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行(五首)
一、 初游昭通
昭通文明磬难书,古韵新风辟坦途。
秦汉银铜堆宝鼎,南北文武唱鸿鹄。
钓园农庄歌盛世,乡村城镇话音符。
感赠两提金书卷,无心再买宝和珠。
二、 昭阳行
乌蒙磅礴一线牵,凤舞九天鸣滇黔。
观音坐镇葡泉景,恩波楼下看蹁跹。
三、所见
“乌蒙”文卷俸案头,昌明公寓侍觉殊。
垂钓园亭高歌舞,博物馆内见汉蜀。
四、清官亭
清官亭畔铸丰碑,仁人志士苦追寻。
主席挥手遥召号,书法词赋又思君。
五、满庭芳·昭通三甲
水田畦畦,莲花灿烂,装点集镇山庄。道德法庭,中华放光芒。撵出乡村致富,请回来,奋力拓荒。兴工厂,农商并进,共同奔小康。
老黄,性豪爽,多予少取,领头好羊。扶贫必扶智,户户书房。家家书法悬榜,润心田,教育发扬。桃园里,馨香鱼米,歌唱铸辉煌。
畅想曲(八首)
一、小城镇建设
彻夜通明机器隆,路灯照亮泥水工。
街旁铲子唰唰动,楼户灯笼彤彤红。
桂枝摇曳欢欣笑,轿车洋马喜气雄。
旅游美梦多成就,乡村掘起贯长虹。
二、“东方之星”悼记
6月1日,南京至重庆之大轮,倾覆于长江河南段,6月7日举行公祭,尤是作:
“东方之星”号辉煌,“六一”噩耗江断肠。
军民捞救泣肝腑,船泊鸣笛恸上苍。
三、瞻仰六盘水烈士陵园
乌云密布笼太空,哀声婉转洋鸟哭。
左右青枝尤沉静,上下松柏更悲愁。
天地人寰多奠祭,山川物事话风流。
白云飘悠泣泪尽,烈士慰籍仙中游。
四、游凉都公园
攀山越岭泥泞中,灵山圣水鞋泥冲。
山庄白云凯歌吼,林内高速建隆轰。
汤锅吃羊啖鲜味,坡上望城睹苍龙。
天人合一施笑意,不论孩童并老翁。
五、野钟小学即景
鸟语花香似仙境,脆梨垂柳相绕萦。
喜鹊呢喃生妒意,木槿缤纷纵飘情。
六、凤池夜景
人流如织涌凤桥,霓灯彩虹园内飘。
拂堤杨柳花间醉,鸟岛绿竹仙境窈。
鹤发翁孺歌亭聚,玉女金童莲岸娇。
和谐胜景如南海,西子舒眉羡装裱。
七、海坪火把节
野玉海阔舞翩跹,十万游人乐开怀。
八方宾客舒畅意,四海雄鹰展翅开。
山羊汤锅掺豆腐,火烧洋芋压断街。
盛世凉都海间舞,唐僧师徒谢空前。
八、无 题
腾云驾雾一瞬间,千万菩萨铸眼前。
佛光闪闪观世界,缕缕胡须映红莲。
端午曲(三首)
一、布谷晨韵
日光洒柔江畔中,和谐场景九州同。
粽子绿叶飘香醉,布谷欢唱女儿红。
二、龙舟竞渡
龙舟传承中华梦,江河湖海显国风。
端午尤念屈公志,南海漂渡桨冲锋。
三、无题
妻煮凤肉奠仙翁,粽子一串慰群雄。
电波呼寻儿和女,江郎才尽语觉空。
散曲(三阙)
1.如梦令·收刺梨
数载苦甘尝透,汗流背浃不顾。嬉笑小洋楼,鲜果羞红穷路。追梦,追梦,昂首挺胸阔步。
(编辑:黔州)
旧词新唱,新的灵魂,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了张志雄老师的诗词曲——《昭通行(五首)》,颇有感触,每首都是其有感而发,真实细腻,贴近生活。每一首诗词都选取一个点,以点盖面,借点抒情。可见张志雄老师是一位有情怀的作者,生活中的点滴,所见所闻都能化作作品创作的源泉,令人叹为观止。 《昭通行(五首)》作品中,每一首都是上一首的升华,从《初游昭通》到《清官亭》,可见作者在“行”中情感的微妙变化,《初游昭通》中,“昭通文明磐难书,古韵新风辟坦途”,一句中是作者对昭通风俗文化的初印象。“古韵”,“新风”既给人温婉厚重的昭通印象,又有承上启下之妙用。从诗词中感受到昭通是一个有内涵文化的地方,而辟坦途中的“辟”字,又恰到好处地为下文初游昭通的印象做了伏笔,古韵新风如何“辟”,“辟”什么?“秦汉银铜堆宝鼎,南北文武唱鸿鹄”这一句是描写了古韵,从秦汉到南北可见昭通古韵文化之深之广,昭通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也不乏当代的新思维新气象,其中“新风”便有所见,正是昭通的古韵新风之妙。便“辟”出新“坦途”。 “钓源农庄歌盛世,乡村城镇话音符”一句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一幅乡村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乡村和城镇的完美契合。不就是国家精准扶贫最初的希翼吗?这里人民生活不仅富足快乐,人们还热情好客,“感赠”二字,道出昭通良好的人文气息,而所赠“金书卷”又与上文句首“昭通文明”相互相承,更突出昭通文明就是这样的美好画面,让作者“无心再买宝和珠”,这句是一种思想的升华,足见于作者在文化的感知中,被其文化深深吸引,情感升华在物质之上。整首诗词,让我看到了国家政策下各地政府有效治理之道,这一片繁荣景象,怎不令人神往。 其后三首《昭通行》、《所见》、《清官亭》,便是其一《初游昭通》的延伸与扩展,分别描写了昭通的景观和文化的沉淀。有了“初”印象,便要“行”各地,见各种,闻各色。《昭通行》中描写了作者见昭通的自然美景“乌蒙磅礴一线牵”,又观“葡泉景”,也见“恩波楼”,短短四句,就把昭通美景收于笔下。其《所见》一诗中,便见昭通历史文化,感文化之厚重。有“乌蒙文卷”,有昌明公寓,有垂钓园,更有博物馆,可见这些都是昭通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清官亭》一诗中,清官亭书写的丰碑,作者认为是“仁人志士”所追寻的,从中又觉政策之好“主席挥手遥召号”,此诗便是前三首的顿悟,在党和国家的号召领导下,一切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最后一首《满庭芳•昭通三甲》,更是《昭通行(五首)》的核心,将其一《初游昭通》中的“辟坦途”中的如何“辟”进行了梳理,上至建设“道德法庭”,下至“奋力拓荒”,而如何“拓荒”?下一句诗便是回答,“兴工厂,农商并进”便是举措,除此之外,为了落实国家扶贫的精髓“扶贫必扶智”,从而有了“户户书房”,这就是文化内涵的深入,“教育发扬”便是发展之基,诸如此类,这些举措,都成就了“桃园里,馨香鱼米,歌唱铸辉煌”。 张志雄老师的诗词,乍读初见文采,细读方知所妙,我们青年一代,更应该学习张老师的精神,在工作的路上,依旧保持学习的态度,学以致用,提升自我! (黄玉娟)
黄玉娟老师的评论让我对自已及其自己的拙作又有了更深的审视。谢谢!
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中心幼儿园:黄玉娟今日读了张志雄老师的诗词曲——《昭通行(五首)》,颇有感触,每首都是其有感而发,真实细腻,贴近生活。每一首诗词都选取一个点,以点盖面,借点抒情。在作品集内。可见张志雄老师是一位有情怀的作者,生活中的点滴,所见所闻都能化作作品创作的源泉,令人叹为观止。《昭通行(五首)》作品中,每一首都是上一首的升华,从《初游昭通》到《清官亭》,可见作者在“行”中情感的微妙变化,《初游昭通》中,“昭通文明磐难书,古韵新风辟坦途”,一句中是作者对昭通风俗文化的初印象。“古韵”,“新风”既给人温婉厚重的昭通印象,又有承上启下之妙用。从诗词中感受到昭通是一个有内涵文化的地方吧,而辟坦途中的“辟”字,又恰到好处地为下文初游昭通的印象做了伏笔,古韵新风如何“辟”,“辟”什么?“秦汉银铜堆宝鼎,南北文武唱鸿鹄”这一句是描写了古韵,从秦汉到南北可见昭通古韵文化之深之广,昭通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也不乏当代的新思维新气象,其中“新风”便有所见,正是昭通的古韵新风之妙。便“辟”出新“坦途”。“钓源农庄歌盛世,乡村城镇话音符”一句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一幅乡村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乡村和城镇的完美契合。不就是国家精准扶贫最初的希翼吗?这里人民生活不仅富足快乐,人们还热情好客,“感赠”二字,道出昭通良好的人文气息,而所赠“金书卷”又与上文句首“昭通文明”相互相承,更突出昭通文明就是这样的美好画面,让作者在“无心再买宝和珠”,这句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拙见于作者在文化的感知中,被其文化深深吸引,情感升华在物质之上。整首诗词,让我看到了国家政策下各地政府有效治理之道,这一片繁荣景象,怎不令人神往。其后三首《昭通行》、《所见》、《清官亭》,便是其一《初游昭通》的延伸与扩展,分别描写了昭通的景观和文化的沉淀。有了“初”印象,便要“行”各地,见各种,闻各色。《昭通行》中描写了作者见昭通的自然美景“乌蒙磅礴一线牵”,又观“葡泉景”,也见“恩波楼”,短短四句,就把昭通美景收于笔下。其《所见》一诗中,便见昭通历史文化,感文化之厚重。有“乌蒙文卷”,有昌明公寓,有垂钓园,更有博物馆,可见这些都是昭通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清官亭》一诗中,清官亭书写的丰碑,作者认为是“仁人志士”所追寻的,从中又觉政策之好“主席挥手遥召号”,此诗便是前三首的顿悟,在党和国家的号召领导下,一切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最后一首《满庭芳•昭通三甲》,更是《昭通行(五首)》的核心,将其一《初游昭通》中的“辟坦途”中的如何“辟”进行了梳理,上至建设“道德法庭”,下至“奋力拓荒”,而如何“拓荒”?下一句诗便是回答,“兴工厂,农商并进”便是举措,除此之外,为了落实国家扶贫的精髓“扶贫必扶智”,从而有了“户户书房”,这就是文化内涵的深入,“教育发扬”便是发展之基,诸如此类,这些举措,都成就了“桃园里,馨香鱼米,歌唱铸辉煌”。张志雄老师的诗词,乍读初见文采,细读方知所妙,我们青年一代,更应该学习张老师的精神,在工作的路上,依旧保持学习的态度,学以致用,提升自我!
昭通是个好地方。山美水美文章更美。
梅花香自苦寒来,很精彩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