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南方文坛》改版20周年题词
2016年,著名学术期刊《南方文坛》迎来改版20周年,为总结20年来办刊经验、传承弘扬该刊学术精神,南方文坛杂志社在南宁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11月12日上午,“《南方文坛》改版20周年座谈会暨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会”举行。会议由广西文联、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南方文坛杂志社承办。
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郭运德,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主席、福建社科院院长南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潘琦,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洪波,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文艺处处长黄云龙,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广西师大出版社副总编汤文辉,以及优秀论文获奖作者、《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等报刊编辑记者、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广西青年批评家及新闻媒体等参加了相关活动。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石才夫主持座谈会。
办刊人的胸怀和敬业把《南方文坛》办成了“中国文坛”
《南方文坛》自1996年改版来,日渐形成了“人文理想、前沿批评”的编辑理念,并以“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为旨归,催生了中国一代代青年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成长,为当代中国提供具有学术氛围同时又鲜活生动的文学现场,为当下的文学生态和文化生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西文联负责人表示,座谈会的举办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强化“加强文艺评论及人才培养”的精神,总结20年办刊经验,不断提升“中国文坛批评重镇”的品牌影响力,促进《南方文坛》继续前进的步伐。希望《南方文坛》能借此座谈会汇集社会各界建议,保持新鲜活力。
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洪波发言
洪波在致辞中代表广西自治区文联感谢文学界对《南方文坛》的关注和支持。他说,举行改版20周年座谈会既是总结经验,分享成长与坚守的体会,同时也是汇集大家的建议与意见,谋划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阵地建设,这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件大事,也是一件盛事。《南方文坛》走过了20年不平凡的历程,办刊人怀抱理想、努力坚守,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地处边远的地方,逐步把《南方文坛》发展为当下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以及阵地建设领域颇有影响力的杂志,对广西来说是实在不容易,这其中既包括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鼓励,也包含着办刊人的心血和不懈追求。
郭运德用“眼界、格调、情怀”三个词概括了《南方文坛》的品质。他认为,《南方文坛》改版后之所以走向了全国,成为品牌刊物,与编者的思想、视野和胸怀密不可分。“《南方文坛》立足边疆,立足八桂大地,同时把目光面向全国;立足于文学创作的现实,又将视野扩展到文艺的各个领域,既关注创作现象,关注文艺新人,也关注文艺思潮的发展;立足于前沿,客观、公允地评论新的文学现象、思潮和作品,关注创新。《南方文坛》坚持20年之久,不懈的倾注使之成为当下文艺现象的一个聚焦地,也成为文艺热点论争的平台。”作为熟悉《南方文坛》的评论家,郭运德在多年的接触中感觉到,《南方文坛》的编辑都非常用心、用力、尽心尽责、兢兢业业,硬是“把一个非常寂寞的事业做得这样风声水起,把一个边远的、小众读者的刊物办成了一个全国知名的重点文艺期刊,成为一个了解文艺的重要窗口,成为一个重要阵地,这真是一种奇迹,这20年的坚守造就了八桂大地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郭运德发言
目前,《南方文坛》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刊物”,被文学界誉为“中国文坛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文论园地”、“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潘琦从《南方文坛》成长的政策背景、广西文艺界的文艺自信和文化担当、《南方文坛》办刊方针、精品意识、理想情怀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南方文坛》在20年内崛起并挤进全国同类期刊性先进行列的经验。
《南方文坛》的全国性影响力也带动了广西的文学和文化发展。黄云龙认为,《南方文坛》是广西打造“美丽南方•广西故事”的一个文化品牌,该刊为把广西文艺创作和批评推向全国作出突出的贡献,也为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批评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
在南帆看来,《南方文坛》追求严谨的学术性、丰满的理论色彩,给有志于从事理论批评的人才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当下很多活跃的理论家、评论家都是《南方文坛》的作者;特别是“今日批评家”栏目,从1998年创办至今,已经推出了102名批评家,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批评界和学界中坚力量。
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南帆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教授也认为,《南方文坛》是以批评家个体为本位的一个批评刊物,特别是“今日批评家”栏目把“50后”至当下“80后”四个代际的批评家囊括其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批评家。
“我对《南方文坛》一直心怀敬意,”在白烨看来,这份刊物的包容性、前沿性、新锐性使她在这20年里对当代文学和理论批评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今日批评家”栏目之外,《南方文坛》的“年度优秀论文”也历来受到评论界关注。该项评选已坚持了16年,共有96篇优秀论文获得该奖项。该项评选由编辑部初选若干篇目,提交评委独立审读终评,以邮寄投票方式评出6篇获奖论文,并以得票多少排序。该奖项注重扶掖青年批评新锐,被业内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奖项”。
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石才夫主持座谈会
白烨代表评委会宣读2016年度优秀论文获奖名单与评语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主持了“2016年度优秀论文颁奖暨《依然忆南方》首发式”。她介绍说,该奖项的设立缘起2000年10月南京书市,当时,杂志社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签约合作办刊,钱中文、南帆、陈晓明、王彬彬、苏童、毕飞宇等20多位专家参加了签约仪式和并倡议设立此奖。2001年度首届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上,首届评委谢冕、陈思和、白烨以及国内近50位著名评论家出席,堪称批评界的盛事。“能坚持至今,特别感谢评委们以独立、认真的态度支持了一年一度的评奖,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南方文坛》最困难之时合作支持七年之久。”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主持发言
《依然忆南方》(《南方文坛》2010-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文集)是继《能不忆南方》(《南方文坛》2001-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文集)之后,获奖作品再次结集出版。汤文辉动情地说,“今年正好也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30周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两家单位一路走来相互扶持,在南方的碧天白云下,我们在踏实又高远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记录历史,同时也在书写历史。上一次的书名是《能不忆南方》,这次的书名叫《依然忆南方》,我觉得这可以作为我简短的结语,如此,我们能不忆南方?我们依然忆南方。”
汤文辉向《依然忆南方》部分作者赠书
当日下午,主办方举办了第七届“今日批评家”论坛,主题为“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张燕玲、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计文君、广西民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张柱林主持论坛。与会者就文学批评应秉持的特质、界限、文学批评家的素养、作家与批评家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交锋不断、场面热烈,充分体现了文学批评的专业精神。
《南方文坛》改版20周年座谈会
“今日批评家”论坛与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主办,与会者以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广西青年批评家为主体,论坛已日渐成为国内青年批评家相互交流、研讨的重要阵地,深受文学界关注。(摄影:陆政凡 邱振刚)
相关阅读:
《南方文坛》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评委白烨、李敬泽、李洱、陈建功、张燕玲、郭运德、郜元宝、施战军、程光炜 (以姓氏笔画为序),对编辑部评出的13篇候选论文,经过独立审读,以邮寄方式投票评出以下6篇获奖论文(以得票多少为序):
《小资产阶级:阶级谱系与文化共同体》(刊于2016年第4期)
作者:南帆
小资文化共同体是当下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作者从阶级谱系与文化视角,深入剖析了小资产阶级为了更多的文化自由,在文艺创作中占据“一个中心位置”的奥秘,对老问题的新论述,颇具新意。南帆理论功夫深湛,论析问题步步深入又丝丝入扣,文风雅正,平和坦然;在视野、义理与辞章上,显示了作者炉火纯青的学术功力。
《叙事的长度、美学与时间问题》(刊于2016年第6期)
作者:张清华
全文始终围绕叙事、美学和时间这几个关键词引经据典,从容论述,强调文学创作必须把个人记忆扩展为集体时间,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了传统叙事的圆形结构、红色叙事的线性结构和现代叙事的多维结构的不同呈现方式,给了时间一次全新的美学关照,为叙事学开垦新意,弥足珍贵。
《<哥德巴赫猜想>与新时期的“科学”问题——再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 》 (刊于2016年第3期)
作者:黄平
黄平近年集中探讨新时期初期的一些原点性的文学问题,从发生学的角度回溯它生成与被定型化的历史。本文依然以独特的视角、以文本细读展开了新时期文学起源的一个新的面向。文章史料功夫深厚,立论扎实,并潜藏着惊人的张力和对话性,显示了作者高远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思辨能力。
《傅雷与刘海粟》 (刊于2016年第5期)
作者:李兆忠
这是一篇向逝世50周年的傅雷先生的致敬之作,李兆忠文章笔法老练,材料运用巧妙,以一种无缝对接的叙述风格,解剖并还原了一段历史公案,对于我们认识错综复杂、真伪交织的中国现代文化史不无裨益;本文既提出一个颇具学术空间的问题,又体现了作者品人论事的雅正文风,难能可贵。
《村庄里的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中的“返乡”文学——以近年人文学者的非虚构写作为例》(刊于2016年第4期)
作者:项静
村庄里的中国,进入非虚构,是去蔽,也是新的遮蔽。项静以独特的视角,从三位人文学者纪实文本为例,深入揭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中国生活的困境,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时代之思。本文既是老话题的新收获,也有因案例选择的个人性,而制造新遮蔽的可能性,惟此,文章更具学术张力。
《论海外“<解密>热”现象》 (刊于2016年第4期)
作者:季进、臧晴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和影响是当下的热点课题。作者从《解密》译本海外热的现象出发,借用布尔迪厄的文化场域理论和丹穆若什的世界文学理论,将中国文学的“走出去”视为一个复杂的流通过程,精到分析了《解密》在非汉语市场获得商业成功的原因。文章写法从容,论述颇见才情和功力。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