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外 >> 正文

崔荣德:把爱和文字一路播洒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超    阅读次数:14399    发布时间:2016-09-27



他,《低处的一棵树》,饱经风霜,却把根深深扎进泥土,吸取大地的营养;他,《逆光行走》,不显伟岸,却把爱和文字一路播洒,照亮学子前行的路。他,身在大山僻壤,却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诗歌学会、重庆作家协会会员,他教育着山乡百千学子,把诗歌写进了神圣的人民大会堂。

他,就是中共党员,酉阳县第十六届县人大代表,后坪乡中心校教师崔荣德。

同老崔相处五、六年,常在边远的小山村看到他。他教书育人28载,入围“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前100名;专研出版教学专著《六瓣文德书(我的作文秘笈)》获得“全国教育类金奖",被授予“全国教研先进个人”, 参与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部分教研课题,在全国各级报刊和网站发表诗作和教育论文随笔600余件,出版发行《低处的树说》、《逆光行走》等诗集,获得中国散文学会"全国时代文艺家”称号,被《人民政协报》《中华儿女》评为 "奋力实现中国梦优秀人物",在北京成功举办作品研讨会……老崔,在人们眼里:中等偏下的身材,略显微瘦的脸庞,一双深遂的目光,总是那么低调朴实,让人那么熟悉又那么不在意。




命运多舛,撼不动他对乡村教育的执著追求


1987年秋,18岁的崔荣德以3分之差高考落榜,承受人生第一次失落和阵痛后,作出一个重大决定:用自己的知识让乡村孩子不再因没有文化而困在大山。他与秦信安、冉建国一起,租来简易民房,在小河乡办起了私立初中,承担起班主任和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等课程教学的繁重工作任务。让那些上不了中学的孩子也有了读初中的机会。

三年后,莘莘学子毕业深造,崔荣德也先后受聘到双河区金家坝职业中学、小岗乡中学、双桥乡中学等六所学校成为公办中学的编外教师。为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他尝试进行“龙门阵语言教学",创办学校第一份文艺校刊《红土地》,搭起了教师、学生无障碍沟通、交流、砺炼的平台。1989年组织学生参加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主办的首届华夏杯中小学生征文大赛获得大奖,组织学生参加酉阳“城市规划法"读书活动竞赛获得团体特别奖,成为颇受群众赞誉的好老师;1993年暑假他意外接到广东一所民办大学的邀请:去广东当“大学图书管理员”,薪酬每月1200元,还解决他妻子的工作--每月450元的食堂厨工。可是才去两个月,老家那群小学毕业就失学的孩子渴求读书的眼睛时时在他脑海晃来晃去,让他不得安宁。于是,他毅然“辞职回乡”。

“都市大学每月1200元不要,偏要去穷乡村费力不尽拿每月120元教书”,他的举动让妻子无法理解。接下来,一场家庭“冷战”后,妻子不辞而别,崔荣德再次陷入人生困境--成了没家却要带孩子的“奶妈”教师,而且,自己还要参加重庆市电大函授学习,还得照顾年迈体弱的父母。直到1999年,陈华珍女士为崔荣德的遭遇感动而走进他的生活,并与他结为连理,崔荣德的压力才得到分担和慰藉。

“一、二次的人生挫折不算什么,短期的超负荷运行也没什么,接二连三的挫折和超负荷就考验人的意志了”崔荣德说着,眼睛红了。他与陈女士结婚第二年,孩子诞生不久,陈女士高位瘫痪不能自理。崔荣德每天要备课上课、批阅作业、指导学生,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料理体弱多病的父母,还要给重病的妻子喂饭、梳洗、端屎接尿、换洗衣裤……繁重的生活、紧张的工作、巨大的开支、微薄的收入,让他不堪重负。他,成了老师、儿子、父亲、丈夫,也成了母亲、保姆,还成了医生、护士。直至2010年7月瘫痪八年妻子安然病逝;接来学校赡养的父亲三个月后离开人世。为了不耽误教学,崔荣德把曾为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父亲简单地安葬在他教书的地方,又匆匆地走进了教室。每次谈及此事,他眼里就噙着泪水,他说“没有完成父亲叶落归根的遗愿,但为了孩子们,父亲会愿谅他。”

28个春秋,崔荣德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就这样在默默地守护中、痴心经营中度过。哪怕“前妻”愤然出走;哪怕瘫痪八年的妻子、年迈的双亲瞌然离世。他始终不离不弃,坚定地守护着。守护着他来来去去的学子,守护着他心爱的乡村教育,直到青春不再、人慢慢老去。



燃烧自己,用心血照亮着学子前行的路


“乡村孩子,有的父母不在身边,有的家庭经济困难,他们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心灵的爱抚”。崔荣德这样看待,也这样努力着。

2010年他任教聚宝村小学。该校离中心校20多公里,就在乌江边,两间教室、1间住房、1间厨房,两个班级共91名学生,就他一个老师。为不影响学生学习,他只能进行复试教学,每天每节课都得去两间教室、讲两种教材、上两种课。每天中午,还要把学生做饭、舀饭、洗碗,和大家一起做操、讲故事、玩点小游戏。周未,他还必须去后坪街上背学生的营养午餐配送物品,来回百多斤担子,近30里路程,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耽误,不然学生的营养午餐就没有着落。为此,家庭情况特殊的崔荣德没少吃的苦头。

2012年10月,一次放学后,他与妻子黄润花从村小出发,赶到后坪街上已经下午6点钟了,夫妻俩没顾及吃点东西,就收拾担子往回走。他们背着沉重的物品,走到半路一个小地名叫豹子池的地方,天就黑了,又下着雨,手电筒灯泡坏了,崔荣德夫妇只好用脚探着路往向走,遇到坡陡危险处,他们只能靠打雷闪电看清几步再走几步,直到晚上10点多,浑身湿透的他们才背着“营养午餐物品”回到家。

有个学生叫崔浪,父母亲重病在身,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每期上学,崔浪都没有钱报名。起初,他嘱咐崔老师垫着,后来因为所垫的钱还不上,自尊心极强崔浪报名上学就不好意思来了。这时,崔荣德不但不能说垫钱的事,还得反复去他家给他讲读书的重要性,教育引导他来上课。自然所需费用,崔荣德得继续垫着。而且一垫就是四年,直到崔浪父亲去世,母亲再嫁外迁贵州,崔浪随母亲走了,才没有再“垫”。

山羊溪是离聚宝小学5里多的小村寨,那里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陡窄,孩子们上下学得过四次小溪,遇上下雨涨水,学生过河就非常危险。为此,每逢下雨崔荣德就得接送他们。“2011年5月的一次大暴雨,溪水猛涨,过河非常困难,那次差点出事了”,崔荣德说起还心有余悸。那天,他护送孩子们回家,前三次过河都一个个背过去了。最后那道过河,水流太急,背着孩子在水中站不稳,他只好找村民陈桂芝借来木梯搭建临时木桥,一个个把孩子们背过去。而且,刚过木桥,来到一个叫厂沟的地方,前面山坡上泥石流冲下来,眼看就要砸到学生朱海霞,他顾不了想什么,猛一步冲过去把她推开,朱海霞才没出事。可是他自己脚和背却被滚下来的沙石砸了,肿痛半个月才消去,署假去西南医院检查,背部却留下了陈旧性骨折。

村小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体育设施,没有图书室,没有娱乐用具。为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对篮球、乒乓、跳绳等体育项目有所了解和掌握,他利用到北京开会领奖的机会,向与会旅法华侨、中外文化交流协会洪曼女士“推荐”他的学校、学生和教学,得到洪女士的同情和支持。2012年4月21日,洪曼女士专程从上海带着羽毛球、乒乓、衣物、糖果、图书等价值4000多元的物资到聚宝小学考察,慰问帮扶贫困生张华山,还为张华山残疾的父亲张家富等困难群众捐赠现金2000元。2012年6月通过洪女士引荐,上海河岸商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到聚宝小学捐赠价值3000多元的图书和文体用品。让孩子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激发了他们通过学习走出大山的欲望和志向。

就这样,崔荣德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温暖孩子们的心扉,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把爱和文字一路播洒,让人生道路开满鲜花


崔荣德说:关注地方发展,政教统一,良性互动,对办好教育很重要。崔荣德在认真教书育人的同时,喜欢走村串户,听群众心声,和老百姓谈发展形势,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向领导建议。

聚宝小学濒临乌江,当地居民和一些学生靠自拉渡船过河,船绳水洗浸泡容易腐滥,靠岸码头水涨水落非常湿滑。为了不出事故,崔荣德把检查缆绳作为经常性任务,把维修加固码头作为紧事大事,向当地政府建议。从而,自拉船改成了机动船,泥土码头建成了浆砌梯步码头,几百人过往安全有了保障。

聚宝处于乌江“百里画廊”精品景点荔枝峡、白芨峡之间,东邻美丽风光长溪沟,西接全国最大黑叶猴基地麻阳河,自然景观独特;又上至贵阳,下达涪陵,是长江的生态屏障,有极大的保护、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但当地居民不认识不理解,常去这些地方砍柴劈竹烧火造低,崔荣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群众认识资源、爱护资源,劝大家不要砍伐,另一方面积极向政府建议:加大宣传,保护生态,开发旅游。很快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使这里进入县乡旅游重点发展规划,生态得到良好保护。

崔荣德班上有个学生叫刘国军,成绩起伏大,情绪不稳定,脾气暴燥、消沉反复。崔荣德为弄清原因,去刘国军家家访。原来该生母亲死亡,父亲多病,房屋破滥,家庭困难,强烈的自尊心和艰难的家庭环境让他精神压力很大。知情后,崔荣德对他生活上予以照顾,精神上进行鼓励,物资上给予帮助,还向学校和政府部门建议:学校和党政联合,把精准扶贫政策向重点贫困生倾斜,对他们实行政策资金和精神鼓励双向帮扶。得到学校和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他还为陈胜发、刘静、雷雨、龚登纪等4名贫困生争取网友赞助资金3000余元。

崔荣德认为:教师应该修炼心境,提升志趣,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德行,让学生快乐健康、积极向上。他教书28年,尽管屡遭家庭变故,饱经生活磨难,但他始终忠诚于乡村教育,长期执教边远乡村,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总结提炼,由粗浅至精深,积点滴成江河,用知识培育人才,把经验提升为学术论文,把苦乐凝聚成人生诗歌。辗转于5个乡镇6所中小学校,把近3000名学子从无知培养成有知,从大山深处输送到全国各地;用他的心血和汗水,浇铸成专业论文26篇、独著和参编学术专著《六瓣文德书(我的作文秘笈)》《创新思维和语文教学》《初中作文教程》等3本、发表诗作600余首、诗集《低处的树说》《梦回唐朝》《逆光行走》《崔荣德诗选》4部,获得国家层面奖励8次,省市级层面奖励 36次,被授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最美乡村老师”等称号,同时他用精心走访调研的金点子为党政出谋献策,推动乡村建设的发展,成为"酉阳十大师德标兵"。

他,崔荣德:“是什么深深地感动着我/旋转的齿轮,高耸的麦穗/奔腾的长江、黄河/被迫着发出最后吼声的/红五星祖国”;他,崔荣德,把爱和文字一路播洒,让自己的人生开满鲜花。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99295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