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话剧、京剧、动画、影像等呈现王阳明的悟道经历,以书法、咏诵会、主题论坛、文化节传承王阳明的浩瀚思想,以阳明文化进机关、进社区、上讲台等活动普及心学思想……围绕阳明文化“做文章”的艺术创作精品迭出,以阳明文化为重点的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日渐丰富。
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改变了王阳明的一生,“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贵州大力弘扬的人文精神。在如今的贵州,阳明心学已不再仅限于学术范畴的交流,而是走入人民大众,渗透到百姓生活,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为贵州人树立起道德观,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呈现,在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培育文化品牌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方法。
在着力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今天,对阳明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已初见成果。
艺术化呈现 让观众读懂王阳明一生
5月26日晚,王阳明“穿越”到贵州国际会议中心的舞台上,重现了500年前他从少年得志到被贬龙场,再到立院讲学,最终回乡病逝的坎坷经历。这是话剧《王阳明》的首场演出,近3个小时的戏几乎展示了王阳明一生的重要转折,不仅呈现了人物和故事本身,也让阳明心学的精髓巧妙地烘托而出。
这出话剧是由贵州省话剧团和浙江省话剧团联合打造,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厅合力促成并共同资助的,从2015年初邀请导演宫晓东和编剧李宝群来贵阳采风开始,历经两年多时间创作并排演完成,参与演出和幕后工作人数多达数百人,最终呈现了一出叙事宏大、气势磅礴的历史大剧。
同样是话剧,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创作的历史话剧《王阳明》在去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大放异彩,一举夺得“优秀展演剧目奖”和“校园戏剧之星”两个奖项。参与创作和演出的成员都是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老师和学生,虽然不是专业院团,但剧本和表演之中依然处处展现着创作者的巧思和严谨。
想要读懂王阳明思想,必然需要了解其生平,舞台和影像艺术必然是最通俗易懂的形式,以王阳明个人故事为蓝本的艺术创作自然层出不穷。王阳明不仅“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在京剧舞台上也有其独特的形象。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贵州京剧院就创作了名为《龙场悟道》的剧目。后经多次修改,于去年排演了大型剧目《王阳明龙场悟道》,今年将正式与观众见面。
该剧由知名编剧陈泽恺创作剧本,邀请老艺术家陈少云导演,特邀河北京剧院一级作曲王世明担任音乐、唱腔设计。据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介绍,参与演出的演员们到修文阳明洞进行实地考察,体验王阳明在龙场生活和悟道的感受,尽最大努力呈现阳明文化在贵州发展的历史故事。侯丹梅告诉记者,以京剧的形式呈现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不仅要在文戏上下足功夫,也要在武戏上展示出京剧的艺术特色,为此京剧院特别邀请了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王振鹏担任技术、武打设计,保证了该剧的艺术性和可看性。
舞台上的王阳明或许表演趋于夸张,表现形式富于变化,影像中的王阳明呈现出另一种风貌。贵州师范大学不仅创作了话剧版的《王阳明》,在2014年就曾以微电影的形式将龙场悟道的故事推上网络。这部名为《龙场悟道》的微电影,以一位老人在贵阳市修文县阳明洞文物保护区旅游时引发的一段关于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梦境作为开篇,通过王阳明感化一个盗马贼的小事,展现了心学中“致良知”的概念。
无独有偶,即将开机的长篇动画片《阳明先生传奇》,也是以年轻人群中最流行的方式讲述王阳明的故事,于6月1日在修文县阳明洞举行的项目动员会,宣告王阳明的又一艺术品启动。该片由贵阳谦行传媒、谦行映画工作室及贵州嘉言影业联合出品,是国内首部以王阳明生平为主题的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后期将与日本动画制作团队共同完成,计划于2018年8月在全国院线上映。
传统舞台艺术最大限度还原历史,而动画、微电影等流行艺术则为青少年及热衷网络的年轻人打开了通向阳明文化的大门,当呈现的艺术手段愈发多样,便意味着创作者们和观赏者们对阳明文化的理解愈发深入。
多元化展示 传承阳明文化精神内涵
如果说舞台艺术和影像艺术还原了王阳明的坎坷人生,那么心学这样的抽象概念则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得以展现。
4月27日,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浙江美术馆主办,孔学堂书画研究院、余姚王阳明故居纪念馆、绍兴博物馆承办的“阳明的故事”——黔浙两地书法联展在贵阳孔学堂开展,展览从4月持续到6月底,邀请到贵州浙江两省多位著名书法家围绕王阳明生平事迹和留下的诗文、名言等内容,合作创作书法作品共58件,分为少年立志、青年求道、龙场悟道、兼三不朽、居乡讲学、此心光明6个部分。
孔学堂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周之江在开展之时,于《贵州日报》上撰文,他在文中写道:“阳明先生并不以书法名世,然其翰墨,仍大有可观,明代大书法家徐渭即说:‘古人论右军(指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指王阳明)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他认为,举办此次展览,不妨视为孔学堂弘扬挖掘阳明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艺术表达。
除了书法,对于阳明文化精神内涵的艺术表达,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在2016年的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中,“我心光明——走进王阳明咏诵会”于7月22日、23日上演。咏诵会由中国文联、北京大学、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化厅和贵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贵州省文联、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华经典文化传播交流委员会、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和中天城投集团等单位承办,以王阳明创立的心学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主线,以王阳明一生的实践活动为辅线,按其学说体系和人生轨迹,分为《漫漫心路》《精彩知行》《永驻良知》和《天地境界》四个章节。
咏诵会聚集了一批著名歌唱家和朗诵表演艺术家进行表演,采用王阳明学说经典原文朗诵、散文诗朗诵和感悟歌曲演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解读和展示这位传奇人物的精华思想和卓越实践。
以咏诵的方式表现阳明心学,让大众在享受艺术表演的同时,接收抽象的哲学观点,这样的艺术呈现无疑是传播阳明心学的新颖形式。
对于哲学观念的解读,以及阳明文化对当代社会人类思想的启迪和影像,专家、学者们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止。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上,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办,贵阳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承办的阳明文化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学智,在论坛上作了既激情洋溢又充满哲理思辨的主旨演讲。
同样邀请了百余位专家进行现场讲学论道,还有去年10月29日举行的2016中国·贵阳(修文)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文化节由论坛、公祭王阳明典礼、我心光明——走进王阳明咏诵会等活动构成,在“阳明心学·龙场论坛”主论坛和“良知重建与行为养成”“知行合一与职业操守”“致良知与诚信建设”3个分论坛上,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吴光、贵州省儒学会会长张新民等专家们围绕“阳明心学与道德建设”的主题,针对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展开讨论。
艺术呈现偏向客观,思想的碰撞则让阳明文化在时代潮流中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在阳明文化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的今天,来自贵州的声音显得尤为响亮。
全民式普及 让知行合一影响每个人
无论是将王阳明的个人故事搬上舞台,还是汇聚名家共同讨论、解读阳明文化精髓,一大目的都是在广大人民心中种下一粒“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对当下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
舞台距离日常生活尚有一定距离,主动将阳明文化带入百姓生活,则是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努力方向。周末的贵阳孔学堂礼堂内总是座无虚席,每个周六和周日早上准时举行的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已经持续举办多年,从2015年9月开始,“阳明系列讲座”作为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的子品牌正式开讲。
2015年,贵阳孔学堂还联合贵州师范大学,在“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内成立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获批设立了省级“阳明文化传承与美德养成”协同创新中心,整合研究力量,挖掘阳明文化资源。
不少听众都是公益讲座的忠实“粉丝”,退休教师刘文告诉记者,过去只有在学校才有机会接触这类高水平专家的讲座,如今每个周末都能免费参加,阳明文化博大精深,开讲的专家们大多数都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授课,有合适的题目她还会带着孙子来接受熏陶。像刘文这样常年报名参加讲座的人不在少数。
孔学堂免费举办讲座,惠及贵阳市民及周边高校的学生,同样将阳明文化送进百姓生活的修文县,则选择“主动出击”。
“因地制宜”“申明赏罚”“情法交申”“推行教化”是王阳明的4大法治理念。今年3月,在修文县司法局六桶司法所内,上述理念就被灵活运用在一宣讲活动中。主讲人以“王阳明的法治思想与当今依法治国的意义”为主题展开宣讲,他说:阳明的法治理念对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场宣讲是修文县去年5月启动的阳明文化“九进”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九进”指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进景区、进家庭、进商铺。通过“九进”的系列活动,以达到展现清廉、文明、好学、互助、树优良家风、做优质产品、诚信经营服务等目的。
正如叶小文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的阳明文化主题论坛上所说,人文精神是民族的根与魂,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作为“贵州人文精神”非常贴切。“天人合一”对贵州发展意义特殊,贵州要后来居上就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继续保护好、使用好、发展好宝贵的“绿色资本”。
近年来,贵州对阳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日益深入,以多种艺术形式及文化活动作为表达,深入人民生活,构建起了贵州人文精神的范本,为营造多彩繁荣文化生态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