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雪,县一中的理科状元,被医科大录取,后到北大读研,毕业后在首都一家医院工作。
那年中秋节,自信、阳光的他回到故乡拜访了县一中的老师。身为县人大常委的周校长非常高兴,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更是喜上眉梢。
在一家饭店,西门雪做东,表达了远远不够的感激之情。
周校长得到他是一家知名医院的医生后,特意邀请了县医院的院长、卫健局的局长、管文卫的副县长参加晚宴。第二天,西门雪的大名在县城传开,很快便传到了乡镇,比当年考取医科大知道的人翻了好几倍,比当年读研知道的人翻了若干倍。
大山里的后生能够读名牌儿大学的不多,能够读北大、清华的更是少之又少,有心的人能说出那几个人的名字来。
这之后,西门雪读过书的学校也像一中那样把他作为典型宣传了好一阵子。通过介绍他艰难求学的故事,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励更多的莘莘学子走出大山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镇中、镇小的老师得意极了,尤其是教过西门雪的两位班主任。
那天晚上,西门雪独自漫步小树林中,享受那故乡中秋的夜色之美。抬头望着寂静的夜空,可爱的月亮从树梢后慢慢地爬上来,光亮圆润。月亮微笑着俯视大地,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在这如诗如画的夜晚,西门雪回忆起一桩桩往事。
他清楚地记得那年自己读四下的暑假在省城打工的父母离异。母亲去了外省,自己随父亲回到故乡。秋季开学,在镇小报名读五年级。
他非常幸运——遇到了班主任王老师。
不幸的童年遭遇;父亲回到故乡也没找到合适的事情做;爷爷务农一辈子,年纪也大了……当这一切被王老师家访得知后,这位可亲可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像母亲一样疼爱他……
“如果没有王老师对我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对我语文学习习惯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对我崇高的理想和身心健康的引导……我怎么能够成为优秀的毕业生?我又怎会一进初中就是佼佼者……”西门雪想起这些,不由地自言自语起来。
他看了看眼前自己上学时常走的乡间小路,眼前浮现出王老师的高大形象。
抬头再看一眼月亮,深深地吸了口气。当他再次看那乡间小路时,吴老师仿佛从那棵柿子树下走来……
吴老师是他初一到初三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师大毕业,同学们都很怕他,唯有自己跟他像亲兄弟。参加工作后才明白,吴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倾注了无限的爱……
如果没有吴老师,我能够考取一中吗?一进高中数学就是年级第一吗?……我能有今天吗?
……
西门雪回到客厅,向父亲问及老师的情况:“爸爸,我小学毕业的班主任王老师还在不在镇小工作?我想去看看他,听说他当校长了。”
“雪娃子,快点儿莫去!不知什么缘故,前年就没当了。现在快退休了,代些副科。他背时得很,家事也很不顺。”
父亲这样说,是怕儿子沾了晦气。走运的人要少和背时的人打交道,这是西门雪的爷爷传下来的。
西门雪沉思起来:没想到当年响当当的人物,怎么这样了?西门雪百思不得其解……
“爸爸,镇中的吴老师调走了没有?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雪娃子,他那儿也莫去了!他没有调走,依旧是副校长,要是会混,早到教育局了。也可以说是背时的人——考试全县排名老是倒数,弄得一把手在局长面前好尴尬。爱人病故了。儿子残疾了。”
没想到过去的恩师现在成了这样,又一次百思不得其解……
经过仔细斟酌,他采纳了父亲的建议;经过反复思量,他取消了拜访的计划。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王老师和吴老师一起去看望西门雪,结果扑了个空——爱徒返京了。
西门雪的父亲接待了他们。
“二位,找谁?”
“你好!听说西门雪回来了,我来看看他。”王老师说。
“你好!听说他大有出息,我也来看看他。”吴老师赶忙接着说。
“二位是?”
“我是镇小的王老师。”
“哎呀,您看我这记性。想起来了,您比原来瘦了。有钱难买老来瘦。失敬,失敬。”
“我是镇中的吴老师。”
“哎呀,我一看就觉得您好面熟,但又不敢肯定。稀客稀客,您越活越年轻,见谅,见谅。”
“西门雪在家吗?”王老师问道。
“昨天刚走。请到屋里坐。”
“既然他不在家,我们就不坐了!下次他回来了,我们早点来。”吴老师对王老师说。
“好的。下次他回来,我们再来吧。”
“不必了。下次他回来,我一定叫他来拜访老师。你们都是他的恩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理应他来拜访。”
……
现在,王老师已经退休了,希望拜访自己的人始终没有来,但他依旧对自己的得意门生逢人就讲。不过,听的人没有一个评价他过去的所谓辉煌。
即将退休的吴老师对自己的得意门生在课堂上依旧宣传,他想激励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
有一天上数学课,同学们精神状态不大好,他又讲起西门雪的事迹,给大家提提神。一个同村的学生举手说道:“吴老师,我与您的这位高徒同村。我知道他在首都工作,还回来过好多次。听他爷爷讲,一回来,县里的人就接去了。您的这位高徒可不简单啊!”
“就是嘛,你要向他学习。”
“吴老师,我能问您一件事吗?”
“什么事?”
“他来看过您吗?”
吴老师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赶快转移了话题,迅速布置作业。之后,再没说一句话,直到下课。
(编辑:黔州)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