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至正月十五,在长达20天时间里,天柱县精心“烹调”一系列乡土文化大餐,烘托出一股浓浓年味,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看到天柱为群众精心“烹调”了这样一桌春节系列乡土文化大餐: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义务书写春联;农历正月初三全县广场舞大赛;农历正月初五至初六杨家昭音乐作品新年音乐会;农历正月初五至初六书画摄影展;农历正月初六舞龙舞狮表演大赛;农历正月十五猜灯谜……一系列雅俗共赏且参与度很高的乡土文化活动让群众的春节长假变得有滋有味。
1月27日,记者跟随众多喜笑颜开的乡亲走进热热闹闹的人民会场,观看了一场极富当地文化特色的春节晚会。板凳龙、阳戏、溜溜歌等乡土文化节目唤起了很多观众的乡土记忆,现场不少观众用手机、IPAD等随手记录下那些让他们充满兴趣的节目。
听完高山流水般婉转的溜溜歌大合唱,记者在后台找到了注溪乡表演团队领班,他说,“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注溪乡注溪民族学校成立了‘侗歌班’,发展学生演员100多名,聘请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练唱“溜溜歌”,排练精彩节目。当地教师杨万超创作了《唯有山歌解忧愁》、《别喧嘛俺嫩茎蕾》等一系列多声伴的“溜溜歌”,还编写《乡土音乐教科书》作为地方教材,供全县120多所中、小学学习。”
晚会上,由渡马乡群众表演的原生态阳戏《两狼关》获得阵阵掌声,虽然表演团队是一群平均年龄为10岁左右的孩子,但是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真过瘾!大戏真好看!今年过年真快活!”观众赞声连连。该队领班告诉记者,目前仅渡马乡就有岩门、冲头、江东、腊树脚、杨柳、龙盘周氏等7支大戏剧团,有各种剧本200多个,演员最大的78岁,最小的9岁,是活跃在山区农村的一批“文艺宣传队”。
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江东《板凳龙》将晚会带入高潮,时而卷腰起舞,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伏地抢宝。这一消失40多年的民间文艺如今重见天日,让台下观众大呼过瘾。晚会副总导演金可文告诉记者:“这场天柱春晚群众参与度很高,历时半年经过6次海选,最终才确定了22个节目,重点突出民族民间文艺,打造地方文化特色。”
春晚只是天柱县复兴地方乡土文化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记者了解到,为让文化大县建设再上台阶,近年天柱县从软硬两个层面大力开展文化建设。首先营造复兴乡土文化浓烈氛围,由政府支持、农民自费修建村组歌舞场20多个,组建180多支农村民族业余文艺队伍,如今在天柱唱侗歌、演阳戏、玩龙、跳舞各有去处,山乡处处充满快乐。同时大手笔投资文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斥资1280万元修建面积约56000平方米的金凤广场,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面积17760平方米的体育场,又先后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民族文化家园、村级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家园等100余个。天柱生动实践着文化惠民。
【编辑:杨汝洪】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