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屯堡位于我省中部,东距省会贵阳60公里,西距黄果树瀑布65公里,是我省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走进屯堡随处可见身穿大襟宽袖,蓝色长袍的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在当地,他们被称作“屯堡人”,屯堡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屯军后裔,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其在西南的统治,在这里垒墙筑堡,驻军屯垦。现今的屯堡人都是数百年前从内地迁来的军士的后代。六百余年来,他们仍保留继承着明代的生活习俗、文化习俗。屯堡人的屯堡二字,实是二个概念——“屯”是指军屯,是军队传递书信,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堡”是指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天龙屯堡大多沿袭了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石头村落建筑形式。数百年来,更朝迭代,世事变换,而屯堡人却在这黔境一隅顽强地坚守着他们祖先的传统文化。
“咚哐咚哐咚哐!”随着锣鼓的响起,一场地方戏在天龙屯堡景区的“演武堂”精彩上演。戏台上演员们身着武将戏服、脸蒙黑色面纱、头戴木雕面具、手执宝剑或矛枪,伴随着鼓点,“杀杀杀”地喊得正酣。63岁的陈先松演技精湛,享有“屯堡地戏王”的美誉,还被列入市级屯堡地戏承人,同时也是剧团的负责人,人称“神头”,作为地戏的第14代传人,他在剧团身兼多职,既负责演员的训练、节目编导,又负责组织演出。
陈先松在8岁时第一次接触地戏就爱上这个具有民族灵魂的戏剧,“只要喜欢地戏就可来学习,不过这个学习过程很艰苦,和京剧一样唱念坐打一样也不能少,要经过10年以上的刻苦学习加上个人的天资方能有所成就.”陈先松说道,在旅游季节最多每天可表演24场,地戏在天龙屯堡的人气之高可想而知,地戏演出多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
地戏的显著特点是演员要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地戏所演的三十来部大书,以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为主角,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内容全部是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
走在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上,看着石头堆砌而成的房子,身着汉服穿行于街道的当地人,这些总让人遐想连篇,咚咚咚一阵敲打声将我们引到一条小巷内,在一间狭小简陋的房间里,有人正在加工傩面具,张恒制作傩面具已经有20多年时间,作为第三代传人,他制作的傩面具销路一向不错,他“平均2天就可制作好一个面具,傩面具采用白杨木和丁香木雕刻而成。是地戏的精华所在,也是地戏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又是彩绘木雕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面具。面具雕刻工艺复杂而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夸张。”张恒告诉记者,地戏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广受海内外人士关注,曾造访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在陈先松的家,他将珍藏的三大箱傩面具抬出来一一介绍给我们,这些傩面具个个栩栩如生、颜色艳丽,其中还有明朝和清朝的傩面具,“曾经有人出价100万买我一张傩面具,我都不卖,这些都是我的宝贝,我就爱这个,这一生注定和地戏联系在一起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多元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地戏在逐渐萎缩,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地戏如何传承下去,成了陈先松最为担忧的问题。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