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天坑人家——贵州兴义雨补鲁古寨
信息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夏夏    阅读次数:6171    发布时间:2017-10-29

  雨补鲁天坑位于兴义市清水河镇联丰村。那里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风景秀丽,适宜人居,也是黔西南州少有“世外桃源”。有关地质专家表示,雨补鲁天坑是罕见的有人居住的天坑,是大自然巧妙的造化之作。

  天坑,一个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再陌生的词汇。它是由于地下暗河长期冲蚀形成喀斯特溶洞之后,地表大面积塌陷形成的一种喀斯特地形。从空中俯看天坑,由于深陷于地表而被形容为大地的眼睛。险峻高耸的悬崖峭壁,繁茂高大的原始森林,错综复杂的地下暗河和深不可测的溶洞共同构筑了一个深邃而壮美的天坑世界。

  在兴义市清水河镇一个名叫雨补鲁天坑的底部竟然神奇般地存在着一个村寨,村寨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了,因此被称为天坑人家。

  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天坑总数已经达到了100个之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因此中国又有着“天坑博物馆”的称号,这些天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四周是悬崖峭壁,异常险峻。在这些天坑底部,有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地下原始森林,各种蛇虫鼠蚁隐匿其中,还有纵横交错的地下暗河,每当暴雨来袭,河水上涨,极有可能吞噬生命。在这样幽闭、充满危险的地方,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可是为何在兴义,人们会选择在雨补鲁天坑生存下来,那里的人们又是如何居住、生存的呢?

  兴义是喀斯特地貌集中的一个地区,在这里随处可见各种喀斯特地貌奇观,兴义的天坑总数达到了四五十个之多,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雨补鲁天坑。

  站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俯瞰雨补鲁天坑,整个天坑呈喇叭花形,上面大,底部小,但它四周并非是垂直向下的岩壁,而是呈现出从坑顶向坑底缓慢变小的坡状,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学院教授周鼎武说,如今的雨补鲁天坑,其实是一个剥蚀残余的状态,一亿多年前,地下暗河冲蚀山体,形成一个巨大的溶洞,并将溶洞冲出一个缺口,在之后的某一天,溶洞大面积塌陷,形成了如今的雨补鲁天坑,而恰恰就是这条地下暗河冲刷出的缺口,为后来居住在雨补鲁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进出天坑的道路。

  雨补鲁古寨的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整个寨子的格局被分配得很好,房屋都集中在路的一侧,而坑底的中心地带则分布着大片农田,天坑四周的山峰高低落差达到了600多米,将位于坑底的村寨紧紧包裹,农田、房屋、树林点缀其中,相映成趣,在整个雨补鲁天坑至今还住着126户600多口人。

  然而最初的雨补鲁天坑并非是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这里和其他天坑一样,荆棘密布,蚊虫肆虐,但是由于地处偏远,远离战乱,相较于其他地方,雨补鲁天坑似乎更为隐蔽一点,为了族人的安全,逃亡至此的陈氏族亲(据说是陈汉皇陈友谅的后人)便决定在此定居。然而由于天坑底部长期无人涉足,导致这里杂草丛生,陈氏后人开始了他们第一步的改造工程,将漫山遍野的树木全部清除,他们一点一点地对这个天坑加以改造,最终成了现在的样子。

  可是,只有拥有丰沛的水源和适宜耕种的土地,外部环境的改造才有意义。因为水源和土地是人类能够生存的两个基本条件。兴义属于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特点是岩石裸露于地表,土地占有量少。可雨补鲁天坑内连片的耕种面积竟然达到了200多亩,还有少量的可耕种土地分布在山间,如此大面积的田地究竟从何而来呢?

  周鼎武教授考察分析后说,这里的土都是原生的,并非从外面搬运而来,天坑的土壤是基岩裸露区风化、淋滤、剥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并且铺满了整个天坑,构成天坑里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的厚度最深可达到十米。

  喀斯特地貌覆盖着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很容易被水侵蚀,不利于储存水分,因此来自大气的降水都从地表渗透下去,变成了地下水,进而导致地表水资源比较缺乏。那么,生活在雨补鲁天坑的人们是如何解决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呢?

  原来,在离古寨几百米的地方,有一股山泉顺着沟渠流向寨子,当地人说,这里的水长年不断,全寨人的生活和灌溉用水都是从这里而来。

  顺着山泉向上走,便是出水口,两堵崖壁之间的距离不足10米,四周的崖壁还在不断向下渗水,由于水源充足,崖壁上还生长着盘根错节的树木根系。周鼎武教授仔细观察后解释道,这个是断层组成的一个溶洞,一条地下暗河顺着沟渠流向寨内,为雨补鲁古寨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雨补鲁当地居民把房屋建在半山腰,留下坑底大面积的风化土壤进行耕种,修建一条沟渠连接东西两头的地下暗河(出水口和落水洞),源源不断的山泉通过沟渠流进村寨,用来灌溉田地和供给人们的生活用水,而多余的山泉水和人们的生活废水也通过这条沟渠流向远处的落水洞,汇入另一条地下暗河。

  这就是雨补鲁天坑人家的故事,他们利用天然的水源和落水洞将根本就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天坑改造成了今天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和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在雨补鲁天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7900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