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日,雪后天晴,太阳照在鳖溪河,山似屏障、水如镜,没有一点寒意。赤水、合江、叙永两省三县交界处,外婆饭店门前竖着一块木牌,木牌白底黑字写着八个大字:
今日杀猪,酒肉免费!
院坝上,十多个人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杀猪、有的劈柴、有的择菜……
外婆店建在石顶山主脉山根,店前,鳖溪河玉带环绕,两侧山溪环抱,来水屈曲有情,去水悠悠眷恋,形成三岔会水。四周重峦叠嶂,似点头、似鞠躬,看上去,千山万水总是情。
外婆饭店建在三岔河口,也是三岔路口,五十里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客商无论从什么方向路过,自然免不了在这里吃饭、歇脚、住宿。老板娘姓朱,排行老三,人们喊朱三孃,朱三孃个子不高,一对温柔的大眼睛,樱桃小嘴说话尖声尖气,她一笑,圆圆的脸庞像一朵盛开的金葵花。
俗话说: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贵少是非。路人看见老板娘樱桃小嘴,顺心又顺眼,就是不进店吃饭,也要进店喝杯茶,似乎觉得要与老板娘说两句话,心里才舒服,进店是一种享受。
外婆饭店原本叫路边饭店,因为饭馆开在大路边。后来改为外婆店,它的由来是这样:
朱三孃有两个外孙女,貌若天仙,不知客人是想占便宜,还是尊敬朱三孃,开口一句外婆,闭口一句外婆直喊。朱三孃无所谓,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喊什么,应什么,久而久之,外婆饭店就喊出了名。后来,大家为了称呼方便,直接去掉“饭”字,喊成了“外婆店”。当然,随着外婆年龄的增长,也有喊“老外婆店”,对她本人呢,自然叫“老外婆”!
外婆店有三好!
一好,服务态度好。老外婆两个外孙女,待人接物,风姿潇洒,嘴甜如蜜,常有客人这样说:
到了外婆店,进了自家门;
话如蜜样甜,饭饱不愿离。
二好,桌上酒菜好。菜有三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水磨豆花:石磨推、泉水煮,胆巴(盐卤)点,荷叶状,加上配料:辣椒、姜葱、大蒜、麻油……香中有辣、辣中有香。顾客有这样的评价:
豆花嫩如油,顺饭又顺酒;
吃了不想走,走了又回头。
第二个特色是筒筒笋(斑竹笋)。竹笋清香味,脆中带绵,绵中带脆,尤其用腊肉煮,鲜美无比。
第三个特色,是猪肉腌制品。猪头、猪脚、猪嘴、猪耳,随你挑,随你选。或蒸、或煮、或片、或坨,香味扑鼻,百吃不厌。
当然,还有泡菜也是一绝。泡菜四季不缺:春泡竹笋、夏泡姜、冬泡萝卜、秋泡辣椒,咸味适宜、爽口顺饭。
酒是鳖溪窖酒,祖传工艺,以高粱为原料,用鳖溪山泉水酿成,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
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
客人有这样的评价:
不吃鳖溪酒,枉在世上走。
三好,卫生条件好。凡是到过外婆饭店的人,有这样一个评论:
远眺饭店树林中,近看门面水洗过。
桌子餐具亮光光,脚下地面可打坐。
外婆饭店如此干净卫生,原因有二:一是,老外婆理事、会治家、家风家教好。二是,垃圾倒在了一个不被污染的地方,既方便又环保。
倒垃圾的地方是个红石溶洞,洞深无底,别说倒垃圾,就是把一座山的石头倒下去都不在话下,原因是它通地下河,洞口能听见河水哗哗声响。
这个洞口外人很难发现,三礅石头相棚,平胸高,四周长满野草。
外婆店是一个溪港,三面环水,溪边常有商人交易。左通大洞场,右通叙永县。溪滩有一排排跳礅,跳礅过去是平地,平地上有石凳、石椅,客商可以歇息、可以交易。
外婆店的地理位置,有首山歌这样说:
三县交界三岔河,四方客商四方过。
跳礅分界各管各,河边交易货无祸。
中午时分,大洞场方向来了一队人马,中间一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马背上驼着一只黄色皮箱,8人清一色青布长衫,一副商人打扮。
队伍中为首者满脸络腮胡子,五大三粗,说话声音大如洪钟。
老外婆!备茶,来盆火!安排两间包房,还有一桌客人马上就到!
络腮胡子老远大声呼喊!
老外婆认识来人,是大洞场赫赫有名的刘二爷,叫刘彪。
刘二爷!大厅左右两间正好空着,请入座!
老外婆接着又说:
二爷!今天是杀过年猪,算我招待,到时请二爷赏个脸,多喝两杯!火嘛!马上就来!
本二爷今天心情好,可以喝两杯!可是,老外婆,话不好说在前面,背篼不好背在后头,不光你要陪我,到时你外孙女也要陪我呵!要不然,二爷就是茅台酒也不喝!
可以!可以!二爷说了算!但是,二爷不能光耍嘴皮子,犁田甩鞭子,吹(催)牛啊!
不会!不会!到时多来点血旺就行!
好!一言为定!
……
半个时辰,从叙永方向同样来了8人,8人中间仍然有一匹高头大马,不同的是马背上驮着三只大皮箱,皮箱黑色。
8人扎腰带、打绑腿、别短枪。一个个步伐稳健,精神抖擞。
为首者眉毛蛮野,眼球凸出,目光像两把利剑,姓高,叫高顶,同样是叙永县鼎鼎有名,无人不知的高二爷。
高二爷,你来得怎么这么快?
刘二爷拱手问道。
脚踏风火轮,所以来得快!
高二爷回礼说:
刘二爷!你来得怎么这么早?
脚穿铁板来得早!
……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