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脱贫攻坚事业为蓝本,讲述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奔赴小康的电视剧《阿坝一家人》圆满收官。该剧由顾其铭执导,卢敏担任编剧,蒲巴甲、缪婷茹、丁勇岱、娜仁花等多民族演员参演,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精美考究的画面和“以小见大”的时代书写引发关注和讨论。
扎根现实沃土,书写基层干部的成长史
跨越18年,情系三代人,《阿坝一家人》以2002年到2020年这18年间阿坝州的发展变化为故事背景,以杨远德、杨耀州一家人的付出与成长为叙事脉络,在勾勒个体命运沉浮的同时,映照出“小家”背后的时代荣光。该剧将脱贫致富、民族团结、东西部协作等众多元素融入其中,讲述阿坝州各族人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保护生态、发展文旅产业,携手奔小康的奋斗历程。
该剧是主创团队贴近群众、扎根生活创作出的现实主义作品。“2019年5月,创作团队开始到阿坝州深度调研和采访,其间了解到很多精彩的人物和故事,真切体会到人们由穷变富、过上好日子的喜悦。”编剧卢敏回顾创作历程时,感慨不已。她认为剧名“阿坝一家人”有两层意蕴,也关乎创作的初衷。“它不仅指故事整体紧紧围绕在阿坝州生活的杨家这一创作中心,还体现了藏、羌、回、汉等各族同胞亲如一家、共同奔赴小康这一过程。”
“剧中的一幕幕,我们大多亲历过。再来看,每每都湿了眼眶。”作为一名援藏干部,贺红琼曾在九寨沟县挂职副县长,见证了阿坝州的发展,亦是该剧的人物原型之一。她向记者介绍,“剧中杨耀州动员老百姓的故事,就是我在挂职期间的亲身经历,现在看剧还是感触很深。”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饰演杨耀州的是土生土长的阿坝人、演员蒲巴甲。阿坝人演阿坝故事,蒲巴甲无疑是最好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讲述者。在剧中,杨耀州和当地老百姓一起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参与了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他还一手打造了羌寨旅游产业链,协助九寨沟成功申请国家5A级景区,设计阿坝州全域旅游环线……他的心理和事业成长轨迹,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代青年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发展相结合的成长史。
“拍戏以来,一直在等待一部讲述家乡故事的剧本,现在终于圆梦了。剧本写得很扎实,也很真实,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剧中讲述的民族大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我都太熟悉了。”蒲巴甲希望,杨耀州身上的冲劲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为当下年轻人传递正能量。
讲述有温度、接地气的阿坝故事
作为一部脱贫攻坚题材的电视剧,《阿坝一家人》以杨家父子的矛盾作为开篇,以杨耀州的个人选择和发展经历作为主线,从个体成长到家乡进步,从汉藏小家到民族团结,从家乡美景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处以小见大。剧中所蕴涵的艺术魅力使得扶贫这一主题潜藏其中,而生活则浮出水面。
该剧除了讲述主角杨耀州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蜕变,还有杨耀州与父亲杨远德从对立到和解,与夏柔的爱情和事业的两难抉择以及面对困境时不肯轻易放弃的韧劲……从多个侧面刻画了真实的基层干部形象,不仅拉近了人物与观众间的距离,还以点带面地呈现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工作风貌。
“《阿坝一家人》旨在展现我们这片美丽净土上的人们不畏艰辛、热爱家园、追求幸福的风貌,多维度折射出新世纪阿坝人对这片净土的珍惜、守护和付出,是演绎阿坝人自己的故事。”阿坝州委宣传部部长杨星说。
“在创作这些人物的时候,我都是饱含深情地描写他们的善良、憨厚和朴实。与朋友谈及其中的故事时,常忍不住落泪,这在我的创作经历里是很少见的。”卢敏告诉记者。
在创作角度上,该剧另辟蹊径,选择了多民族群众携手致富、共同奋斗的题材。在剧情设计上,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宏大主题的叙事之下又不失人间烟火,真实还原阿坝人民有温度、有质感的生活故事,这也让该剧成为观众了解民族地区风貌的窗口之一。
自然人文之美,让观众直呼“大开眼界”
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的优美风光,卧龙自然保护区熊猫的憨态可掬,西索藏寨青山绕城、山水相映……《阿坝一家人》播出之后,帧帧如画的阿坝美景让观众直呼“大开眼界”。
为实地拍摄阿坝自然风光,剧组历经3个月艰苦跋涉,辗转阿坝州红原县、松潘县、若尔盖县、小金县、汶川县、理县、九寨沟、卧龙保护区等多地取景,克服昼夜温差大、高原反应、泥石流等重重困难。
除了秀丽的自然景观,该剧还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盛大的藏式婚礼、精彩的斗马比赛、热情奔放的篝火晚会、空灵悠扬的藏族民歌……剧中多处细节涉及浓郁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生动展现了阿坝州的人文之美,具有较强的代入感。
“在九寨沟期间,我们看到当地百姓为了保护九寨沟的水质,哪怕徒步很远,也绝对不会让牛羊牲口去喝九寨沟的水。这样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是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传递给更多观众的。”卢敏说。
阿坝州红原县县长嘉央罗萨表示,“希望通过这部精品力作,让阿坝州神奇绚丽的自然风光、魅力多彩的民族文化、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以及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面貌传播得更远、更广!”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