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访谈 >> 正文

疫情就是命令—— 记村医张银强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漆章琼    阅读次数:16018    发布时间:2020-02-21

1月22日,巷口镇的街道繁华起来,车声、人声混成一片,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电话铃声,急促响起。

“喂,院长,新年好!有什么指示?”

“有个紧急事儿,武汉疫情蔓延了,你和村委会联系下,对1月15日从外地返乡的村民,立即进行排查。有新情况,我们及时电话你。有困难,你就及时电话我们,派人支援你。这个病毒,会人传人,危险。注意自我防护,严格按照防疫规程、要求进行哟”。

“老张啊,快!快来村委会办公室!要入户,对从武汉等返乡的村民,进行逐一排查。带上你的防疫工具,口罩多带几个。”电话里传来妻子、巷口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光琼的声音。

现巷口镇巷口村,是由原巷口村、当坝村、蹇家村、云台村,外加原沙坪村3个组,合村并组而成。这原4.5个村的巷口村,面积最大,居住最分散,人口最多。辖区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有1327户,4576人。地形最复杂,从洛江河右岸,到峰回路转,最远处的东山沟,步行要1.5小时。开车,也得40分钟。从洛江河左岸,到最远的开龙坡,是巷口镇的最高点,也是路道最险要的地方。穿过弯弯曲曲、抬脚就上山的野猪崖,经过地势稍缓,只容一车通过,路段蜿蜒的水木坑,就进入了“挂壁路”的开龙坡。从路边往下看,仿佛置身云端,脚下的悬崖好高好高。抬头往上,那石头好像就要掉落下来。朝前,走到那个弯,似乎就没路了。巷口村的中间地带,是上上下下都10里的南城大水缸红岩水库。没有桥,没有船。洛江河两岸,峭壁林立,好似风景如画的瞿塘峡。看得见,喊得应。可要到河对岸,得要费点儿劲儿。如从水库中段,到对岸水库的中段,得要步行50分钟。巷口村这些复杂、艰险的情况,在张银强脑海里一闪而过。

张银强全副武装,只留两个眼珠儿在转。来到村委会办公楼前,急急的喊道:“罗主任,我来报到了,请指示” 。罗光琼娇嗔的盯了一眼张银强,“都什么时候了,还嘴贫。任务很简单,我们正在和各个组联系,哪个组有从武汉、从外省、从外地回来的,你协助村里开展入户排查。这会儿,组长反馈东山沟有从四川凉山回来的,你快去吧”。

“是,主任”。疫情就是命令,从事村医18年的张银强,转身就准备上车。“自己注意点儿。我们村委会也要加班、排查,吃饭的事儿,自己解决,不要马虎”。

张银强开着车,在巷口镇区域最大,地形最复杂、路道最危险的巷口村,入户、登记、测量、报告…… 在洛江河两岸奔跑,在野猪崖前左拐右拐,在开龙坡上上下下,在施家坡起起伏伏。清晨,迎着寒冷的朝雾。深夜,伴着凛冽的河风。

1月31日晚8:30时,正在整理防护服的张银强,电话又急促的响起。“老张,回家了没有?实在没办法,紧急任务,巷口集镇上设卡点,对过往车辆进行排查,对外来人员测体温。镇卫生院人手少,只有请你来一起守通宵了”。在这寒风呼啸,一次次呼啦啦吹响着帐篷沿帘的夜幕中,张银强和镇派出所的民警及镇村干部,一次次站在寒风中,排查着进出的车辆,测量着体温…… 努力的睁开就要闭下来的五更时分的双眼,迎来了晨曦初露的清晨。晨9点,张银强又奔忙在洛江河的两岸,开始着新一天入组入户的防疫工作。

2月5日,张银强和妻子罗光琼商议,给村委会捐助2000元,作为村委会临时应急购买防疫物资的费用。

2月6日,张银强特地为巷口村防疫购买了400斤84消毒液。按照张银强的安排,村委会分发张银强捐赠的8桶消毒液:每组1桶,8个村民组,每家每户都进行彻底消毒,不留死角。

2月11日,党员村医、区人大代表张银强,电话巡守在巷口村卡点,同在抗疫一线的巷口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光琼,和镇卫生院的钟海洲、令狐念念,又奔忙在入家入户,解除回乡村民“居家医学观察”的路上。

一位朴实的苗族村医,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奋战在防疫抗疫的第一线,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没有迟疑,他没有退缩。他凭着18年的村卫生室工作经验,遵守规程,细致入微,积极防控。

在办公室整理疫情防控资料

奔走在巷口村疫情防控的路上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492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