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遵义市英模宣讲团第58场宣讲走进新蒲二小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守刚    阅读次数:15670    发布时间:2021-04-03

让精神和信仰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遵义市英模宣讲团第58场宣讲走进新蒲二小

 

41日下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新蒲第二小学举办了听英雄爷爷讲那战争年代的故事,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宣讲活动。遵义市英模宣讲团团长贾黔明,副团长、二等功臣杜昌明,团员杨成炳、杨甫成、马忠旁、石磊走进新蒲新区第二小学,为1600多名师生进行一场生动的宣讲。

主讲人杜昌明是一名重机枪手,配属步兵连队攻打越军高地时,遭遇敌人的强烈抵抗,连队伤亡很大。杜昌明反复观察敌情后主动向连长请缨,要求带一名战友缩小目标相互掩护攻下阵地。杜昌明平时刻苦训练,军事素质全面,他与战友一起利用手榴弹一边投掷,一边利用硝烟掩护冲上陡峭的山坡,最后攻占了敌人的战壕,并在战壕内与敌人进行近距离拼杀,他以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战胜了敌人,攻下了高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由于他的英勇无畏,荣立二等功。

杜昌明功臣的精彩演讲博得阵阵掌声,师生们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心灵深处涌动着对功臣、对英雄的敬意。教师代表曾吉在分享感受时说:英雄模范是历史天空中最闪亮的繁星,是时代潮流中最壮美的风景。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今天,在听完杜老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我们对战斗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和他们浴血奋战,惊心动魄,生死一线的坎坷经历相比,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一代,更是幸福的一代!我们也深知,先辈们肩上的重担,我们必须接过来,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坚定不移教育新时代的小学生,传承先辈们不怕困难,奋勇当先,为了祖国与人民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学习,炼好本领,为更好更快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好充分准备!

女教师代表袁婧也激动的说:今天有幸近距离接触老功臣们,聆听老英雄爷爷们的英勇事迹,作为新时代青年,我除了用感谢和感恩来表达我的敬意以外,更加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时常在给同学们说红色精神、红色基因,但此前同学们一定很懵懂为什么是红色?经过宣讲,同学们肯定深刻感受和认识到,就是他们这样的革命军人、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将神州大地染成了红色,所以我们旗帜是红色的,红领巾是红色的。红色不仅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更应是基因要根植于我们体内,要好好传承下去。万里征程,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学习他们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也要学习他们在艰难时刻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立足于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学生代表刘佳蕾上台深深为功臣爷爷鞠躬致敬:今天很开心,很庆幸听到英雄爷爷们分享他们的故事。听了英雄爷爷的故事,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家做父母听话懂事的好儿女,在校做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好同学,在社区做文明礼仪的好公民。让我们传承红色精神,让感恩精神常伴你我。感谢英雄爷爷!

在宣讲现场,不少学生围着6个功臣爷爷们要求签字留念,他们视功臣为明星,要把英雄的精神根植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场景感人。几位功臣也被他们的行动感染着,一等功臣贾黔明感慨地说,我今天真有明星一样的感受了!

在宣讲现场,有两个5年级的小学生向几位功臣爷爷慎重表白:请英雄爷爷放心,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建设强大的祖国,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让您们好好安度晚年。他们的表白让功臣们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同时,也让功臣们感受到这样的宣讲多么有意义,让信仰和精神浸润孩子们的心田,学史明理,学史崇德、学史增信,意义何等重大,培养下一代自己肩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啊!

二等功臣杨成炳即兴分享自己的感受,他说:军人的使命就是为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是一代代军人不息奋斗流血牺牲的历史,青少年必须牢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杜昌明功臣主动请战勇夺高地的精神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就是一个合格军人的体现。

新蒲二小校长万辉在总结中说:遵义为什么红,是因为有红军的鲜血浸透了土地,是因为有遵义儿女在抗战、入朝作战和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洒下鲜红的热血。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岁月静好,就是因为有老功臣们的不息奋斗和创造,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和学习环境,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是根植先辈的精神血脉来报答功臣们的付出,换来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0089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