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
在刚刚闭幕的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辑、副社长,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诗人陈先发当选为安徽省文联第七届主席。《中国艺术报》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刚刚履新的陈先发。
中国艺术报:过去您一直以媒体人的身份在新华社安徽分社工作,如今当选新一届安徽省文联主席,请谈谈您的感受,以及您如何看待媒体人和文联人这二者之间身份和职能的转换?
陈先发:感受可以归结为两句话:一是深知自身不足和能力上的差距,内心诚惶诚恐。二是深知责任重大,自当诚心做事,勉力前行。文联系统是文艺精英人才荟萃之所,卧虎藏龙,名家云集,有些艺术门类我过去知之不多、体会不深,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中存在短板,对我来说,确有个能力上“补课”的过程。我想,只要真正沉下心来强化学习、用心做事,会尽快地弥合所谓“身份间隔”,积聚起履职尽责的能力。
中国艺术报:当选为新一届的安徽省文联主席,您履新后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陈先发:本届主席团的工作会聚焦在创作这个核心环节,省文联党组制订了一系列激励和加强原创能力、大力推进文艺精品战略的措施,目标是打造一支生机勃勃、艺术个性鲜明、影响力不断趋强的“文艺皖军”。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过程,大家都会为此努力。作家和艺术家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空洞的口号,作家和艺术家唯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普通人”的角色,不虚张声势,不渲染拔高,才能融入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之中,从中汲取灵感,在此安身立命,与时代同频共振。这当然也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有“艺不惊人誓不休”的执着,我期待打上“安徽烙印”的新经典作品更快出现。我会带头和主席团同事一起,千方百计,凝聚各方面资源,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服务。省文联党组还制订了强化品牌文艺活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加强文联自身改革和人才培养、道德建设等有关工作计划,都会得到扎实地推进。
“凝聚大家的智慧多做一些实事”
中国艺术报:除了媒体人和文联人,您还是一位诗人,在今后的文联工作中,您将如何把自身在创作领域中所擅长的部分与文联工作相结合,推动文联工作更好地开展?
陈先发:当然我会凝神而不中断地进行诗歌和其他文体的创作,今年我个人有两本新书要完成。在这个信息时代,每个人都被动地进行着信息的过度消费,精力与心神容易涣散,要达到创作所需要的高度凝神状态,并非一件易事。但高质量的创作,要求我们把功名之心和得失之心看得更淡一些。身为省文联主席,强化自身创作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想方设法,为全省的作家和艺术家服务,要凝聚大家的智慧多做一些实事,要考虑什么样的服务才是真正有效的,要在如何形成更好的机制与氛围上出力,要多考虑如何让年轻作家和艺术家更快“出一头地”,凝心聚力,力求安徽文艺事业整体上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态势。
中国艺术报:安徽是文化强省,淮河文化、皖江文化,还有以徽剧、徽派建筑为重要内容的徽州文化在这里孕育、发展,在您看来,安徽文艺在当下和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陈先发:在1667年之前,安徽与现在的江苏、上海及浙江部分地区同属江南省。江南省民生富庶且文化昌盛,文化形态多姿多彩,名家宗师层出不穷。如今,安徽省整体归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中,面临着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虽然艺术创作本质上有赖于个体的活力、个人的精进,但沟通与协同的全方位强化,也有利激发安徽文艺的整体活跃度,作用于作家和艺术家个体能力之提升。当然,安徽文艺面临的挑战不少,主要还是真正有标识性、源头性、有广泛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不多。安徽的作家和艺术家一方面要立足挖掘本土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历史眼光和超越地域性的创作维度,不断锻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这才是最根本的。
“让文艺遗存甚至是‘文艺化石’再度熠熠生辉”
中国艺术报:抓住这种机遇,克服挑战,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安徽文艺,让传统文艺“活”在当代,文联人何为?
陈先发:安徽和传统的关联度很高,很多重要的文化力量溯源都跟安徽有关。比如,京剧源起于徽班进京,现代文学的“破局性人物”陈独秀和胡适是安徽人,等等。黄梅戏和傩戏、徽剧等传统面貌的艺术形式,有些至今活力犹存,有些华枝再发。传统文艺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代生活,契入当代人的心灵,这是个具有普遍性的话题,中外古今皆然。事实上,徽州古民居的“活态传承”、开发性开放性保护利用等尝试,都是好的样本。尤其是黄梅戏,近年不断创作出紧扣当代生活的新作,不断改善其表现形式,不仅数百个民间班社在全国乡村越演越红火,影响力也登堂入殿、甚至跨出国门,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解剖和借鉴的个性化典型。文联系统积聚多方人才和经验,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从创作和推广环节都可深度参与,让许多文艺遗存甚至是“文艺化石”再度熠熠生辉。
中国艺术报:文艺发展需要不断出人出新,在培养青年文艺人才上您有什么想法?
陈先发:新和老是相对的力量,可以相互激活。“老”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而新,提供了未曾出现的参照。主席团的同事有个共识:一方面要不断发现和挖掘散布在民间和网络空间的有潜力新人,给他们行“注目礼”,诚心诚意创造条件让他们登上前台,让他们站在聚光灯下,为“文艺皖军”崛起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知新人之所思、所盼、所需,在创作和推广的全链条上找到弱项并补齐,比如,壮大安徽本土的艺术评论力量去扶植新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更有针对性。“不薄新人”,不能光是一种态度,更要有一种机制的支撑。说实话,我也算是相对“老”的了,我就渴望新生力量来催生和激活我。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