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喻子涵:平生自爱无他物 唯有庄严一屋书
信息来源:贵州都市报    作者:赵 毫    阅读次数:5502    发布时间:2014-02-13

喻子涵,本名喻健,1965年生,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已出版理论著作、文学作品集8部,发表和入选各类作品200余万字。曾获“骏马奖”、贵州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书房是心灵的居所

 

走进喻子涵的书房,你会看到,除门窗所占空间外,三壁书径直由地上攀爬到天花板。不仅如此,房间的电脑桌上也密密地码着,甚至靠近书架的地板也没能闲着。再仔细一点,你才能分清书架的格局:文学类、哲学类、国学类、文化艺术类、新闻传播类,如此等等,全都有条不紊地排列着。

喻子涵一生爱书,自11岁时买第一本书开始,到1993年出自己的第一本书,18年间由少而多,买书千余册,但却苦于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这些书一本本跟着我,就像大家闺秀嫁了一个穷汉,从帆布书包到小木箱,从大点的纸箱到几个大纸箱,从办公桌上到床头床尾,从阴暗的角落到粗糙的壁橱,等等如是地方,它们都‘藏’过。”谈及曾经居无定所的生活,这个年近五十看起来才四十出头的男人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好在这些书和我真诚相守,它们的精神和思想始终激励和武装着我,我的灵魂和生命也永远容纳它们、保护它们、占有它们和充实它们。”因此,一直以来,喻子涵最大的愿望,莫过于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让家庭与书都能安定下来。

20多年后,直到买了商品房,他的生活才算安定下来,成摞成箱的书也才算有了归宿。“书房是天地人生、古今文明的浓缩,走进书房,在与大师对话、与宇宙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精神得到寄寓和超越,生命何愁得不到回归和圆满呢?”拥有书房的日子幸福而激动,看到一本本珍爱的书整齐地“镶嵌”在书架上时,他忍不住写下两句书斋联:“平生自爱无他物,唯有庄严一屋书。”

此后,喻子涵总觉得书房才是自己的世界,书房里才有自己的知音,也才是自己发挥长处的地方。他说:“有书房就有梦,有梦就有未来,在书房里很自信。”因此,他一出门便想到快回家,出远差更是毛毛躁躁,不如呆在书房踏实安宁。“书房是心灵的家。”在喻子涵看来,“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山水再秀丽,姑娘再迷人,总不如在家里面书而坐有情趣有滋味。”他表示,在这个自由的世界里,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任何地方都不及的,有了这间书房,便断开了外面喧嚣的尘世恩怨的纠缠,从而回归到清净的真实的创造的自我。

 

祖父留下“三言”和“三经”

 

喻子涵拥有满屋子的好书,其中两套最为特别,他也最为珍爱。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盒子,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套清代乾隆年间雕版印刷的线装六卷本《诗经备旨》、另一套则是同样泛着古色的《易经备旨》。“书是我考取大学的那一年祖父作为奖励所赠的。”喻子涵说。此两套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不仅躲过了文革时要把代表传统的旧籍烧为灰烬的熊熊大火,更是一个老人在时代跌宕中的选择与坚守,以及对后辈子孙的殷切期望。

每次谈及此书,喻子涵总会想起祖父,想起他戴着圆圆的老花镜,边看书边摆谈,自得其乐的乡村学究形象。他告诉记者,祖父一生教书育人,方圆百里莫不以“先生”相称。在反右运动中被抄走许多书。

“祖父说,他的藏书十分丰富,抄家小将用大竹篮背走三大背书,几个寨子搜来的书在场坝上烧了整整一天才成灰。”喻子涵说,为了保住书,祖父使了个小心眼,提前收了一套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诗经》、《书经》、《易经》“三经”,在深夜里一本本钉在木板上,然后把木板拼拢,竖起来,钉在房间板壁上,外面再遮以柴草。书在壁间,没人发现,就幸存下来。

令喻子涵深思不解的是,在众多藏书中,祖父为什么只留下“三言”和“三经”呢?

多年后,他猜想祖父的所思大概有三:其一,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学传统,而源头正在《诗经》,读诗能使人“思无邪”。因此,在祖父看来,人可一时无衣食,不可一时无诗。其二,《易经》旨在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其深邃的法理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不能丢失。其三,《书经》是历史书籍,中国人切不可忘记的就是自己的祖先和历史,祖父大概因此而保留。

至于“三言”,在当时看来是入不了经典的,但老人尤其珍爱,这又是为何呢?“祖父曾对我说过,读‘三经’使人增‘智’,读‘三言’则使人长‘识’。的确,‘智’与‘识’对人生缺一不可,我们的任何抉择都需要智慧,而智慧的基础则是知识。”喻子涵表示,祖父为兄弟几人保留下来六部书,是希望后辈获得“智”与“识”,而今天读的所有书无非也就是获得“智”与“识”,所继承的也正是祖父儒雅的精神气质和明亮宽阔的心胸。

因工作在外,喻子涵很难常陪祖父左右,每当想起他时,便取出两帙线装书来读。“我们见面,就在书里。”轻轻合书的当头,他不无感慨地说。

 

“好好生活”不简单

 

作为文化圈里的人,喻子涵总会收到很多同行签名赠送的书。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书,他使其码成一栏。“从收藏学的角度看,这些书是比较珍贵的,特别是那些著名作家的签名本。”他戏谑道,“即使有些还不甚有名,但也难说准他以后就不著名。画家梵·高也是死后多年才闻名世界的呢。”

看着这些签名本,喻子涵会想起它们的来历和当时的情景,以及作家的声色形貌,心灵不免激起层层波澜。“再读他们留下的字迹,或鼓励,或共勉,或自谦,总给人一份力量,一份激进和勇敢,有时也会助长像他们一样的自负和执迷。”他说。

喻子涵对其中一本书颇为留心,该书没有“存正、雅正、指正”等常见的谦辞,而仅仅写下“好好生活”四字。“这四个字加感叹号,写得多么流利、潇洒、得意,多么的富有激情、灵感和智慧!”为表达自己的特别珍视,喻子涵专门写了同名文章《好好生活》,并在文中感叹:“‘好好生活’不简单呵!它仅仅是一句长者的忠告吗?”

“读一本书,或认识一个人,只要能如此记住一句话,或在心中铭刻下一个你认为很对的观点,就算是很大的收获了。”喻子涵说,正如自己读罗曼·罗兰的书,归根结底只记住一句话:“你的使命是做一个人。”这是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大的困惑。

对多数人而言,理想和明智的态度是:“人生不可自寻烦恼,否则就是自作自受。”但放眼现实,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生恰恰是自寻烦恼、自找麻烦、自作多情、自作自受。为求安宁自适,古往今来的智者一直在为人类设想种种做人的法则或模式,而平常百姓也各自在为自己设想做人的法则或模式。事实上怎么样呢?没有一个人离世时对自己的一生是满意的。

“如此看来,人生除了负重受累以外,就是永恒的遗憾了。”喻子涵感叹说,但若没有遗憾,哪来的进取?又哪来思想家们对理想社会的苦苦探寻?因此,“自作自受”是一种动力,人们往往需要通过生活的惩罚而变得成熟,变得有悟性和创造力,也变得更像“人”。

“这是容易的吗?不容易!因此我们要好好生活。”他说。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7418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