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清晨,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银王村的农田绿意葱茏。正在田间劳作的古稀老人王营直起腰,拭去额头的汗水,来到田埂上,他从破旧的帆布挎包里掏出本和笔,若有所思地写了起来。
写作中的王营
知天命之年,只上完初中的王营喜欢上了写文章。20多年来,他天天都在写。他家的书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厚厚几摞写过的稿纸。小说,剧本,报告文学……他已写了50余部。“有130多万字吧。”王营说,他还要继续写下去,把那一盒子纸都写完了再说——王营说的盒子,是摆放在旧茶几上的方便面大纸箱,里面高高地码着上百本稿纸。
喜欢上写作之前,王营的日子平淡也充实:结婚,生子,打理二亩多菜田。那些日子,每天他在菜田劳作,妻子赶集卖菜。日子过得紧巴,但夫妻俩还是把两个儿子先后送进了大学校门。2000年前后,两个儿子相继参加工作并在城市成了家。他们要接王营夫妇进城养老,可老两口不去,继续打理菜田。“田不能荒了,那是农民的根本。”王营说。
2003年,一个大学生村官来到了村里,整天挨家挨户了解村民的难处,想方设法解决困难;村里人要到乡里办事儿,嫌路远,怕麻烦,大学生村官二话不说,骑着摩托车就去乡里帮大伙儿办。很多次,他看到王营满头大汗往菜地里撒鸡粪,总是毫不犹豫脱下鞋,拿起铁锨就一起干开了。
王营说,他们村不到三年发展起来的800多亩苗圃,直接带动了300余户农民走上创业致富路,就是这个大学生村官的功劳。“有一段日子俺一直在想,基层村干部要是都能像他这样该多好啊!”
之前喜欢抄录警句、格言的王营,自己写作的热情被点燃了——他觉得,如果能把这个大学生村官的事迹记录下来,宣传出去,就能让更多的基层干部向他学习。“俺文化水平不高,一天写不了几段儿,但俺真想把他为俺们干的点点滴滴事情都记录下来。”王营说,那段日子他每天都要挤时间去其他农户家了解,然后一桩桩一件件记下来,遇到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就翻字典,向村里的学生请教。
王营的家里,至今保存着装在塑料袋里的148根空圆珠笔芯和三本翻烂的字典,“这都是写那本书留下的。”王营说,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部1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希望田野追梦人》。里面的内容就是他从乡亲们口中了解到的这名大学生村官扶贫济困、造福乡里的点点滴滴事情。
书稿完成后,经当地媒体报道,王营成了村里有名的“农民作家”,他的创作劲头也更足了。每天,他都保持千字以上的写作速度,不歇息地创作着——身边的很多生活细节都成了他的捕捉对象,邻居修房盖屋了,村上修路了,庄稼丰收了,邻里发生争执了……这些生活琐事进入他的视野后,他会把平时抄录的格言、警句按图索骥,并融入他的人生感悟记录下来,然后和村民一起热议幸福,感悟是非对错……
种菜之余,读书、看报、写文章,拿着写好的文章和村民一起就事论事调解矛盾纠纷,感受新农村的新气象,成了王营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周边一些学校还聘请他担任校外辅导员,邀他定期到学校讲励志故事,还在板报栏专门开设他的作品展示台,勉励学生发奋学习,努力向上。
经常和孩子们谈心,也让王营有了新想法。结合自己培养孩子的经验,他又用将近两年时间写下20余万字的教育读物《怎样做好孩子家长》。目前,这本“书”已被当地教育部门借阅,用于研究当地的教育现象。
王营在写黑板报
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一直是王营写作的主要着墨点。为了掌握更多的素材,王营还定期组织村里的同龄人在一起看书、读报、聊天。日久天长,他被老人们推举为村里的老年协会会长。在自己写作之余,他还带领老人们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并承揽了村里4块黑板报的书写工作……
2016年11月,写了几年入党申请的王营如愿以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近20年来,王营所写的130多万字的作品至今没有一篇变成“铅字”,但他坚持自己的梦想,无怨无悔。“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每天都有梦想,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有所获,用充实的生活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王营若有所悟地说。
年轻时繁重的体力劳动,透支了王营的健康。十多年前,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心脏也放了两个支架。医生建议他长期休养,但自从喜欢上写作,参加公益活动之后,王营的身体越来越硬朗了,曾经伴他多年的拐杖也扔掉了……
夕阳西下,一缕霞光从远山射来,村旁的松树林金光灿灿。一群老人正围着松林散步、聊天,而在松下的石凳上,王营正埋头书写着……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