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末,在互联网上受到热捧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让“网络文学”首次被人们所熟知。短短十几年后,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占据阅读排行榜,成为人们的日常谈资。网络文学给传统文学带来哪些冲击?传统作家面临着怎样的选择和坚守?对此,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正在海南参加2014两岸笔会的多位作家。
网络时代:文学创作发生哪些改变?
“有的时候参加会议,很多人坐着无聊的时候,我就看手机上的内容。一次参加活动,我正无聊之时,手机来了一条短信,太太写道:开会时不要看手机。”知名作家王蒙坦诚自己也有“网瘾”。
近年来,《甄嬛传》《步步惊心》……这些题材不同的热播剧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世”——网络小说。继2010年当年明月等网络作家首次被吸收为中国作协会员,去年又有16位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协。
2013年10月,大陆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在京成立,莫言担任名誉校长;12月,大陆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在上海成立,网络文学与网络作家越来越受到文学界的关注。
“网络文学出现,满足很大一部分人解闷休闲的需要。”王蒙说,相对于过去的纸面创作,网络文学更新和传播速度快,有的时候因为反映现实很尖锐,受到欢迎。
“网络对传统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传播速度、覆盖面、传播方式等。”大陆作家韩少功说,以前文学是有门槛和准入的,编辑构建了一个准入系统,编辑看不上就不能发表,现在自媒体时代无所谓发不发表,催生“全民写作”。
接受采访的大部分作家表示,网络时代也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便利,电脑写作、编辑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他们也开始关注网络文学的最新动向,玩微信、写博客,但是依然选择纸质出版、热衷阅读经典文学。
“网络的东西我经常看,上面有一些诗也是可以参考和学习的。”在台湾作家郭枫看来,文学必然要面对大众和文学精英两个群体,网络文学正是满足了当代大众读者的需求。
传统和网络文学:是竞争还是互补?
自网络小说二十世纪末首次现身,至今不过十多年。除了作品数量庞大、内容多样,网络文学还以参与创作人数多、受众广,俨然成为当今文坛最为庞大的文学存在。王蒙认为,网络文学发展的速度之快和数量之大,使得网络文学的优越性超过一切平面媒体。
据统计,2012年大陆坚持网络写作并靠稿费得以存身的作者有3万多人,数量与体制内专业作家和半专业作家总和不相上下。市场研究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网络文学活跃用户达到4.3亿人,预计到2015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将突破70亿元。
“传统文学相对严谨,从作者创作到编辑出版,少则一年多则几十年才能问世,但出版前是否受喜爱却是未知。”台湾作家季季说,相比之下,网络文学即时更新,可以根据读者喜好改变行文和故事走向,但因要求更新速度,作者和读者都很浮躁。
据了解,为了防止读者流失,一个和文学网站签约的写手,每天至少要保证上万字的更新,而有时为了防止外出或者突发事件,还要储备几万字的稿件。
大陆作家方方说,未来网络文学将越来越有优势,但是目前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和网络的便利并不匹配,“一些作者很有才华,但是写得匆匆忙忙,网络文学网站应该有机制或模式让网络作家把作品写得更好。”
“随着年轻人阅读习惯的改变,网络文学将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韩少功认为,移动阅读设备的迅速“蹿红”也减少了人们对传统书籍的需求,阅读更加依赖网络,但传统文学也没有很多明显不可忍受的弊端,也没有消失的理由。
“将来很可能就变成两条路发展,一个满足大众需求,很多人不看书,网络上就解决了,而传统文学是面对真正对文学感兴趣的高端群体。就像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一个取代另一个是不可能。”郭枫说。
传统作家:是线上创作还是线下坚守?
由于投入成本少,成熟的网络作者可借助收费阅读、作品改编等手段,在名声和利益上获得比传统作家更多的收益。2013年大陆“网络作家富豪榜”显示,20位上榜的网络作家版税总和近1.6亿,收入相当可观。
是跻身网络创作大军还是线下“默默耕耘”?郭枫说,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作家的任务就是创造,写作本身并未变化。但是传统作家,尤其是纯粹文学创作的人,要学习网络文学的精华,因为中国历代文学经典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学。
“现在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网络文学对一个国家的文学够不够。大众化、休闲的、消费性的、甚至于带几分排遣寂寞的东西,和我们过去所说的希望有思想、智慧、艺术的文学精品,还是有区别的。”王蒙说。
王蒙认为,如果文学创作没有高端的东西将是非常遗憾的。“谈中国文学的成功,我们讲的都是一流的,讲唐诗会想起李白、杜甫,不大会想到当时二三流的人物,讲五四还是会想到鲁迅,你也不可能考虑很低的东西。”
“这个时代对作者的要求就是尽量使自己优秀。”韩少功说,纸媒时代也出现过一下子特别火的作品,但是几年后就消失了,网络文学也是如此,最终还是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