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罪恶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牛杨    阅读次数:146993    发布时间:2018-03-07


长篇小说

  恶

(本文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序 曲

 

 

第一章  

 

刘芳原名牛新芳。出身一直是她的心痛。

1964年9月18日,牛新芳出生于河西省金山县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她在家里排行老三。由于上面有两个哥哥,她的出生给牛家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给牛家带来了欢声笑语。

牛新芳的父亲叫牛有福,祖籍是河东省夏临县。牛有福小的时候家境贫穷,只在私塾里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天学,认识了几个大字。18岁的时候,牛有福被县里摊派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党军队,随着部队开赴地处边疆的河西省。

1949年秋天,国民党河西省政府负责人陶司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的情况下投明弃暗,宣布起义。河西省和平解放。牛有福等大部分士兵作为国民党起义人员被整编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地驻扎河西。

后来,牛有福觉得河西比自己的家乡好,于是在金山县就地复员,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当上了村干部。

牛新芳的母亲叫张桂兰,祖籍山东省,泼辣能干,有一定的文化。1958年,张桂兰作为热血青年来到河西省支边,经领导介绍嫁给了老实又有几分精明的村干部牛有福。

牛有福和张桂兰说不上情投意合。这对吵吵闹闹的夫妻跟大伙一样过着普通的日子。他们一共养育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1960年,第一个孩子出生,是个男孩。牛有福高兴地合不拢嘴巴:我们老牛家终于在河西有后了,有后就可以在这里扎根了。

牛有福兴冲冲地跑到小商店里买了一包香烟,送给生产队里最有文化的文教员李希志,请大秀才给孩子取个好名字。

李希志认真地想了半天,用自来水笔在旧报纸上整整齐齐地写下了牛耕耘、牛千里、牛新国三个名字。

牛有福眯着眼睛思考了一会,觉得前两个名字太书生气,不适合自己的孩子。牛新国这名字最有意义,新中国嘛。于是,牛有福决定给老大定名为牛新国。

1962年,第二个孩子出生,又是一个男孩。不巧大秀才李希志刚好回浙江老家探亲去了。

牛有福便自作主张,给老二取名为牛新疆,建设新边疆嘛,与老大的名字顺理成章,还有革命意义。

1964年,老三呱呱坠地,是一个哭声响亮的女儿。

牛有福欣喜地端详着女儿可爱的小脸蛋,欢喜得不得了。他琢磨着给宝贝女儿起个什么名字好。想了半天准备了几个名字却拿不定主意。他决定还得请出大秀才李希志来。

当时李希志已经调到公社去了。牛有福扛着一麻袋秋季最后一茬的大西瓜,冒着冰冷的阴雨赶到公社央求李希志帮忙。

李希志看着麻袋里的三个大西瓜,被牛有福的真诚打动了,大笔一挥写下了三个字:牛新莉。

牛有福看了这个名字心里边嘀咕道,还是书生气重。他一抬头刚好看到墙上贴着的一张大红喜报。喜报上面写着“我公社干部陈秀芳被评为全县先进生产者,特此表扬。”

牛有福心头一亮,就叫牛新芳!希望这宝贝女儿在新社会里散发出浓浓的芳香。

对于自己的籍贯、出身、生日、名字、性别,牛新芳从开始懂事起就很不满意,几乎一辈子都在躲避和掩饰。她希望自己是名门之后,走在路上所向无敌,说起话来一言九鼎。

在她的眼里,北京、上海才是值得骄傲的地方,河东省贫穷落后,实在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炫耀的。1998年之前,只要有人一提到“河东”二字,她的内心是极其排斥的。

她总是自豪地告诉别人:“我们老家是山东省青岛市,革命老区。”

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抬高她的身份。

出生在乡村也是她后来努力向上的一个心理障碍。她觉得城市里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利益相互交织。如果不是为了令人羡慕的播音员工作岗位,她才不会跨入他们的圈子。

最讨厌的是“牛新芳”这个土气的名字,既没有深远的寓意,也没有让人产生好感的洋气。牛新芳心中经常责怪给自己起这个名字的李希志和父亲牛有福。

她在自己生孩子之前,总是埋怨母亲为什么不早一天生或者晚一天生自己,偏偏把自己生在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这个普天悲哀的日子,让她过生日的那一天满耳朵都是国耻的鼓噪。

她恨自己是女人,而不是男人。因为这是一个男人主宰的世界。户主是男人,孩子得随父亲的姓,生产队的干部都是男人,单位的大领导还是男人。作为女人,要遵守繁杂、迂腐的老规矩,不能像狗蛋、大毛那样随便放声大笑,也不能像大哥二哥那样随意留宿,不能在大夏天像男人一样袒露身体,也不能像男人那样雄赳赳地站着撒尿。

她愤恨这个世界。

她诅咒这个世界。

她断定这个以男人为中心的世界一点都不公平。她立志要打碎这个“混蛋”的世界,建立一个由她牛新芳主宰的唯我独尊的新世界。

  

已经有 1 条评论
最新评论

鐗涚殑鑽夊師 : 2018/5/7 13:46:42

情节曲折,故事吸引人,有教育意义。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9932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