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外 >> 正文

澳门文学节:跨文化对话改变着城市日常
信息来源:文学报    作者:郑周明    阅读次数:10384    发布时间:2017-04-04

整个3月中上旬的澳门地区,留心的当地人会注意到,平时用来做展览的戏剧演出的旧法院大楼变得热闹起来,各类文学活动笼罩出这片区域一种别有韵味的文化活力,在这里,第六届“隽文不朽”澳门文学节如期举办。作为华语地区首个汇聚华语、葡语文学交流的节日,它与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等地书展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跨语言、跨媒介的文学节日现场,因此我们能看到除了全球知名作家参与文学节外,包括翻译、音乐、视觉艺术等领域的创作人、专家都会被邀请参与到文学节的活动当中,因为文学节,也让许多嘉宾、本地人以及游客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超越了以偏概全式的认知。

以“隽文不朽”为主题的澳门文学节每届都会对经典文学进行致敬和纪念,就在去年,文学节围绕两位文学家举办了多场活动,一位是逝世400周年的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从他留下的诗篇里可以看到,他竟曾于1591年游历过澳门,被认为是第一位在澳门与外国人接触的中国文学家。另一位则是逝世90周年的葡萄牙诗人庇山耶,这位诗人终其一生都以澳门为家。

今年澳门文学节继续邀请多位国际知名作家来参与各类文学活动,包括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大奖的作家余华,被誉为澳大利亚“最有想象力的小说家之一”的华裔作家Brian Castro(高博文),入选2016年布克国际奖决选名单的加拿大小说家Madeleine Thien 及Graeme Macrae Burnet ,后者是苏格兰最亮眼的文学明星之一、2013年苏格兰图书信托基金会新作家奖获奖者。

文学节的活动除了常规的小型书展、音乐会、走入校园等形式,其实更多的还是体现出跨文化对话的意义,特别是多场中葡作家对话,虽因语言及文化之间的隔膜,对话并不能完美衔接,但六年来,这样的形式不断被鼓励和拓展,中葡两国作家也有了对彼此的印象和相识。据当地媒体报道,在文学节活动现场,时常能够看到不同国家的作家、艺术家们闲散攀谈,文化以最日常的方式缓慢流动在城市生活之中,没有喧嚣的气氛,也没有追逐的迫切感。文学节的发起者,澳门当地葡语日报《Ponto Final》(句号报)也希望打造这样一个文学节,注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交流,彼此成为倾听者和对话者,每个活动都很小型化却话题密集丰富,参与嘉宾都能抱着闲适心态参与其中,不必特别考虑市场营销、版权交易等问题。记者也了解到,在今年晚些时候,文学节还将与UCCLA葡语作家峰会合作,在澳门首次举办该峰会活动。

长达半个月的文学节,活动可谓多元丰富,以文学类而言,值得关注的如作家骆以军谈“当代中文小说的迷局”,作家余华、秦文君、张悦然以及诗人欧阳江河带来的“十个词汇里的余华”、“诗歌万象”、“写作中的爱与孤独”等专题讲座。余华在华语文学界拥有不少读者粉丝,在澳门文学节活动里,他频繁出席各类讲座对谈,在他与《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的对话里,谈到文学期刊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程永新说,今年正好是《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这本杂志能走到今天,都离不开巴金先生,如果没有巴金,就没有今天的《收获》。余华则把自己的今天归功于一个人和一本杂志:“一个人是李陀,一本杂志就是《收获》,他们把我变成今天能够在这里说话的人。”活动现场,余华也解答了许多文学写作问题,比如谈到作家的个性,余华提醒说,“你的个性最好和你的才华成正比”,而作家的语言风格要不要去做改变,余华认为,“每个作家都有自己语言的一种方式,如何理解语言,每个人都会不一样,当一个作家用一种语言获得成功之后,他会对这种语言有依赖,经济学里面有个概念叫路径依赖,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作家都是在用一种语言来写作不同的小说,也有少数的作家在不断地改变。这两类作家很难说谁好,莎士比亚永远是一种叙述,托尔斯泰也是,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是这样,马尔克斯又是另外一种作家”。在后面位于澳门大学的对谈中,余华也与张悦然谈论“在中国写中国”话题,面对作家尝试写作自己没有体验过的历史话题时,张悦然说因为余华曾说过作家写陌生经验时,记忆会被召唤起来加入其中填充,从而达到真实,这让她写新作《茧》有了更多自信。余华回应说,写作是有一种无限延伸的可能性,在一个基点上,用一种放射型的、细胞分裂的方式,不断地延伸出去,“但前提是你所站立的基点必须真实可靠”。

今年的文学节比起往年还邀请了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作家参与,特别是关注绘本及儿童文学创作成为了主题之一,作家秦文君在相关活动中为读者提供了不少自己的见解,例如当下儿童容易被电视手机等数字媒介吸引过去而忽略阅读的普遍现象,她以自己女儿为例,用“情境法”式教学重新唤起阅读兴趣,也因此她指出:“没有不爱读书的人,只是没有培养好。” 在谈到儿童文学本身时,秦文君提到其实儿童文学并不简单,因为年龄的阶层跨越很大。而且,儿童的心理也有很多暗面,但儿童的情绪瞬息万变,情绪并不像成人一样持久。与其对暗面避而不谈,她觉得可以展现出暗面,但是要给儿童的世界增色,因为“文学就是人学”。

全世界的文学节大多会给作家留下轻松有趣印象,澳门也不例外,许多作家为此留下回忆文字,作家王安忆参加第四届时,看完当时的文学节征文比赛小说集后,感慨说:“看见了澳门——不是故纸与遗迹中的历史钩沉,亦不是旅游者的过眼烟云,就是现时和现世……这两个世代的写作,接续着澳门的文学史,透露出过去和未来的信息,让人生出期待。”还有如第三届嘉宾作家严歌苓盘桓了许久,后写就长篇小说《妈阁是座城》馈赠此城;作家邱华栋详细记录在澳门一周活动,虚虚实实,几乎可作为导览手册用。跨文化的碰撞让一座城市的文学活动变得日常自然,文化土壤也在重新组合,让外界心生期待,那些渐渐显露的文学年轻的身影。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775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