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大学佳片有约——戏剧与影视学系原创作品展映”活动,在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如期举办。表现贵州南部山区留守儿童的影片《山童宴》,不仅引起广州大学师生对黔南偏远山区贫穷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关注,该片导演王晓通也成为广州大学及黔南山区的焦点人物。
王晓通,现为广州大学教师,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专业博士,最初与黔南山区贫穷留守儿童们结缘,源自2014年到黔南的一次支教活动。那年,王晓通以广州大学教师身份到黔南深山少数民族村寨,结识了很多山区儿童,时常被村民们热情友好、尤其是孩子们的天真淳朴所感动。黔南美丽的自然村寨与梯田,是最适合电影镜头的风光,王晓通零距离感受美丽山水与原生态的乡村生活时,拍摄一部山村儿童故事片的想法萌然而生。
为了还原黔南山区村民日常生活,王晓通摒弃当下流行的炫技风格,采用直白简约的拍摄手法呈现山区儿童的纯真。就在被蚊虫叮咬、常有老鼠在身旁咚咚跑过的山寨之夜,王晓通决心把自己隐藏在银幕背后,让黔南贫困儿童进入城市公众的视野。
从电影开拍那天起,来自广州大学的王晓通完全把自己当成一名山村小学教师。身为教师的他,很快融入山村小学教师的角色,整个拍摄过程与孩子相处融洽,如师亦友,在语言与生活习俗上努力靠近山区儿童。王晓通认为,老师就意味着一种爱心、包容与欣赏。
在拍摄过程中,王晓通抱着欣赏的态度看待儿童的本色表演,他认为:“山区孩子的那种眼神、讲话时的语气,表情、动作、气质神韵,很难通过表演模仿。”当遇到问题时,王晓通不会像对待演员那样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而是从孩子们的自尊心和接受能力着想,更大限度适应山区儿童。即使电影拍不下去,也一定要给山区儿童留下一段拍电影的美好记忆。所以,王晓通记住了和当地村寨儿童相处的一些禁忌,比如不可以摘下孩子手腕上的铜钱,比如饭菜做熟了,不能让小孩子先上桌去尝等等。《山童宴》的拍摄过程就像一个大课堂,导演王晓通想方设法唤发孩子们的纯朴天性,让孩子们在用质朴和天真演绎山区儿童特有的生活情景。
《山童宴》拍摄过程中,剧组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练。首先是王晓通选择的这个公益性较强的话题没有商业投资,为了有效控制成本,编剧、导演、拍摄、剧务都由剧组团队承担。王晓通和他的剧组团队吃了很多苦,拍摄过程遇到的困难,是这个年轻剧组未曾料到的。比如山区里没有旅店餐馆,吃住都是最原始状态,剧组成员居住在半露天的民房里,野虫可以顺着手机的光亮直接飞到脸上来。比如在山地上转换拍摄景点时,剧组成员扛着沉重的器材在陡峭山道上艰辛攀爬;白天,为了找到最好的拍摄角度,王晓通一会儿悬挂在山崖上,一会儿泡在水溪里;夜晚,大家还一度陷入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的窘境,就连生活的饮用水都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半山腰的小店买,然后再吃力地扛到山顶。
正是这样的亲身体验让剧组经历了磨炼,王晓通看着银幕上这些纯真的山里孩子,不禁感慨:“人的某些情感在儿童身上会表现得特别纯粹,这就是李贽所说的‘一念之本心’,一种赤子之心。我特别希望能够通过儿童传达这种情感。”
(曾珍,电影评介杂志社副总编辑;李俊,电影评介杂志社编辑)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