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五在会上就如何做好第二道防线工作,他没具体说,大家也没具体问,因为大家相信他,鸟吃草,狼吃肉,各有各的招法。
王老五在组织实施防御工作时,为了鼓舞士气,又编了一首山歌教大家唱:
石顶山人手头紧,家当全是石家具。
朋友来了端石凳,仇人来了粑石壁。
王老五心很细,把李营长和韩天明请到苗迁祠与他同住,老祠长信得过王老五,当然也就信得过他请来的人,对韩天明和李营长待如上宾。
苗迁祠条件比农户好、屋子宽、卫生、吃食不愁,特别是老祠长医术高明,凡入住伤员,没有治不好的伤。事前,冯玉章在五通场腿部中枪,子弹就是老祠长用草药退出来的。冯玉章十分佩服老祠长医术,逢人便说老祠长是神医,并且还不停背诵老祠长有趣的两句顺口溜:
草药退弹并不难,就看配方怎么样?
配方加上有缘人,退弹犹如拍巴掌。
李营长运气好,一是,子弹穿肉没伤骨。二是,遇上老祠长亲自为他治伤。三呢,王老五待他亲如兄弟,亲自护理,再加上韩天明也是热心人,对他体贴入微。李营长因为药好、心情好,没几天工夫,就能下地行走了!
原来,李营长与韩天明同是四川泸州人,同是穷苦农民家庭出生。李营长父亲身患肺痨病,无钱医治,母亲又是跛脚,为换五块大洋给父亲治病,只好替别人顶兵。至于顶替谁的兵?为什么别人会出高价,他一概不知,是一位亲戚闾长替他撮合办成的事。
李营长一则,与韩天明是同乡。二则,王老五对他又情同手足,心生感激。三呢,他了解国民党上上下下腐败成性,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心生怨恨。四嘛,他亲身体会到共产党的军队不虐待俘虏,看到游击队全是些受穷受苦的干人,从内心拥护共产党,愿意投诚游击队。
最让李营长无话可说的是王老五常对他说的那句话:
国民党不该放着日本鬼子不去打,反而中国人打中国人。
李营长参加游击队,消息一传出,石顶山游击队一片沸腾,大家一致认为,石顶山游击队有李营长参战,如虎添翼。
一天上午,湛蓝的天空挂着金灿灿的太阳,春风夹杂着泥土的芳香,吹得绿树摇曳、小草起舞、鸟儿鸣叫,一派草长莺飞。可是,这天的景色对石顶山游击队来说,没什么特别感觉,一双双眼睛只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山下。
三道梯、土地岩、观音岩是石顶山的险要岩口。土地岩、观音岩两岩中间,有一条山埂,山埂上石梯悬在空中,成三段从山脚连到山顶,取名三道梯。土地岩在左,观音岩在右,石梯在两岩之间,梯步又窄又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两岩的险要,有这样一首山歌:
土地观音两险岩,犹如半空望乡台。
三道石梯黄泉路,一眶泪水哭哀哀。
王老五看见远远来了一群敌军,一个个探头探脑,东张西望,摩摩擦擦往山上走。王老五示意大家卧倒,轻声对身后游击员说:
来啦!大家注意隐蔽!
这次。为了防止敌人冲破第二道防线,游击队集中全部兵力,分两步抗击敌人。第一步,敌人硬攻,游击队就硬打,居高临下消灭敌人……第二步,一旦防线被冲破,就炸岩断路,退守山顶。
敌人呢,这次集中了2000人上山围剿,人员由国军和三县民团兵组成,步骤是炮火开路,民团先锋,国军压阵,步步为营。士兵的装束与前两次也有所不同,增加了背包,意思是哪里黑,哪里歇,吃住在山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石顶山大面积归大洞区管辖,住户主要是大洞区苗族村民,游击队从人数上说,三分之二是石顶山猎人。一则,王老五是石顶山苗族首领,在三县当局心目中是苗族造反。二则,王老五和喻德才有着深仇大恨。因为这次清剿行动是由三县政府当局联合开展,所以把前锋任务交给了赤水县剿共司令喻德才。
喻德才自从当上前锋队伍指挥官,人称剿匪司令,他认为:区区四五百人的游击队要与政府抗衡,简直是梦中戴花,想得美。别说有川军和黔军并肩参战,就是单靠他的清共武装也不在话下。对于王老五,更没当成一回事,蛇头上的苍蝇,白送一口肉。暗暗下定决心:活捉王老五,砍手点天灯。
喻德才不是省油的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想出了一轰、二哄、三进攻的绝招。
喻德才带着队伍来到土地岩、观音岩,面对三道梯,开始犹豫起来,爬石梯吧!岩上有游击队阻击怎么办?别人居高临下,自己只有吃亏的份。不爬吧!游击队在山顶上,怎么去清剿?打呢!见山不见人。一则,无目标。二则,游击队又使出怪招怎么办?他思索片刻,决定使出第一招,随着大吼一声:
架炮!给我轰!
炮火,对于平地和丘陵来说,无疑可以摧毁对方阵地。但是,对于石顶山来说,别说轰上十炮八炮,就是轰上百儿八十炮也毫发无损,跳蚤落在牛背上,不痛不痒。再说,游击队早有防备,全躲在山洞里,大炮无非是起到放鞭炮作用,凑凑热闹而已。
喻德才曾经去过一次山顶,走过三道梯,知道梯悬路险。这时的他,有三怕:一怕,爬石梯会暴露目标,士兵难以身还。二怕,王老五是神枪手,自己一旦出现,说不定最先死在枪下的就是自己。三呢,怕王老五使空城计误入寨门被生擒,在阴沟里翻船。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