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长篇小说 烽火年月之第一章 石顶风云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签约作家 祁成德    阅读次数:41527    发布时间:2020-12-09

内容提要:

写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表现爱国精神。

 

第一章  石顶风云

题记:女娲补天诞生了石顶山。石顶山武装起义诞生了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也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1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中,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最能激动人心的故事。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发明创造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屈和敢于斗争的精神,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无坚不摧的精神,更体现了一种博大的母爱情怀和淳厚慈善的精神。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强斗胜,共工头触不周之山。于是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于是乎就产生了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的时候,发现石群中有一块石头,色彩鲜艳、状如鸡心,俨然星石,鹤立鸡群,显瑞呈祥。女娲想:这块石头用来补天,是有点可惜了,不如将它留在世上,或者发光放彩,流芳载史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天下如此之大,将它安置在哪里才好呢?唉,万事都有些定数,不如听从天意,看它的造化吧。女娲就将鸡心石捡起来,闭目凝神后随手一扔,然后继续补天。若干年之后,女娲受元始天尊邀请,往昆仑山玉虚宫赴宴,在路途中经过西南一隅,发现鸡石心落在贵州和四川交界处的一个地方。鸡心石已经长大,色彩如朱砂似丹霞,非常艳丽可爱,令人爱而目不移视。女娲想,这块石头果然有些仙气不同凡响,既然落户此山,我不如好事做到底,以山顶之石为名,给它取个名字,就叫石顶山吧。我再从昆仑山、蓬莱岛这些名山大川搬移一些花草竹树溪泉潭瀑过来,差遣一些珍禽异兽过来,点缀成一方风景地。于是,从此之后,石顶山就有了名字;有了桂梨园的梨桂飘香;有了月台山的风景如画;有了古庙宇的神秘传说;有了方圆上百里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绚丽风光。

石顶山山区幅员广阔,气候多变,景物也随之而变化。时而东岭日出,西北雾漫;时而南方星斗满天,北域雨雪霏霏。有时是急风暴雨,有时是丽日晴天。有人说是“山下桃花山上雪,上下十里不同天”,概括了气候和景物多变的特点。古诗中描绘的“一峰红日一峰雪,半里黄昏半里明”的奇妙瑰丽的景观,在石顶山区也许也可能看到。

山区的田地里也产稻谷,土地上也种庄稼,但田地出产少,且多是包谷红稗、高梁苦荞红薯山芋之类。虽然也有丹霞峰,也有桫椤谷,也有青葱竹岭,也有壮阔森林。但路多荆棘茅草,环境闭塞而交通不发达。木材竹子笋子和其他土特产都运不出去变不成钱,换不来油盐米布。何况,山林土地多属地主老财们所有,山里人生活艰苦,过是的穷日子苦日子,总是“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世代相传周而复始地劳作和生活着。

时间进入了1934年的冬季,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部队,已经进入贵州境内。蒋介石一面命令中央军吴奇伟等部和滇军、桂军等地方军阀部队在后面追赶,一面命令刘湘率领川军和一些地方民团,在长江和赤水河一带堵截。中共四川省委和泸县中心县委为了配合红军渡过长江北上抗日,决定要在川黔边境的石顶山地区一带,举行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让长途行军的中央红军部队有一个可以歇足和休整补充的地方。因此,李世群受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派遣,先后两次来到石顶山地区,以泸县中心县委长江南岸特派员的身份,同军事干部杨其生同志一起,来组织和领导石顶山地区的武装起义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石顶山起义的准备工作,在秘密地进行着。

山区的居民住户,聚居者少,单屋独户地分散零落居住者多。有的就是依托野外的岩穴岩腔岩洞,建成竹篱茅舍的屋子居住。有的建成土墙泥瓦或竹瓦的屋舍。有的建成木质穿逗结构泥夹壁的屋子。从外部形状上看,有三合头的,丁字形的,一连排的,独立小屋的。从屋顶形态来说,有的像一块瓦,有的像圆形的蒙古包,有的像一朵蘑菇……丰富多姿不拘一格。也有的35户,或108户聚集成一个居民点。大点的居民点就有头脑灵活的居民做生意,有盐巴和一些针头麻线或其他杂货出售,吸引山民去看去买。久而久之这类居民点就升格为乡场,或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或逢五逢十……有了固定的日期作为场期,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就去赶场,卖出自己从山里背去的农产品或土特产,换回米酱醋油盐之类的生活必须品。

石顶山脚下有一个小乡场,赶场的日期是逢五逢十。场中间有一户人家,屋子是竹木穿逗结构泥夹壁,房顶上盖的是泥土烧制的小青瓦。这屋子的主人姓项。这地方是石顶山起义指挥部设立的一个联络点。这些天,在屋子的小阁楼上,东方红玉、项贤清、项贞卿三位女子,正忙着绣制石顶山起义的队旗。绣制队旗的布和丝线等材料是由江城富商莫大江提供的。莫大江是石顶山起义总指挥杨其生的好朋友。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0796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