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迁祠建在凤凰岭的凤凰冠上,房屋高高矗立,形状如凤凰冠尖。通往苗迁祠实际上只有两条小道,一条纵道爬冠顶梯,一条横道过红岩缝隙。两条道路既是要道,也是险道,有首山歌这样说:
凤凰冠顶冲云霄,通顶岩缝和梯道。
一夫当关休想闯,两选下岩与命交。
红色岩缝隙长约百丈,高五尺,宽一尺,路滑得像蛇的脊背,无一草一木,过往行人必须弯腰曲背。远远望去,露出的石缝像凤凰身上被刀划出一条血口子。岩缝尽头有处大岩,石岩又宽又高,长十丈,高两丈,宽一丈有余,可容纳数十人歇息。岩边因为有一块弯如月芽的红石头,石上长满青苔,平滑如镜,叫月牙岩,后来又称王家岩。岩中有石桌、石椅、石灶,石面呈蜂窝状,颜色如血,如佛、如猪、如虎……形状各异。人们为什么不直接叫红石岩,却要叫王家岩呢?原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王氏苗族祖先王虎将迁徙到石顶山时,山顶上有一只金黄色老虎,常常下山伤人,王虎将决定除掉这只金虎。
一天,王虎将带着五名族人上山打虎,五人全是些精明强悍的好猎手。猎手们正要到达山顶时,突然来了一群野猪。野猪不知是没见过猎人,还是出于本能,要显显猪多势众的威风,对着猎人不停“嗡嗡”直叫,怒目而视。
猎手出于职业反应,举枪就打。野猪听见枪声,转头就跑。奔跑中的野猪,有一头掉在后边,被打了个正着,死在猎人枪下。其余跑掉的野猪,一头头浑身是伤,血流一路。
晚上,饥饿的猎人在月牙岩生火煮饭,炖了一锅香喷喷的野猪肉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决定第二天清晨出岩打虎。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一头又大又肥的带伤野猪,带着一群壮实的野猪直奔猎人而来。猎人们当然知道,一猪二熊三老虎,猪的报复性比熊和老虎都强,特别是带伤的野猪更是凶残无比。原来,被打死的是一头公猪,带伤的母猪为了复仇,带着家眷直奔而来……
这时,猎人还没起床,躲,躲不开,只好举枪就打。野猪像是有备而来,猎人举枪之时,整整十头野猪蜂拥扑向猎人。野猪口大如盆,獠牙如刀,咆哮声中,猎人枪派不上用场,只好拔出尖刀。猎人毕竟是猎人,左闪右躲刀刀见红,杀得野猪血溅石岩。
野猪皮厚、肌肉结实,一刀两刀无所谓,一头头咬红了眼,肆无忌惮。
猎人怒火冲天,野猪怒目圆睁,双方血肉横飞,一场血战之后,五名猎人、十头野猪全战死在石岩中,鲜血染红了整个岩石。岩石红似火,似夕阳,就连石缝的血迹都红得呈现蜂窝状。从此,王姓苗族为了怀念五位族人,取名王家岩。
族人还编了这样一首山歌世代传唱:
太阳照在王家岩,金花银花朵朵开;
奋不顾身杀猛兽,王氏兄弟是奇才。
靠近石顶山山顶,由于敌人采取各种措施爬山,人越聚越多。游击队面对敌人来势汹汹,集中打吧,兵力不足。分散打呢,点面太多,无法顾及。经过一场又一场厮杀,游击队员伤亡越来越大,子弹越打越少。上千名敌人拥挤在冠顶梯和王家岩,大有摧枯拉朽之势,苗迁祠危在旦夕。
为了确保指挥部安全,确保主要领导撤退下山。王老五认为,只有据守冠顶梯寨门,死堵王家岩要隘,才是唯一办法。他最后宣布:雷明、谭生负责掩护韩天明、杨红伟、周大憨、李营长……撤退下山。剩下10人分为两组。刀王、蛇王5人一组,据守冠顶梯,重机枪一挺。他和枪王、石王5人一组,轻机枪一挺死堵王家岩。红旗插在王家岩,转移敌人视线……
清晨,王老五看见黑压压一片敌军从岩缝隙向王家岩挤来,远远听见有人在喊话:
有红旗!游击队指挥部在王家岩!
冲过去!活捉王老五!
……
王老五心中明白,轻机枪子弹只剩下200发,步枪子弹五人不过就100发,硬拼,肯定打不过,得采取策略,惜弹如命。
岩缝隙路道窄得只能放下一双脚,眼见敌人像一串珠子似的沿着岩缝滚动着向王家岩靠拢,王老五屏住呼吸,用手势提醒四人,靠近再打!
百米、五十米、二十米,敌人一步一步靠近,神色胆颤心惊。游击队员们呢,屏住呼吸,心跳加快。
大家别慌,我先用机枪扫射!
王老五说话间,机枪呯!呯!呯!一个挨着一个打,接连几十名敌兵滚下悬崖。后边的敌人呢,听见机枪声,吓得屁滚尿流,退缩中,由于心慌、拥挤,敌人连爬带滚,一齐滚下悬崖,敌人第一次进攻被打退!
用炮轰!
敌军指挥官发出命令!
轰!轰!轰隆隆!
炮声中,只见王家岩乱石横飞,岩缝烟雾弥漫。
王家岩赤身裸体,就一个光石岩。这一轰,两名游击队队员当场牺牲。
这时的王老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王家岩不能丢!守住王家岩,就是保住师傅和黄英!就是保住游击队伤员!
炮声结束,敌人在一阵阵机枪扫射中,又一连串敌人蜷缩着来了。
这次,王老五把枪王和石王叫到身边,说:大家用步枪打,瞄准一个打一个,我先来!轮番打!我就不信打不退!
呯!呯!呯!……
一个个敌人在石缝中像肉坨子一样滚落。
就在第二次打退敌人之后,王老五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王家岩顶崖上突然用绳子吊下至少十名敌人。
不好!岩上有人下来啦!
枪王大声呼叫。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