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西厢往事第3章:江天青绿画,锦绣山河图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鸿胪卿    阅读次数:5653    发布时间:2019-08-23

    星期二。
  昨天折腾得比较疲倦,一觉睡的很沉,醒来时快七点了。走下楼去锻炼还是只见校长一人。
  为了保存体力干活,我就懒得剧烈运动了,练下柔韧就非常合适,压腿下腰摆臂,于是练起了《易筋经》。
  这里给大伙说下,《易筋经》是一门健身气功,至于创始人今人说法异论,它不像武侠小说里所描述的那般玄乎,不用于搏斗,对于武术师来说它只是一种辅助修内力、舒筋活骨性和练气的一种功法,至于能不能延年益寿我只能说有帮助。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游坦之就算练了易筋经,毕竟搏斗功夫不强,也不过是提升了抗击打能力,加上自己的邪功所以能与萧峰大战好久,萧峰后方意识到他的邪功和内力,攻他上身就算使出降龙十八掌也无济于事,于是使出的仅仅是常人司空见惯的扫堂腿,直接把游坦之的腿踢废了。
  当今修学《易筋经》的人多是些内家拳师、佛道修者以及健身老人。流传的版本也五花八门,但主流的版本其动作为:韦驮献杵三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掉尾共十二势。而我以前主要练的是散打搏击,它属于外练甚至横练,过刚易折,练久了对身体有反作用,所以许多现代搏击运动员到了天命之年身体总会浮现诸多不适,为了弥补缺陷,我也就把《易筋经》作为必学。
  练了几遍后,林校长过来,依然邀我打起了太极拳。打完后我快速洗漱一番,吃过早餐就继续工作了。
  此日天阴无雨,没昨日冷,八点时分上课铃响,老师学生们进了教室,顿时传来朗朗书声,而此时,我已经将昨日剩余的内容写完,占了两版有余。退远查看,虽不尽意,效果甚佳,看着看着,就不觉读了起来: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
  这时民工们也陆续来了,一如既往的干起活来。
  我朝他们观去,见剩余的墙面还是大片大片空白,便不敢耽误,开始画起来。
  脑里放映着《千里江山图》的画卷,我执笔在墙上初步勾勒,落笔成线一波三折,由于是墙画,原料不似墨汁,较之纸上速度迟些。
  传统青绿山水主要是勾廓,上色两道工序,皴法很少,着重表现颜色的气象,代表画家如李思训、董源、王希孟、赵伯驹兄弟、刘松年、文征明、仇英等,这种趋于工笔的青绿山水亦称式笔青绿;另一种后兴起的青绿山水趋于写意,名为意笔青绿,从浅绛山水中演变而来,画法的随意性比较高,甚至可以不用勾线,到近现代许多画家直接泼洒原料而作画,这画法称为泼彩,意笔青绿出现于明朝晚期,蓝田叔为代表,大成者还有近代张大千、谢稚柳、刘海粟、吴湖帆、黄宾虹等等。
  我先概廓出山势川形,依此定局,接着勾勒出山林丛树、长桥飞瀑、清水断崖,然后是亭台楼阁、舟楫水纹、村墟码头,最后是渔翁樵子、商旅行人。
  每次课间,都有大群孩子拥过来围观。其中有个小女孩居然自觉上前来帮我端原料递笔,她瘦瘦的,皮肤有些黑,但依然光滑细腻,之前偶尔有孩子帮我递东西,一两分钟就走了,我以为她也只是图个新鲜,然而她却坚持了好长时间。
  “叔叔,你是老师吗?”一个胆大的女孩问我。
  “嗯,是的”。
  “老师,听说你是小刘老师的朋友?”一个彬彬有礼的小男孩问。
  “嗯,是的”我同样软软的回他。
  “哇哦,老师画得好的漂亮”又一个小女孩的声音。
  “老师写得也很漂亮!”一个男孩不满的向女孩道。
  “等你们长大了,也会写得很漂亮,画得很漂亮的”我晃点他们说。
  “真的吗?”他们惊讶中带着欣喜。
  “真的”我继续忽悠。
  “哇哦,太好了”
  ……
  有些孩子看字写完了,就认真地读了起来,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我也悉心的一一给他们解说。
  两版墙大体勾完,我走远看看效果,山棱太空了,于是用细线条稀疏的皴下,再看看,再补补,一通忙活下来,待整体初具形态之时,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接下来是上色。
  青绿山水的主颜色最好是三青和三绿,这样能够造出一种透明、空灵、清雅的感觉,但我带来的原料没有,遂用群青和粉绿加以钛白调和而成,而其它颜色都有现成的,于是开始上色了。
  背景是黄色,这便省却染色工序了,先从山开始设色,一般来说山麓、陡崖用土黄,山腰用三绿,山脊和山巅用三青,但具体实施还要看情况酌情定夺。至于顺序依个人习惯和理解,哪里开始都可以。我习惯先上绿色,因为青绿山水以绿色为主,青黄次之,历代许多名家画青绿山水也几乎只设绿色,譬如刘松年、张大千等。
  吃饭时间到了,校长过来叫我吃饭,我画的正在兴头上,说弄完这一块就去。十来分钟后,又来叫一次,我说快了快了。又过了十来分钟,校长继续来叫我吃饭,虽然还在兴头,但是校长已经再三呼唤了,于是马上搁下活洗手吃饭。
  我用最快的速度吃完饭,转眼间又回到了画中,继续小心翼翼地铺色。
  操场上,许多孩子吃完了饭正在玩游戏,女孩们些许跳皮筋,些许掷沙包;男孩呢,有的玩追逐游戏,有的踢飞脚,甚至有几个调皮的直接去女孩丛中捣乱,结果是被抓住了拳打脚踢,看到这些调皮小鬼,我暗笑,因为自己年幼时这些事也没少干。
  忽然一个小鬼被伙伴从一米高的旗台墀上踢翻下来,倒在地上,顿时号哭响彻,半晌没起来,那哭声之凄怆,眼泪流过沾满灰尘的脸蛋儿,教人听得恻隐之心直起。我看不下去了,就走过去轻轻扶起他来,他才极力忍住哭鸣,发出一阵歇一阵的嗝声,四五分钟后又满血复活一般跟伙伴疯打起来,一副霸道的模样。
  的确不是省油的灯。
  而此刻夏老师已站在我身后多时了。
  “被表象迷惑了吧!”她乐道
  “你都看见了?”她想表达的不难理解。
  “这些演技派的讨厌鬼见多了,特别是交作业的时候,那些没写作业的懒学生一见我提着戒尺走来,顿时那哭相跟方才那小家伙一模一样,然而最让我气的是,好心放过了他们,居然在背地里自豪的说自己多么英勇,不交作业我也不敢打他……一群厚脸皮的白眼狼”夏老师气呼呼地向我诉说着。
  “是小特务悄悄给打的报告吧。”我也乐了。
  “要你管!”她撇了撇嘴。
  “知道医生治战士么?”我边画边说。
  “不是很明白,有什么联系呢?”
  “一位医生治了一位伤兵很多次,多到身边的护士实在看不下了,就问医生,治他那么多次不会烦吗?医生说上战场是战士的任务,治伤是医生的任务,我就负责治疗,至于他怎么受伤,来治多少次,治好后他去干嘛都不关我事,他有能耐,伤个千把次我也照救。自古以来医生治病,商人赚钱,商人会嫌赚的钱多吗?”,继续言“那小家伙是何原因摔倒,之后又如何不像话都无关于我,扶他是因为我自己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嘛,多多益善。”
  “对对对,你是菩萨,不关你事,可不交作业关我的事啊!”她苦笑说。
  “那也不矛盾嘛”我索性强词夺理了。
  “我就慢慢听你解释。”她说。
  我不紧不慢地说道“关键词是任务呢,交作业是学生的任务;不交作业必须惩罚,这是老师的任务,他哭也没用。想我小时经常不交作业,每次耳朵都被老师拧成饺子花,然始终没吭过一声。没交作业不惩罚是老师没完成任务,所以那些家伙就敢嚣张了。”
  “似乎……没毛病,可是会不会太暴力了,人家可是很善良的。”说着绽开一张可爱表情。
  “那也好办”,“你先抽他,至于轻重按事件大小酌情而定,抽完就立刻软言慰语安抚,并且务必告知他,不交作业必须挨揍,打你是不得已,只不过语气一定要很温柔很温柔。”
  她微皱眉头盯着我,彻底无语。
  然后呆呆的一动不动,抱起手默默看着我画,我也偶尔侧过脸去看看她,而每次她也转眼与我对视几秒钟,然后不约而同地微笑。
  看了好久,问我“你不午休么?”
  “绘事迫在眉睫,不容耽搁,且总觉时间不够,久则便无午休习惯”。
  “那你不累吗?”
  “小意思,累不着的”,我想起了曾经练功的日子,较之那般苦累,今日不过分毫。
  “那你忙哈,我去午休了。”
  说完便离开了。
  我歇了下,点燃一根烟,走到办公室里喝茶。茶叶是校长昨天拿出来放在饮水机上的。每当工作量太大的时候我总会把茶泡得极浓,这也是累而不觉之故。由于天气微冷,就没有倒杯子带出去,而是隔三差五的来办公室喝热的,权作缓冲歇气了。
  下午快要上课时,夏榛苓又来了,轻轻的递给我一杯她常喝的柠檬茶,转身离去。只见她一副睡美人的样子,没有扎马尾,秀发散披在肩上,有一丝乱感,楚楚清扬,妩媚动人。
  我闻道了她的发香。海飞丝?嗯,海飞丝,对于我来说什么洗发水的味道都是海飞丝。
  而这一段被先到的老马看在眼里。
  “居然是这家伙先到?”我思量着,然而我不会怀疑自己看人面相的眼水。
  老马先看看我,再看看夏榛苓的背影,朝我微微一笑,赞赏般地点点头。
  我自然的喝了一口柠檬茶,也看向他勉强会心一笑,意思是这感情也就一般般,随即各自忙活。
  老刘和老杨各拎着砖刀也来了。
  下午多风有些凉,老马已在昨天的灰烬上继续烧燃了火堆。
  墙上的画正上完三青,初步浮现青绿之秀了。不待松心,马上调起土黄,接着上山麓,沟壑,陡崖。这幅画是常见的三角形构图法,西山东水,视图采用平远法。
  国画视图三法即高远法(仰视图)、平远法(平视图)和深远法(俯视图),最早出现在北宋大家郭熙的山水理论《林泉高致》里,原文是“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然而这三法仅仅是写生时借助选景、创作时借助思考的方法,画成之后就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趣味、精神了,因为借助高远法和深远法所成形的画其实并无二致,把深远法的画放在平桌上,通过平移旋转挂立在墙上,视觉又成为高远法的仰视了;反之把高远法的画放平,则视线也可以成为深远俯视。不过这一点很多画家难以通明。
  至于三远用法依情况而定,大抵竖幅作画以高远法、深远法为最妙,观历代传世名画竖幅平远法寥寥无几;竖式高深远二法名作如:
  巨然僧《萧翼赚兰亭图》、《秋山问道图》、郭熙《早春图》、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董源《江堤晚景图》、范华原《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峰图》、马远《踏歌图》、黄公望《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九峰雪霁图》、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秋山草堂图》《青卞隐居图》、戴进《长松五鹿图》、沈周《庐山高图》、周臣《春泉山隐图》、仇英《桃园仙境图》、蓝瑛《秋山红叶图》、大涤子(石涛)《寒泉云深图》、渐江(弘仁法师)《始信峰图》、髡残法师《雨洗山根图》之列林林总总;
  竖幅平远画法亦鲜有人为,云林子倪瓒画山水就喜用平远法,咎其原因是以其重洁癖,少走动,所画乃长居之太湖风物,而太湖之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少有峰峦,难以高深二远法作画,故就长平远法。代表作如《渔庄秋霁图》《疏林图》《容膝斋图》《六君子图》
  横幅作画据平远法至上,古今横幅长卷平远法十有九之。其绝品若:
  展子虔《游春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刘松年《青绿山水长卷》、夏圭《溪山清远图》、一峰老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快雪时晴图》、王蒙《太白山图》云云。
  然谚语曰“招无定式,水无常形”,三法无定说,妙手当活学巧用,化古溶今,师法造化,万里徙屐,访岩问壑,网罗奇峰,写尽千山万水,然后藏胸入彀,方能铺毫成丹青,岂可拘于文而缚于茧哉?
  第一节课下了,山麓、岩壑、陡崖的土黄色都已完毕,此刻我正用调淡的土黄往水与天、山与天交接的地方涂去。
  陈博老师跟另一个戴着眼镜、身材瘦削的年轻老师走过来。
  我递上烟去,问了招呼,才知道是杨老师,年纪约摸三十上下,不太爱说话,于是抽烟寒暄几句。陈博老师看见火正燃着,悄咪咪地溜进厨房,到得出来,只见衣兜裤兜里鼓鼓的塞满东西,我一看那鼓出的轮廓,就知道是土豆了,当然,他偷偷摸摸的样子也只为搞笑,因为食堂现在压根就没人在,就算在,这学校除了夫人李老师谁奈何得了他。
  我拣起一条树枝,把木炭堆轻轻刨开一个坑,陈老师一到,朝我会意一笑,乐呵呵地从兜里掏出土豆放进坑里,有不少呢!下手还真狠,我就立马掀碳捂起来。杨老师在一旁插不上手,只好跟旁边几个孩子干瞧着,完了他说道“看你们这作案手段和过程是轻车熟路啊”
  我照旧边画边说“小时候经常锻炼出来的。”
  陈老师侃道:“我们可是一路人,这几个娃都是证人,跑不了我,也少不了你。”
  杨老师继续道“让娃娃看见,怕一会儿不够刨喽。”
  “仆固小弟在这他们不敢放肆,再说一会就放学了,他们只会想着回家。”陈老师说。
  他俩烤了趟火,嘱咐我当心着土豆不要烤糊,然后去上课了。
  就这功夫土黄的颜色已上完了,退后十来步乍一看,一幅金碧交辉的山水大致完成了。最后要杂色点缀的是长桥瀑布、亭台楼阁、舟楫水纹、村墟码头以及各种人物,还需要另费一番功夫。
  水纹最好涂色,于是先下手。调好暗绿色原料就上;桥、舟船、码头、亭台楼阁用赭石加土黄配成;村墟用褐色;人物因为很小,只要不用与周围雷同颜色皆可。
  快放学时,我检查了下火堆里的土豆,外围的那些都烤熟了,于是扒拣出来,拾起一个剥皮就吃,味道不错,好久没尝过这滋味了。三位民工来回走过,也随手拾取一个便吃。
  看见我在吃烤土豆,没课的顾虞初老师也过来了,递我一根烟,坐在火旁抓起一个也剥皮吃起来。
  铃声响了。两三分钟后,陈、杨二位老师把作业本往办公室一放,就跑了过来;林校长看见这边热闹,慢慢的走来;刘恒、夏榛苓也好奇的跟过来。
  一干人等围着火堆正在剥皮,夹杂着“呼哧,呼哧”的吹冷声……
  早看见他们走过来,我就明白不妙了,顺手抓起三四个土豆揣在兜里,继续上色,也不去管碳灰脏不,弄到现在这一身衣服也没干净到哪去。
  旁边有几个小不点还没回家,呆呆的定在旁边看热闹。校长、陈老师、顾老师接连叫他们过来吃,他们一脸腼腆害羞的样子,不好意思过来。
  “接着!”
  我连续扔给三个孩子,校长、陈老师、顾老师也扔过去给剩余的孩子,他们接住了,挺开心又有些害羞地剥皮吃起来。
  这时候墙上的青绿山水已经完工了。
  我点燃了顾老师给的香烟,去办公室喝了口浓茶,走回来坐在画前不远处静静地看,看哪里需要添补的,然后再坐下来观察。
  如此吹毛求疵一番,我愈加满意了,咋眼望去,绿水青山,霞光万道,千里无云,丘隐壑藏,断岸百仞,高峰千寻,淡颜薄彩,晶莹剔透,灵明青荧。
  于是拿起黑色原料,在右上角以行书题诗: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潜鳞输骇浪,归翼会高风。
  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
  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
  题:岁次丙申。惊蛰大壮。仆固生写于青枫云松。千叶湖畔。(朱笔画上图章)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7744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