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景
冉正万
李缨
颜水生
王剑平
郑子运
杨波
话题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号召,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导贵州省文学创作,贵州省作家协会拟定以地区为单位,在全省各地就近年来的新作佳品收集整理,为全省文艺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策划2017年“贵州作家进行时”系列文学研讨会,计划在两年内组织一批省内外专家赴贵州省9个市州调研考察,通过文学研讨,在碰撞中擦出思想火花,助推贵州文学再攀高峰。
6月26日至27日在中共黔西南州委宣传部、黔西南州文联、黔西南州作家协会与黔西南日报的大力支持下,首次“贵州作家进行时”文学研讨会选址黔西南州兴义市召开,邀请了来自高校、社科院、作协、媒体等相关单位评论家、作家,对黔西南州文联、作协推荐的17位作家20余部作品进行针对性地专题评阅,并与黔西南作家作学术探讨。会议由省作协副秘书长孔海蓉主持。
据省作协常务副主席高宏介绍,“贵州作家进行时·聚焦水墨金州”标志着贵州省作家协会2017“贵州作家进行时”品牌活动正式开启,省作协创立“贵州作家进行时”活动旨在传播我省文艺成果,扩大社会影响,活跃我省文艺创作,使作家队伍建设获进一步提升。
写作离不开地域的滋养
杜国景(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黔西南是一块让人敬畏的土地,此次活动征集的作品中,报告文学最为引人注目,其中,《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和《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县委书记——姜仕坤》书写了坚韧的生命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引领风气之作。
地域文化关系到每个人感知世界的能力与方式,任何写作都离不开地域的滋养,任何作品都会有地域文化的内涵。王仕学《峰林絮语》就是一种“地学”的艺术荟萃,无论是怀旧还是考证,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王子豪《普纳山札记》很好融合了地域精神与人文情怀;王定芳《田野的哲学》具有地标性意义,体现了作者哲思;陶昌武《鱼钩上的万峰湖》将传奇与史实、神性与现代性相融,可读性较强;罗迦玮《人生点滴》和韦夏夏《青春记忆》超越地域审美追求明显。
就黔西南诗歌作品而言,牧之的诗凝练干净,有超越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哲学蕴含;胡荣胜和子淇侧重个人感兴;陈朗将历史抒情化,是贵州诗歌一条值得尝试的新路径。
从解读贵州地域文化的新角度看张长江电视文学剧本《古驿道魅影》,阐述了独到见解。从小说文体来看,以贵州历史解读了罗松《永康堡》和历史对话的巨大空间,描写了辛亥风云的地方传奇与百年恩怨,围绕小说的通俗化与精英化定位谈冉茂荣《玫瑰与废墟》、万松《是非之地》,夜郎山魈、王永梅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韵味悠长,潜力很大。
郑子运(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永康堡》就历史大事件而言,作者从远处着笔,逐渐逼近这些事件;就历史人物而言,作者从近处着笔,写他们的家乡和成长的经历,写他们在历史大事件中的表现,人物命运也随之进入高潮。从艺术真实与想象虚构的角度对文本细致剖析。《永康堡》中主要人物刘显世、刘显潜、王文华、何应钦、袁祖铭等都是历史人物,主要事件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也是历史事实,但核心人物、主人公四浪及其所作所为却是虚构的。四浪是英雄好汉,周旋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并且参与历史事件的进程,作者把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基本上融合在一起了;真实与虚构各占一半,大大拓展了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永康堡》和《古驿道魅影》两部作品中方言土语、昵语俗语运用得当,拿捏准确,突出了人物性格。
文学创作的文化担当
冉正万(著名作家、《南风》主编):将冉茂荣的《玫瑰与废墟》和罗松的《永康堡》置于时代的显微镜下,我们来谈人物刻画与情节设置的细节处理。冉茂荣语言流畅、优美,塑造的主人公杨玫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总是把失败归结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想法。也确实是很多女性的想法。不过,她百折不挠的努力似乎更多的是作者的想法,作者就像一个慈悲又严厉的家长。
阅读,是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的唯一途径。写作就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叙事的空间除了情节的建构,和知识的贫乏是息息相关的,作家要把纷繁复杂的生活凝炼成小说,就要有别于常人的观察与思考,因此勤奋和阅读都很重要。
王剑平(贵阳市作协副主席):以陶昌武、王仕学、罗迦玮、王定芳、王永梅和王子豪为代表创作的黔西南散文作品参与到了地方文化谱系的建构。当下文学发展的共同困境是作家的自我缺失,因此呼吁作家应敬畏天下苍生,以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与洞见反映生活的本真状态。针对散文的文化性和文学性偏弱、叙事过程中产生的自我缺失,以及文本内涵国语单薄等问题,倡导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阅读。强调文化定位和价值观倡导的重要性,散文创作者应用心感悟世界。
李缨(贵州日报文艺部主任):“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其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写作者同样要以匠心精神无功利地进行文学创作。
党报文艺副刊,追求的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融合。走进现实、关怀当下是文艺副刊版面应该具备的品格坚持,同样也是每一位文学创作者应该强化的文化担当。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新的时代必然会有新的文化命题,文艺工作者理应与时代同步,文艺创作同样应与时代共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贵州好声音。报告文学很好地反映了时代,戴时昌两篇报告文学作品,文字表述不矫情,却力透纸背,通过平铺、自然、娓娓道来的描写,通过一言一语真实而贴切地把故事衔起来,靠着作者深入生活的一个个细节打动着读者。
作家双重身份的建构
颜水生(中国现当代文学馆客座教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黔西南作家队伍中,在诗歌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牧之、王定芳、胡荣胜等,在散文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王仕学、陶昌武、罗迦玮、王永梅、王光能等,报告文学方面代表性作家有戴时昌等。
牧之的诗歌以陌生化的技巧改变了语言的常俗用法。王仕学的《峰林絮语》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讲述,也有对当代人物的描绘,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王仕学的语言贴近生活,又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典故。《岔江寻古记》《初识七舍》等篇章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陶昌武的《鱼钩上的万峰湖》纵横山水,讲述生活的乐趣,语言具有豪爽之气,写景叙事收放自如,其中也不乏对人生命运的独特思考。王永梅擅长在日常生活叙事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虽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但却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性格特征,《被打劫的幸福》就是关于生存真谛的思考,充满张力的语言给人以无限的思考。
杨波(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黔西南作家的双重身份建构值得探究。夜郎山魈和万松的作品都是关于土地、生命经验的细致描绘。不同的是,夜郎山魈关注乡村土地,作品充满了对乡土的原初性依恋,融合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面向。万松将城市土地开发作为叙述话语展开深刻的现实剖析,展现人性的矛盾交织和社会的迷狂色彩,让小说具有了大众话语与严肃叙事的离合效应。两人的作品都彰显了传统与现实的价值契约,体现了个人生命体验与历史哲学惯性相融的精神世界。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