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河上人舟
老奶奶的故乡是个小村庄,离镇上不远,母亲带着他一早去集市赶场。
海威最喜欢吃老奶奶做的早餐了。这天早晨,老奶奶早早地起来做好早饭,饭还是那么可口,还是那么香甜,只是老奶奶还是象往常一样最后才吃。今天,她把往日的白粥鸡蛋换成了饼和油条。每隔几天,海威总可以享受到最爱的甜饼,甚至一杯热气腾腾的甜水。
天还早的很,还是四五点钟的时候,做买卖的就开始摆摊了。 杨大奶是在镇上卖衣物的,常年租镇上人的大场子,支铁棚子就要好长时间。似乎是一种特色吧,那里卖衣服的都要支特别高的铁架子,把衣服从上到下挂在上面。铁棚子的三面是铁架子,一面是门,供顾客进入,有时还盖上红布,做个大棚子。在集市上做衣服生意,一定得把自己的全部衣服都挂开,每件都要能让人看到,不然顾客没有看到闪光点,径直朝另一个方向走了,对以此为生的小本生意人来说,是多大的损失啊!
母亲拉着他往上街游,看见卖小吃的,母亲的嘴馋了。在卖瓜子的干货摊前尝瓜子,母亲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尝上百个才叫“尝”,吃到一个空的,算白尝,乡下的女人们大都是这样,但她们一定是会买的,尤其是母亲,买得越多,似乎越对得起商家。前面一点尝的时间,是为了和店主说说话,几个乡里乡亲的拉拉家常。通常干货摊前叽叽喳喳的谈话声是热闹的集市不可或缺的。
母亲把一大袋瓜子拎回家前,先往口袋里抓两把,还抓一把在手里,边吃边逛,一身轻松。母亲带海威赶集前,老奶奶叮嘱:不能饿着孩子,要啥买啥。海威也有顶爱吃的东西,例如糖炒栗子之类的。对于小孩子喜欢吃的棒棒糖、棉花糖,他向来不吃,总觉得太腻。他喜爱栗子金黄的表皮,甜的恰到好处。乡里人笑他小小年纪就爱吃干货,“小小年纪却长着老身”,他也照样吃。
其他玩伴们跟着母亲们喜欢逛卖亮皮圈和小夹子的摊儿。年味在三十初一的集市上是最浓的,到处是卖大红春联福字的摊,还有吆喝着:“牛肉!羊肉!”的卤肉小贩。往往这时候,街上都挤得是水泄不通的。
每个赶集的人都拎着一个篮子,集市上有吃着瓜子谈笑风生的,有照着镜子看来看去的,还有皱着眉头挑挑拣拣的。车声人声机器声交织在一起,演奏出乡下人快乐生活的序曲。小贩叫得声嘶力竭,自早上四五点喊到傍晚四五点,嗓子哑了,心里却很愉快,哼着小曲儿收摊。人们往往午饭过后接着逛,这是人们的朴实狂欢。
有一次母亲和叔叔带着他去亲戚家吃酒,他的脑海里不知道吃酒这个词,更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只听着大人说,吃酒很喧哗,场景热闹。于是他很想跟着去,起初母亲不让他跟着去的,叔叔听见后就让他跟着去,由树难带着他。
他们大老早起床,吃过饭,收拾要带的东西就走了。老奶奶站在门坎向他挥着手,他的小手像奶奶一样挥着。
叔叔的大手拉着他的小手,在弯曲的小路上行走,不久就走到了河流边上。河水在奔流不泻往下流,而他们要横跨这条河才能到达目的地。可是过河没有桥,也没有路,只有河床上凸石起的板和用装满沙子的水泥袋子垫付水中,形成过河的主要通道。沙袋、石板点缀河水中铺成的路比较危险,两边是深沟险壑,只要悄一不留神踏错了,有可能就被河水冲走了,冲向不远的大海。
田野叔叔看了看海威,于是弯下了腰,让海威爬上他的背,再一步一步向那河流走去。这种路固然难走,但它有一种情趣;这种路固然难走,但在蜿蜒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与那种平坦大路不一样的“味道”,那是一种清新的感觉,在探索中走向成功。虽然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在沙袋上,没有害怕,因为他有叔叔的背做依靠呢!走完这段路后,叔叔没有将他放下来而是继续背着走,一直走到大海方向,那里好像有只小船像月亮一样停在原地不动。
“船主啊,把我们送过去,给你四块钱,我儿子小就不要了吧!”“哟!一年多没见,就找了个媳妇,儿子就这样大了!太便宜你了!”“呦呵!这说得我有点懵了!”“懵了才好呢!”
船主划着船与田野谈笑着向前行,第一次乘船的海威站在船上有点不习惯,歪歪扭扭的站不稳,头似乎发晕。
刚到亲戚家,就听见“咚咚咚!噼里啪啦!”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有人高声喊道:“新娘来了,新娘来了!”人们一齐向门口涌去。
只见十几辆三轮车和门两边拴着红汽球的小车徐徐停在亲戚家门前,打头的第一辆红色的三轮车上被彩带红花打扮得非常漂亮。车门开了,年轻的小伙从车里走出来,只见他笔挺的西装、铮亮的皮鞋、胸前戴着一朵显眼的红花,花下面的红绸带上写着“新郎”二字,后面是身穿婚纱、手捧鲜花的新娘子。“哇!好漂亮啊!”人们在一旁纷纷议论。
这时,一位叔叔拿来好几个喷雾器,小孩们一拥而上,拿起喷雾器朝新郎新娘喷去。新娘子头上、身上挂满了喷出的彩带,犹如下凡的仙女一般,人们将新娘围得水泄不通。一位“送亲”的叔叔从包里掏出一把糖果天女散花般地扔了一地,就在人们抢拾糖果的时候,年轻小伙拉着新娘就往屋里跑,他看不着新娘了。
新婚喜宴上,海威看到肥嫩的肉质被烤得焦黄脆嫩,浓香的汁液包裹在周围,在灯光下泛出点点的油光,扑鼻的香味阵阵袭来……
【编辑:管庆江】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