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7日,以“文学世界里的丝路畅想”为主题的中阿作家交流座谈会在第27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举办,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阿拉伯作家协会主席哈比卜出席并致辞。
吴尚之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高度重视中阿作家交流对话,与阿盟秘书处共同实施的“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累计出版了23种中阿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采取多种措施,继续鼓励和支持中阿作家交流。一是加强政府间双边合作。继续深化实施“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适时与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商签政府间协议,共同推动中阿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二是扩大翻译出版规模。“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将向阿拉伯国家出版机构和翻译家开放,继续支持中国出版机构引进出版阿拉伯作家作品。三是创新交流合作方式。“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将支持阿拉伯作家写作关于中国的阿文版图书,适时启动实施“中国作家看阿拉伯”写作项目。四是搭建对话交流平台。继续组织中国作家参加阿布扎比等阿拉伯国家的重要书展,为阿拉伯作家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创造条件。
哈比卜表示,中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阿拉伯人都知道一句名言,“求知,哪怕在遥远的中国”。今天的中国距离我们不再遥远,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中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我们应该促进作家、出版人之间的交流互鉴,让双方更了解彼此。出版人和作家必须为此继续努力,拓展和深化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中阿友谊。
中阿作家、汉学家代表等参加座谈交流。
作家:作品互译,读懂你我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是世界四大书展之一,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聘请了一位阅读推广形象大使,这位大使不是别人,那就是我,所以我诚挚地邀请各位8月莅临北京图博会,再次品读中阿文学作品和探讨交流互译工作。”在中阿作家交流座谈会上,刘震云幽默的邀请获得了与会的阿拉伯作家、翻译家、文学界人士的笑声与掌声。
在阿布扎比书展期间举办的多场作家交流活动中,曹文轩、麦家、徐则臣、余华等中国作家与阿拉伯作家共同探讨了文学的魅力、如何更好地推动作品互译与文化交流等话题。
曹文轩说,自己对阿拉伯文学不是特别熟悉,但在阅读《一千零一夜》等经典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中,有一种直觉的感受:阿拉伯文学作品中充满着智慧。而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透着意境。他认为,意境与智慧是中阿文学的特色,而我们对这些特色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因此,中阿作家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像当年走出一条丝绸之路一样,走出一条文学的丝绸之路。
麦家说,自己在《一千零一夜》里读到了至少3个关于中国的故事。如果没有古老的丝绸之路,也许阿拉伯的文学作品中就不会有这些具体生动的中国故事。所以他建议在“一带一路”的现实力量下,中阿作家可以更深入地走入彼此的文学世界。他还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文学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因为有“中阿互译”的出现,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能够更好地互相了解对方民族的历史。
刘震云同样认为,文学是跨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大家可以互相了解对方人民的生活状态。他说,自己目前已有5本小说在阿拉伯地区出版。麦家说,2014年,他在西班牙参加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西班牙普拉内塔集团的《解密》西文版全球巡回签售时,阿拉伯出版人特意赶到巴塞罗那和他会面,这才促成了今天阿文版的出版。中阿互译出版工作是加强文学交流的有效途径。
徐则臣在发言中说,他以前从未想过自己的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这种纪实类小说能够翻译成阿拉伯文以供阿语世界读者阅读。如何让一种文化在国外依旧可以被理解是一个复杂艰难的问题,需要作者、译者和出版商共同努力。
《羚羊的白天》的作者、阿联酋著名作家法蒂玛·马兹鲁伊也表示,很荣幸自己的小说能够入选“中阿互译”书目,并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在与远道而来的中国著名作家的交流中更激发了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迫不及待要拜读他们的作品。他也对和中国出版商合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感谢两国政府促成的互译项目为两国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作为作者和译者的海瑟姆博士同样认为中阿互译工程非常有价值。他说,将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民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文化,文化交流中翻译出版工作非常重要,期待有更多的优秀译者搭建起中阿文学交流的桥梁,也期待与中国作家更多地面对面交流。
出版人:阿语读者很“识货”
《红楼梦》《孟子》《聊斋志异选》《楚辞》……书展期间,《大中华文库》中的这些中阿甚至中英对照本图书,不论是摆放在主题图书展台还是出版单位展示区,都有阿拉伯国家读者询价、购买。书展第二天晚间离开展馆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特意看了看展台上的这套图书,早上摆在桌面上的两个圆柱形“书塔”仅剩下7本书了。
当记者在展场遇到《大中华文库》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若楷,并将这一“喜讯”告知他时,他很开心地从手机里翻出一张阿联酋读者抱着一摞《大中华文库》的照片和记者分享:“这位读者一次性买了8本。”对于阿拉伯读者选择这些中国的古代典籍或者“大部头”,张若楷说:“作为出版人,我特别开心,这至少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读者是最识货的,不论他和你是不是处在相同的国家或者文化氛围中。”他进而分析认为,《大中华文库》广受欢迎,得益于中国经典文化的影响力,也受益于编译团队的精益求精。“这套书的编辑出版过程漫长而且复杂,一般先由优秀的中文译者翻译,再由母语为当地语言的汉学家定稿,最后还要经过中外文俱佳的编审专家审定。”
漫步在中国主宾国展区,记者随时都会遇到询问图书价格的阿拉伯读者,据了解,寻找中国图书的阿拉伯读者非常多。虽然很多中医药类图书都只是中英文对照版,但英文是阿联酋通用语言之一,所以购书者依然非常之多。目前《针灸学图表解》《话说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等一大批图书都被读者买走。
图书热销只是此次书展上好书赢得世界读者的一个缩影。在主宾国活动区,中国出版企业带来的一大批阿文版图书,多角度展示了中国图书的魅力,更为阿联酋读者打开了一扇阅读中国的窗口。比如,北京出版集团推出《中华文明探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中国文化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中国企业成长调查报告》……
对于中国图书的广受欢迎,天天出版社总编辑张昀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中国图书走出去的现状来说非常适用。”她以少儿图书举例说,很多国家的家长、教师、读者都对中国童书很有兴趣,因为他们希望在阅读中了解中国的少年儿童是怎样成长的、他们有着怎样的童年生活、在成长中经历了什么。至于国外出版企业更倾向于引进哪些图书,张昀韬认为,民族特色和图书品质是两个重要因素,就像我们开始引进国外图书时会选择一些获奖书系一样。
“世界各个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互相对话、互相借鉴。全球化让我们成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外国读者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加深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理解。”《大中华文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副总编辑黄友义在该书阿文版首发式上的发言,是中国图书热的一种阐释。主宾国展区的志愿者、在阿布扎比就读的一位中国石油大学交换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他对中国图书热的看法:“中国是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别人自然会想了解咱们的国家和文化。中国作为书展主宾国来到阿联酋,这是一个多么便捷地了解中国的渠道,他们显然不会错过。”
新书发布:谛听“一带一路”脚步声
第27界阿布扎比国际书展期间,中国出版企业有一批阿文版图书首发,记者梳理发现,这些首发图书,很多是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等出席图书的首发活动,更突显出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
阿布扎比国际书展是五光十色的图书海洋,《中国孩子的梦》阿文版首发式给书展添上了一抹梦幻。书的首发是与湖北教育出版社和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联袂举办的,它以各民族孩子丰富多彩的梦为载体,全面呈现我国56个民族的特色。该书入选2016年“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2016年2月版权输出阿拉伯地区,今年4月阿文版正式出版。此外,接力出版社埃及分社在此次书展上首次发布了26种阿拉伯语原创图书,包括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创作的“小饼干和围裙妈妈”系列、“没想到婴儿创意图画书”系列、《云朵一样的八哥》等。
我们知道,“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新世界出版社和阿拉伯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国关键词》阿文版,以综合、党建、政治、经济、外交等5个专题,用关键词词条解释的方式阐释中国理念,解读中国思想、中国政策和中国发展道路,其内容选编自中国外文局及中国翻译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项目成果;《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什么?》阿文版新书是国际问题专家王义桅教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解读,这两本书均为当代中国主题图书。
“北京扎耶德中心文库”涵盖文学、历史、文化、哲学、经济等多个领域,以书为媒,感知文化,积极推进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据悉,2016年年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与北京扎耶德中心签订战略协议,在此框架下推出“北京扎耶德中心文库”,目前文库已出版10余种,其中《诗经》《战国策》等引起了重要反响。
在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举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阿合作货币战略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等图书签约仪式;接力出版社埃及分社举办首批阿语图书发布会暨中国著名作家作品朗读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举行“北京扎耶德中心文库”启动仪式和作家对话活动等,也无不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脚步声。
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一天很快就到了。记者在阿布扎比书展中国主宾国的展台上,又一次深刻体会到,出版工作者肩负职责使命,自觉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不懈追求。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