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手别打孤儿,闲嘴别骂老人。
——撒拉族谚语
一天,马大人带着牛占祥、易卜拉欣等人,来到循化的东南地区,一边巡查那里的政务,一边借机收购大量的马匹,以供打仗作战的时候给骑兵使用。
马大人平常为人呆板谨慎,除了钱财没有其它的爱好。这一天忙完了公事,也许是事情办得十分顺利,他的兴致出奇地高昂,大手一挥说道:“我听说孟达山上的风景好看得很。我们一起游览一下美丽的景色,休闲一下怎么样啊?”
众随从受宠若惊,一致说好。
于是,马大人带着他们登上了孟达山。
孟达山上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山里还有一个被称为撒鲁尔安古鲁(撒拉语,姑娘)眼睛的天池。天池水清澈碧澄,与蓝天一色,犹如一块蔚蓝的蓝宝石。群峰的倒影随波微动,仿佛是人间的仙境。
他们在山上遇到了一位放羊的撒拉老人,便和他攀谈起来。
老人拖着悠长的语调告诉他们道:“很早以前,在古代印度的雅瓦有一个格瓦坚国王。他有一个独生子叫太子须,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前世,生性喜善乐施。他把国库中的财宝毫不可惜地舍施给乞丐和穷人。周边国家的一些人化装成乞丐和穷人前来乞讨。
有一次,太子须把一头国王的珍护国大象送给毗邻敌国的婆罗门人,激起了父王和群臣的不满和愤慨。他们决定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太子流放到华夏西北名叫丹斗的原始森林。
太子须携带娇妻和一对儿女上路。一路上,他又将乘坐的车马舍施给乞丐了,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青海的丹斗。一家4口人住在崖洞里。后来,他们又将两个可爱的孩子送给两位来乞讨的婆罗门人。
婆罗门人带着孩子一路乞讨,想用两个孩子兑换衣食享用,可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顾主。也许是天意,他们不知不觉又回到了雅瓦,被国王的一位近侍认了出来。
国王用金银将自己的孙儿孙女赎回。
太子须夫妇没了儿女,日子更加清苦,每天泪水洗面。天长日久,他俩的泪水汇集成了一泓湖水。藏语叫作冬日玉措,意思是螺山碧湖或千山碧湖。太子须夫妇在这里苦熬了12年后回国了。
邻国听说太子须夫妇安然无恙地返回,又将宝象送还,两国化敌为友,成为友好的邻邦。
夏秋季节,树叶草木飘落入冬日玉措湖中,被水鸟清理得干干净净,碧绿的湖面上从来看不见一枝一叶飘浮。冬季结冰时,表面上形成许多佛塔、海法螺等吉祥图案。
自从瑙们撒拉人从撒马尔罕迁徙到循化以后,把这里叫做孟达,意思就是在这里,把冬日玉措湖的名字改成了孟达天池。”
马大人笑着说道:“你们这些撒拉人厉害,把佛祖的圣地变成你们的宝地了。”
他们下了孟达山,来到孟达庄廓里。马大人说要去看望他的老朋友撒拉人韩苏莱曼。
韩苏莱曼长着一脸络腮的大胡子,头上戴着无檐的白色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上着系红布带,虽然年龄已经接近70了,但是,身板依然十分硬朗。
韩苏莱曼热情地将马大人一行请到家里做客。
易卜拉欣发现孟达撒拉人的住宅和别处的住宅大院很不一样,是一栋栋二层篱笆小木楼。
篱笆木楼整体布局几乎都是坐北朝南。墙体是用山中杂木的枝条编织而成。里外两面涂抹上黑土草泥,再在上面涂上白土泥。墙体的中间是空的,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减轻了楼体的重量,而且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强。
南面的正中建一个平顶大门。篱笆木楼分为上下二层,上层是卧室、贮藏室和沐浴室等。楼底的房间内阔廊窄,大多用作牲畜圈,和川西甘南羌人的住宅非常相似。
韩苏莱曼笑着说道:“你们不要嫌弃瑙们的庄廓小。瑙们孟达这里山多坡陡,平地很少,树林却到处都是。所以,瑙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建这样篱笆木楼,可以少占土地。”
易卜拉欣无限感慨地对牛占祥说道:“这个办法真好。我们以前在东乡和西乡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牛占祥笑着说道:“阿哥,即使我们当时想到了,我们那里又没有树木,也盖不成篱笆木楼啊。”
马大人在与韩苏莱曼喝茶闲聊,听说他的小女儿韩索菲新寡,便看了一眼易卜拉欣,表示愿意做媒把韩索菲嫁给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虽然在尕阴屲娶过媳妇,但是,马奴里一直不入自己的眼睛和心窝。眼前的韩索菲身材苗条,性格泼辣,一表人才,心中早已经喜欢上了,现在看到马大人开口做媒,顺水推舟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循化位于当时的甘肃省西南方,北边是碾伯县和巴戎县,西边是贵德县,南边是夏河县和隆务(即今天青海省同仁县),东边与河州隔黄河相望,是汉、回、藏三大民族的交汇地。循化在地理上属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祁连山支脉拉脊山的东段,南高北低,四面环山,山谷相间。黄河有79公里流经这里,给循化留下了土质肥沃的河滩和金贵的水力资源。
1762年,大清朝廷设立了循化厅。1913年,民国改循化厅为循化县,属于甘肃省西宁道管辖。
自大元帝国以来,循化是藏人和撒拉人的聚居地。
在历史漫长的发展中,撒拉人逐渐占到当地总人口的大多数。他们与中亚的土库曼人、土耳其人、塔塔尔人和阿塞拜疆人是近亲。汉文史籍中一般称为撒剌、撒拉尔等。大清帝国自乾隆皇帝以后,官方的档案经常使用含有歧视意味的称谓:撒拉回、撒拉回子和撒拉番回等。
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与维吾尔语、乌孜别克语等相近,有不少词汇是从汉语和藏语中吸收的借词。撒拉人在历史上曾经通用过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突厥文,只是到了近代才消失了。
撒拉人及其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他们的祖先最初来到循化的时候人数极少,然而,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他们不仅没有被相邻的汉人、吐蕃人等大民族融合掉,反而把周围的色目人、汉人和吐蕃人等吸收进来,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新共同体。
撒拉人强健、刚直、勇敢和善战,愿意与邻近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抵抗外敌的入侵。
撒拉人的文学艺术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说包括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和笑话等,语言幽默含蓄。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民歌。撒拉曲是撒拉老百姓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抒情民歌,由许多具有独立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流行较广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撤拉尔赛西布尕》等。宴席曲是一种娶亲的时候演唱的传统唱曲。花儿则是一种用汉语演唱的山歌。歌词一般为四句,讲究即席编唱,善用比兴。受到藏人唱歌的影响,撒拉人的音调普遍带有颤音,高亢入云,婉转动听。
撒拉人的家庭成员一般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嫂嫂、弟弟、妹妹等组成。女孩到了八九岁要跟着奶奶学讲故事和哭婚词,跟着母亲学做绣花、做饭等各种家务活。男子在童年的时候要到礼拜寺学习念经,接受宗教的教育,培养孩子从小树立宗教信仰和对宗教仪式、教条和教规的认识,为他未来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是男是女都要及时结婚。继而,男子有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女子有了操持家务的义务。
撒拉人把韩姓称为根子姓,是古代从西域传过来的正根。马、沈、兰、何、刘、王等20多个姓氏都是外族的姓,后来融入到撒拉族群里了。据中原回回人的《韩氏家谱》序文中记载:“色目韩姓最早源于青海循化,至元代初年始有韩姓支东迁。”
1925年的春天,易卜拉欣再一次回到了老家尕阴屲。
他趁着媳妇马奴里到厨房做饭的时候,向父母提出了要娶韩索菲的事情。
尔撒说道:“马奴里怎么办?她可是给你生了一儿一女啊。”
易卜拉欣苦恼地说道:“我实在不想和她过日子。”
麦里燕担心地说道:“撒拉人一半是撒尔塔人,一半是藏人,恐怕不好相处。”
易卜拉欣笑着说道:“阿妈这是道听途说。撒拉人和我们撒尔塔人长相和生活习俗一个样子,只是语言上有一些出入,互相交流不碍事的。”
过了十来天,易卜拉欣把哭哭啼啼的马奴里送回了本康的娘家,并且给了他们一大笔赔偿费,算是了结了这桩不开心的婚事。随后,易卜拉欣把一儿一女托付给尔撒和麦里燕,又踏上了去循化的旅途。
马大人对易卜拉欣听从自己意见的做法非常高兴,派了十几个手下的官兵,陪着易卜拉欣到孟达去迎娶韩索菲。
韩苏莱曼在家中热情地设宴,欢迎新女婿一行。
他安排下人端上来好几道茶水。除了常见的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有用麦粒炒焙成半焦捣碎后添加青盐和其他配料,用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的麦茶,用果树叶子晒干后炒成半焦制成的果叶茶,等等。
喝口茶润罢嗓子,帮手们端上桌子的第一道菜是煮熟的牛蹄和羊头。
撒拉人宰完牛羊以后,把头上的犄角砍去,用烧得通红的铁铲把各个部位的皮毛燎尽,再用碱水洗刷干净,然后,用尖刀从牛羊的嘴角处沿着牙骨割到耳朵后根,再用斧头劈成两半,放到锅里大火烧开,再放入小麦一同炖煮。调料只用当地出产的花椒和青盐。当炖煮到肉皮脱落的时候就可以捞上来食用了。早餐的时候,撒拉主妇把牛羊头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取下,把每个部位分到各人的碗里。眼睛通常只给老年人吃,据说可以医治老人眼花。
客人们吃完羊头、牛蹄肉之后,每人还要喝上一碗麦仁汤。
接下来,端盘子的小伙子们又端上来散发着浓郁香味的肉肠子。
撒拉人喜欢把牛羊的肠子、肚子等用碱水洗干净,再把牛羊的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上面粉、葱花等,塞进牛羊的大肠里,用细棉线扎住口子。另外,把豆面和白面拌匀调成面糊,由两个人合作灌入小肠中,也用细棉线扎住口子,和大肠一起放进锅里,同时再放进去几块胸叉肉,一块炖煮,同时派小孩子去通知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肠子煮熟以后,主妇捞出锅放到盘子里,端到客房的炕桌上,让大家分享。
韩苏莱曼给每个客人准备了一把切肠子的小刀。
客人自己用小刀把肠子一节一节地割下来品尝。各人的小碗里盛有用蒜泥、辣酱和醋调成的佐料汁。
第三轮菜才是撒拉人、回回人传统婚宴上的九碗三行子。即九个大碗在桌子上排成正方形,从哪一个方向看上去都是三行。大碗里盛着丸子、夹沙、闷子、腱子肉等肉菜。
宾客们吃饱喝足了,开始看庄廓里的年轻人表演节目。
撒拉青年在院子的空地上跳起了最流行的四人骆驼舞。这是描述撒拉人当年跟随白骆驼来到循化的说唱与舞蹈混合的民间文艺形式。舞蹈的动作苍劲有力,夹杂着一问一答,生动活泼,十分有趣。
乐队吹着用铜和银制城的形状如同马蹄的口弦。
最后,新娘子韩索菲在伴娘的搀扶下出现了。她,头上戴着翠绿色的丝线盖头,身上穿着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的坎肩,佩戴着长串的耳环、戒指、手镯和串珠等首饰,一边默默地流着眼泪,一边和唱着谢娘曲女伴们款款地走出了家门。
易卜拉欣将韩索菲扶上了马车,安顿她坐在一块松软的撒拉绒毯上,然后向韩苏莱曼和其他的亲戚们一一道别。
易卜拉欣在循化城面向黄河的北关租了一座小院子,安置了一个新家。韩索菲在家里做饭洗衣服。易卜拉欣继续为马大人经营公私生意。两个人的小日子过得甜蜜而悠闲
马大人看到易卜拉欣忠实可靠,精明能干,对他十分喜欢和赏识,平时遇到一些一时拿不准的事情,总喜欢向他征询意见。
过了没有半年时间,马大人对在西宁照看铺子的亲戚很不满意,决定让易卜拉欣带上韩索菲前往西宁,守在那里替自己管理皮毛和金银商铺。
易卜拉欣辞掉了小院子,带着韩索菲前往西宁。
西宁位于湟水河中游的河谷盆地中,四周群山怀抱,地势险要。南有南山,北有北山,东西由湟水河贯穿,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历来是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古代称作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整个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高海拔城市之一。
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代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公元前121年,西汉军队西进湟水河流域。大汉名将霍去病在这里修建了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的开始。东汉时期设置西平郡。1104年,大宋王朝改西平郡为西宁州。从此,西宁的名称出现在史书中。
循化是一座小小的县城。西宁比起来循化来可以说是一座大城市了,不仅房屋密集,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发达,市场繁荣。
易卜拉欣和韩索菲在西宁生活得更加惬意了。
迁居西宁的第二年,韩索菲为易卜拉欣生下了第一个孩子——长相几乎和阿妈一模一样的女儿宰乃拜。
第三年,韩索菲又生下了一个女孩。但是,这个孩子很快就夭折了。
第四年,韩索菲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
易卜拉欣得了一个宝贝儿子,欢天喜地地宴请亲朋好友,并且给这个孩子取的官名叫做牛天山,经名叫做阿尤布。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