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把目光投向贵州建省600年这个节点时,从这块土地风云岁月中,不仅能读出中华民族的传承基因,更能读出在这片土地上集聚贵州人赖以自豪的历史情感,厚重粗朴的传统生活气息以及作为贵州人的气度与特性。
在全省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12月2日,由省社会科学院、省中华文化研究会、省史学会联合主办的“历史经验与后发赶超——纪念贵州建省6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我省社科界、宣传文化界、高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各市州代表参会,共同梳理了贵州建省60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发展困境,并“以史为鉴”,站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后发赶超”过程中,贵州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建立,以及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
文明交汇的突围与困境
明朝永乐时期撤思州、思南宣慰司,废除田氏土司政权的“撤司建府”、“改土设流”,是贵州历史发展意义非同寻常的转折点。之后,永乐皇帝宣布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确定贵州为第十三个行省。随着中原文化与贵州文化的交融互动,中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渗透贵州,逐渐强化黔中经济文化和城镇建设。研讨会上,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顾久率先发问:“600年的建省史,能否有支撑如今贵州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科学精神、自信自强精神?”
答案是肯定的!
顾久认为,上承600年,下启新时代。每一位自觉的贵州人身上都有一份历史责任,贵州建省600年,时间不长,也不算短了,在贵州不断产生一些杰出的人,比如王阳明悟道,探求出“知行合一”;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自由办报的李端棻;华之鸿重德修文,经营文通书局……这些杰出先辈具有独立、民主的精神,才能滋生出科学精神,塑造了历史上的贵州精神。
铜仁史志办主任瞿政平认为,600年前,发生在“两思”地区的“撤司建府”、“改土设流”,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因为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不仅使“两思”地区,而且使贵州、以至整个西南地区逐步转入文明、开化的发展历程,逐步从封闭、落后的社会时代进入了一个开放、开发、不断进步的历史时期。由此,开启了尤其是整个贵州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种中央集权的直接统治,自然结束了西南地区土司林立、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赢得国家的政治统一,同时为多民族的团结共处,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
省社科院研究员、省史学会会长、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熊宗仁认为,回溯贵州建省六百年的文化史,不难发现,影响贵州发展快慢、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制度设计是否关注贵州。即是在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文化三个层面中,制度层面影响最大。中央政权对贵州地域的影响和治理,从郡县制下的郡国并行,中经羁縻制度、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和土流并治到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多取决于军事政治的需要,而非经济社会文化的需要。“中华民国”建立后,贵州在中国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中,长期陷入军阀割据混战,贵州当局常徘徊于依北附南的两难抉择。为建设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国民政府在准备对日全面抗战的战略规划中,贵州才成为关注点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文化的短暂繁荣,既是从东北到东南大片国土沦丧使然,也是国民政府经营抗战大后方的各项政策措施实行的结果。国家制度文化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影响已经充分显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三线建设”、扶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制度设计中对贵州的关注度,基本上决定了贵州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近些年来,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对贵州关注度的提高和倾斜度的加大,与贵州制度创新的结合,不仅让贵州尽快填平与全国经济发展差距的鸿沟,而且是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山门,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的巨大引擎。
那么如何“以史为鉴”,站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后发赶超”过程中的贵州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建立以及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呢?如何让一个守望民族精神家园,多元文化共生的“通道文化”能够走出与落后相伴的历史?
历史考验贵州的决心和智慧
对贵州建省600年的研究即是“叩问历史”,如何将历史事实讲清楚,为今天的人们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和认识贵州社会的窗口。要实现这一目标,惟有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研究和深入剖析,才有可能对贵州建省以后的区域社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才有可能为今天的和未来的贵州人建立起一个“认识我自己”的参照坐标。
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何光渝认为,面对贵州建省600年遗留下来的历史,是人们选择后的历史,赋予本土以往的温情与敬意,为人们寻求存在意义的历史。我们探究600年历史,首先要注重600年来贵州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远离黄河、长江文化发源地,远离历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抵南京四千二百五十里,抵京师七千六百七十里”,这些在今天已经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阻隔,的确曾经是影响着历代贵州社会的重要环境因素。现今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是在以往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里长时期生成、累积和演变的综合结果。贵州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受到历史、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都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贵州600年来的社会历史证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贵州艰难的生存条件,脆弱的自然环境。贵州作为中国的一个局部区域,它必然与国内的其他地区有同有异。考察贵州的社会变迁,固然不能忽视同的方面,但主要还是关注那些富于贵州特色的、有别于其他区域社会主流的社会现象。贵州社会进程中的各种特点,都是在贵州历史的变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多方面复杂因素。人们在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选择,也是他们在自己所处的贵州生态环境中的一种选择。这正是我们以社会史视野进行考察分析的对象。
贵州财经大学教授常明明认为,贵州建省,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文化上把贵州纳入国家运行的主流体系,为贵州接受内地的先进文明开辟了道路。贵州建省以来直至改革开放前,中央政府对贵州的支持,更多是为了解决政府的临时之需,而不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战略。如明清时期的屯田,是为了解决驻军的日常食粮所需;抗战时期的工厂内迁及“三线”建设则是利用了贵州地理区位的优势。这些政策的实施都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战争结合起来的,当它的历史使命完结之后,贵州又从暂时的繁荣回归到常态。当然这些外来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激起了贵州自我发展的冲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贵州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清代贵州长期依赖协款度日,从根本上来说是贵州经济落后的结果。但协款正如输血一样,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贵州经济的落后面貌,要摆脱贵州的财政困境,从根本上说应大力发展生产,增加贵州本身肌体的造血功能。
遵义公路管理局高级政工师孔德淑以读懂贵州“老三篇”(夜郎自大、黔驴技穷、三无梦魇),“新三篇”(赛江南、后来居上、历史跨越)为着眼点,称“老三篇”给贵州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产生流布或者说误读的原因主要就是你穷、落后,别人就看不起你,就丑化你。夜郎当然不能自大,也没有自大的资本,但不要自卑,要自省自信自强,而不是借助别人廉价的恭维来达到一时的虚假满足感。而对“新三篇”,我们更应该看作是期许,是激励。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否则过了若干年你还在居末,没有实现历史性跨越。不管“老三篇”还是“新三篇”,都应该转化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碍发展的陷阱。
让历史与现实告诉未来
本次研讨会,通过各界专家学者交流切磋各自的研究成果,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广度,更紧密地贴近贵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以创新思维,进一步解放思想,站在国际视野、国家战略和贵州目标的高度,多学科、全方位地研究贵州建省600年,提升了学术理论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之间的融合度,为迎接新形势下的新机遇、新挑战,实现贵州各族人民600年来孜孜以求的富民兴黔之梦,更好地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省社科院巡视员、研究员朱华清认为,60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真正给贵州提供了改变面貌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贵州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目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贵州坚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新征程。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等措施的施行,省直管县等改革试点、改革措施的实施,扩权强县的深入推进,外来人才和干部的引进,激发了县域经济活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将明显提升,同步小康的保障力也将明显提升。实施同步小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成不含水分、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坚持“三个不能代替”:不能以全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小康,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能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群众直观感受。这“三个不能代替”,集中概括了贵州建设全面小康的水平和质量。
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陈政认为,从贵州建省前对内对外开放史的回顾,从贵州建省后至清代时期,民国时期,工农红军进入贵州时期,抗日救亡与国民党当局统治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拉开对内对外开放序幕初期,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时期,西部大开发时期,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时期,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为贵州提供对内对外开放的人才保障机制的对策措施,加强了对内对外开放和开放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同时用好省内人才,重视引进国内外人才资源,吸引更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来贵州创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能适应全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需要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及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组织人事部门建立和实施东西部人才交流计划,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境外和著名高校培训的力度,并选派干部到中央有关部委、大企业和东部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同时,争取中央有关部委、大企业和发达地区的年轻干部来贵州挂职锻炼。近年来,贵州开放力度加大,不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拓展。就贵州来讲,开阔视野、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更是向着同步小康扬帆远航的战略目标。事实证明,开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视野的宽广,决定发展的格局。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贵州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于开放的优势、发展的优势,引来资金活水、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把开放作为引爆发展正能量的导线和引擎。开放,肩负着贵州后发赶超的历史重任;开放,承载着贵州同步小康的辉煌梦想。
早在世纪之交,贵州学术界就利用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通过学习研究,从不同侧面对贵州发展史进行反思,形成对现实热切却又冷静的科学回应。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自2003年起,贵州学术界兴起了宣传和关注贵州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的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学者们研究贵州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热情。省社科院、省社联合等10家单位联合,提出开展贵州经济社会发展600年学术研究,同时编写出版《贵州建省六百年研究丛书》,启动了贵州前所未有的文化研究工程。通过招投标方式,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一期工程的《贵州永远的财富是文化》、《贵州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等9部专著。目前,包含“研究贵州经济六百年”、“贵州社会六百年”、“贵州文化六百年”和《图说贵州六百年》画册的第二期工程已接近尾声,明年即可出版问世。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