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旨在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强诗歌界的思想认识,提升诗歌整体创作,确定诗歌委员会下一步工作安排。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及20余位诗人、评论家与会座谈。
吉狄马加在讲话中说,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飞跃。深入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诗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更加牢固地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不断推动诗歌创作取得新进展。希望诗人们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倡导更好的诗歌精神,努力弘扬正气,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捕捉鲜活的现场感,着力塑造世道人心;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对评奖的引导,树立自己的美学判断和价值选择,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反映历史和新时代的巨变,促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兴盛。
叶延滨谈到,明年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在明年的工作中将进一步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诗人们更多地感受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新事物、新气象,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成为广大诗人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同时,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围绕关注和记录大时代、大题材、大事件,着力推出一批反映新时代、新气象、新成就的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主流刊物应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努力使中国诗坛风清气正、百花齐放、新人辈出。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朝表示,诗歌界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无疑是精神文化生活最高雅、最美妙的境界,当代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应充分发掘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锦上添花。同时,当代优秀诗歌创作必须注意从中华诗词的名篇佳作中汲取艺术营养,传承文化血脉。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界在新时代促进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应承接更多的历史担当,创造更多的时代成果。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广东作协副主席杨克说,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涌现出一大批从工厂走出来的诗人,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书写的诗歌已成为中国故事的精彩声音。《作品》杂志社计划在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等地举办“我们的声音,诗歌进工厂——喜庆党的十九大诗歌朗诵会”,培养发掘优秀的工厂诗人,邀请知名诗人、评论家与工厂诗人面对面交流,用诗歌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传递有正能量的中国精神。同时,为进一步展示文化自信和文学软实力,广东作协还将改革开放以来打工题材的小说、散文、诗歌精选结集推出,并将译介到其他国家。
在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成都作协主席梁平看来,党的十九大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文学事业迎来了新时代。目前成都正着力打造“天府文化”,而诗歌是“天府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成都国际诗歌周今年首度举办,诗人们通过这一连接中外诗歌的平台齐聚成都,领略了天府之国的诗韵之美。各区市县将诗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积极开展活动,推动诗歌进校园、进社区。《草堂》诗刊设立的“非常现实”栏目契合十九大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如果我们的诗歌能在横向上“走出去”、纵向上“落下去”,就一定能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与会者表示,党的十九大不仅为全党全国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指明了方向,而且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明确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方位,让广大诗人倍感鼓舞和振奋。回顾百年新诗,一代代优秀诗人用他们的作品,抒写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站起来、强起来的精神历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广大诗人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光荣神圣的使命。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努力构建起与新时代相称、与东方大国相符的中国诗学体系,努力让汉语诗歌写作的地位在全球文学格局中更为彰显,这些都是诗人和诗歌评论家、理论家们在新时代应有的作为。广大诗人只有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诗歌自信,走进生活深处、增强人民情感,汲取源自人民、源于生活的养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满腔热情地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诗歌作品,谱写出新时代最新最美的华章。
大解、王久辛、叶舟、刘立云、刘福春、李琦、李元胜、沈苇、张执浩、林莽、罗振亚、荣荣、胡弦、娜夜、耿占春、高兴、雷平阳、霍俊明等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参加座谈会并发言。
【编辑:与文为邻】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