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文学创作佳作频现,一批优秀青年作家脱颖而出,为贵州文学事业的繁荣增光添彩。在本次青创会上,省作协对这些创作成就突出的青年作家进行表彰,他们是:肖江虹、肖勤、赵卫峰、李寂荡、曹永、汪洋、末未。在追逐文学之梦的征途中,肖江虹们用激情和执著,点燃了理想,葳蕤了青春,照亮了文学殿堂。他们的文学人生,既是文学激情的表达,亦是文学内心的折射。
肖江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学员。作品在《人民文学》、《当代》、《钟山》、《中国作家》、《山花》等刊物发表,许多作品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选载和入选各类选本。曾获省政府文艺奖,贵州省专业文艺奖,乌江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肖江虹:慢一点,再慢一点
颁奖词
肖江虹的写作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学文脉,对贵州地域风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对脚下的土地有着炽热的情感。作品悲天悯人,有独特的审美取向,在同时期的青年作家中尤为突出。
曾经一段时间,对作品的产量有近乎变态的追求,上一个刚写完,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谋划着下一个。一段时间文学期刊上没有自己的名字,就会陷入一种莫名的恐慌,就怕别人把自己给忘记了。于是没日没夜地写,写得手脚酸麻脖子僵硬两眼发直还不罢休。疯狂制造了一堆残次品,没有一个突出,只有腰椎间盘最突出。
到了该思考的时候了。夜晚躺在床上,扪心自问,对文学,你还抱有虔诚和敬畏吗?对生活,对人心,你认真思考过吗?对自己的文字,你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吗?闲时翻阅那些曾让自己沾沾自喜的文字,居然全身冰凉,心如死水。
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才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态度。
也许,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最后只能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我原来根本就成不了一个好作家。但我还是想试一试。
无他,因为热爱。
肖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高研班学员,贵州省第三届“四个一批”人才。有作品在《人民文学》、《十月》、《民族文学》、《山花》等刊物发表,许多作品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小说月报》等刊物选载,部分作品被收入年度选本。曾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首届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
肖勤:信仰让我能有足够力量走向理想彼岸
颁奖词
以往全民订书看报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许多青年作家边创作边迷失,找不到坚持创作下去的理由。我想,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习,学习优秀作家们对待文学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每次到北京,基本上是一个没有本名的人,认识我的人都叫乡长或者县长。其实无论是县长,还是作家,我都是热爱的,因为县长的职业让我拥有了更多能帮助别人的力量,而作家的身份让我能有足够的信仰去奔跑和憧憬。我所有的咬牙不过是爱的表达,那么,在今后的岁月里,什么能让我有足够的信心去表白我不同的身份、践行我不同的职责?又是什么让我能有足够力量走向理想的彼岸?
我想,应该是相信和信仰。
一名作家要写好作品,首先自己要正直和热情。既然我们选择了文学创作这条路,我们就用纯正的心态把我们的作品写好,我们可以打趣、可以讽刺、可以反省、可以批判。但是,我们不可以否定这个时代,因为我们与它同生共灭、荣辱与共。
赵卫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届高研班学员。有作品发表在《诗刊》、《诗选刊》、《青年文学》等刊物,许多作品入选年度《年度中国诗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诗歌排行榜》等。曾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贵州专业文艺奖、首届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尹珍诗歌奖等奖项。
赵卫峰:写作意味着精神承担
颁奖词
赵卫峰的作品在着力恢复诗歌原本抒情功能的同时,注重写实与艺术性的结合。他的写作立足于传统文化与本土现时发生的链接,从心理角度探索现实中个体精神的演进和日常存在状况。
每个写作者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属于个体精神自由方面,但同时,作家又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分子,他通过写作对人、对世界、对环境进行艺术化表达,并对读者甚至是非读者、更多的眼睛和心灵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那么,如果我们的写作平庸、平面化,结果肯定不妙,因为它不能产生动力,它的能量就受到了限制。
具体到贵州,文学的本能以及正能量,当然也包括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对精神与物质环境的探究。我们的写作,始终都意味着对贵州这个大家园的精神承担,“年轻作家”的意思,也表明它在前辈作家的成绩基础上,在贵州文学的历史经验、乡土经验基础上,在贵州文学的传统生成模式基础上,可以有更多选择和实践机会,这需要勇气。事实上,文学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勇气。
贵州“乡土文学”曾经取得非凡的成绩,长期来也成了贵州文学的代称,相关诗歌、散文诗在省内一直也被误识为相关文体的主流,评论界亦常将乡土味视为贵州小说的优势。
李寂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在许多刊物上发表了诗歌、小说、散文和评论等,诗作入选多种选本。他主编的《山花》是贵州惟一一个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是西部文学期刊中惟一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转载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李寂荡:几经周折,又到达梦想开始的地方
颁奖词
李寂荡从编辑到主编,十余年甘为人梯,在消费主义的喧嚣中坚守纯文学阵地,推出大批本土作家作品和文学新人,为贵州文学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诗歌创作个性鲜明,是一位在低调中前行的优秀青年诗人。
文学阅读让我走进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一个辽阔的疆域,让我与伟大而美丽的心灵相遇。
或许出于对远方、异域的好奇和向往,高考时我报考了东北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分配到黔东一家已开采完矿的企业,后来调到家乡福泉一所乡镇中学教书。那是一个荒凉的所在,门口的小路在暑假时荒草横生,几乎看不见。在那里,我发愤苦读,枯坐时久,头上竟被蜘蛛牵上线。
一年又一年过去之后,我终于离开了这个曾经忍耐着巨大孤寂的地方,离开了这个曾经长夜痛哭的地方。我再次去远方,去读曾经擦肩而过的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我没有选择去炙手可热的部门工作,而是到文学杂志做编辑。读高中时,我就做过主编,编印过一本诗刊,自己刻蜡纸、油印,可见兴趣很大。我想起一句俗语,爱哪行得哪行,可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经周折,又到达梦想开始的地方。
曹永,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山花》等刊物发表作品,作品收入《中篇小说选刊》,部分作品收入年度选本,曾获贵州专业文艺奖。
曹永:写作并不轻巧,它甚至比种地还难
颁奖词
曹永在他成功构建的小说世界里,客观与主观、描述与想象、理性与狂放并存一体,在其尖锐的背后,表达出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
几年之前,我还是一个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地里忙碌。有一次到贵阳,我走进一个书店,顺手拿起一本小说集翻看。看完以后,我就很不服气地想,如果这个也算小说,那我也能写。于是,写作的念头就更加坚定了。回家之后,我就像一个闭关修练的老和尚,把自己关起来写作。后来我把那稿子投给几家省级刊物,几家刊物都准备发表。我无比激动,仿佛看到自己的相片正随着一张张报纸飞往四面八方。
写作没有让我得到爱情和声名,但它让我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曾经狂妄地以为写作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件,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和持续,我的看法逐渐改变。我终于见识到文学的力量,它不仅能把一个农民变成作家,还能让一个无所顾忌的人变得心怀敬畏。更重要的是,它把一颗铁石心肠变成慈悲心肠。我逐渐明白,写作并不是件轻巧事情,它甚至比种地还难。
汪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中国作家》,出版《洋嫁》、《在疼痛中奔跑》、《暗香》等。作品曾被译为英文、法文、越南文等多种文字,曾获乌江文学奖、中国女性文学奖、美国国会“年度杰出华人作家奖”等。
汪洋:写作的“初心”
颁奖词
汪洋的写作创作独异而热情,作品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思量永恒人性,塑造精神镜像。
18岁考进电视台时,曾发誓要当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愿为电视事业奉献终生。3年后的一天,我起床后心浮气躁,烦闷难耐,于是翻箱倒柜找出久违的稿纸和钢笔,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一口气写出三篇散文。放下笔来,我长长地舒出了一口气,原本堵塞在胸口的那些芜杂的、烦闷的、乱七八糟的情绪均顺着文字奔泻而逝,心中一片澄明宁静。此时我才明白,写作于我,就如同面包和空气,完全是一种生理和生存需要,离开太久就有饿死和窒息的危险。
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是1998年。2002年,我决意离开故乡前往北京发展。在北京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出租小屋,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几个月之后,我完成了长篇文本《走向彼岸》。后来,我奔赴美国,成了美国的“华人作家”。
最近,我决定从美国撤回中国。我不敢说这个决定全是为了文学,但除此之外,似乎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释。
末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高研班学员。作品在《诗刊》、《诗选刊》、《民族文学》等报刊发表,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最佳诗歌》等20余种选本。曾获贵州尹珍诗歌奖、首届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等奖项,出版诗集《后现代的香蕉》、《似悟非悟》。
末未:写到哪里,梦中的花就会开到哪里
颁奖词
末未的作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后现代美学风格,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对生命进行自然而又形而上的思考和本质叙述,又不失现代性的情感熔铸与个性彰显,强烈的自省意识和悲悯情怀,呈现出知识分子的灵魂自觉与精神担当。
诗歌对于我,不仅仅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几乎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越来越觉得,虽然我不是为诗歌而生,但却是为诗歌而活。
我的诗歌是走着的,从不固定在某一个狭小的区域,因为我的生活本身就是走着的,更主要的是我的思想是走着的。这就注定,我走到哪里,我就会思考到哪里;我思考到哪里,我的诗就可能会写到哪里;我写到哪里,我梦中的花就会开到哪里。
我的诗歌总是散发出人间烟火的气息,总是携带着生活的影子。我拒绝一切远离生活、无病呻吟、闭门造车的写作,也始终拒绝哗众取宠、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大话啷当、空无一物的写作。
生活与诗歌,就是土壤和种子的关系。土壤越是肥沃,种子就越长得喜人。肥沃的土壤来自哪里,来自人生丰富的经历、阅历和对生命、存在的深度思考。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还得感谢我们遭遇的一切,包括苦难。
正是因为世上存在苦难,我们才拼命追求幸福。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让文字的芬芳滋养血肉,让真诚与善良温暖骨头,恭贺!祝福!在贵州的土地上抚摸文字的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