细节后,自己心里觉得八九不离十了,就拿给老同事们看,大家比照记忆对细节处反复斟酌后,最终认为盛学庸老人的手绘画很接近昔日的地矿小区。
再绘今日景象
手绘的昔日地矿小区得到同事们的认可后,盛学庸老人很受鼓舞,提笔画了一幅小区今日的面貌。
“地矿小区实际上就是北京路,现在的银海元隆广场所在的那一段。”盛学庸老人说。
在老人手绘的第二张图上,对比第一张图的昔日坐标,前面的笔直北京路已经扩宽,分出下拉槽,还有垂直立体相交黔灵山路向着远方的山脉延伸,路面上的车辆也明显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而原先的路边几栋四五层楼房位置,已经被一排摩天大厦取代:在建的贵州饭店在最右侧,银海元隆广场下行人密集;只有高楼后面八鸽岩路上还有些低矮住房。只有远处的铁塔位置不变,在山正中间为全图标明位置。
整体上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颇有时光流逝的味道。
今昔对比惊讶变化
绘成昔日的地矿小区和今日的繁华北京路后,盛学庸老人十分感慨两相对比的变化。
“1956年我路过北京路时,路面刚挖出个毛坯,还不通车,两侧全为农田。1963年我来贵阳参加反修学习时,地矿小区已经初具雏形,只是北京路电影院和现省政协大楼一带仍为农田,街上的车辆和行人也非常稀少。”老人回忆说,“现北京路电影院和省政协大楼一带,那个时候还是农田和一些用牛毛毡搭建的小店,路上车辆和行人都很稀少。”
到了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北京路一带的景象和早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已大不相同。而到了今日,这种变化更让盛学庸老人感慨贵阳城市的变化。
“如今的变化则是翻天覆地的。我们地矿局机关已全部纳入图中右侧那栋深色大楼,地矿局的职工则分别住进了元隆广场的大楼群中。”盛学庸老人说,“在五六十年里,贵阳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手绘贵阳获网友点赞
除了两幅地矿小区昔日今日的手绘画,盛学庸老人的画笔下还有不少关于贵阳的作品。
年轻时从老家四川成都到贵阳工作,盛学庸老人是贵阳城市建设的老一批耕耘者。早年努力工作,退休后捡起曾经的绘画爱好,开始手绘。从一开始的童年记忆,到后来他将画笔对准了贵阳美景。
2015年,盛学庸老人在黔灵山公园走走逛逛时突发手绘黔灵山的想法,于是决定用钢笔画手绘出黔灵山多处美景,用家里的扫描仪将自己的画扫描,再用简单的photoshop处理图片清晰度,就在贵阳贴吧上发布,引来不少年轻网友称赞(本报曾报道)。
盛学庸老人谦虚地说,其实自己的绘画水平很不专业。“行家一看就能看出问题。”老人笑着说。
但用画笔去记录贵阳,回忆曾经的老贵阳,在盛学庸老人看来,算是退休后找到了寄托。在他的手绘图中,充满着浓浓的时间味道、满满的城市温情。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