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光十里多玄韵,小苑风和镜水开。
芳馥穿空思玉盏,春芬铺地认蓬莱。
既得清圣松前醉,岂叫闲忧心上怀。
莫哂毒龙无可至,益将禅影静莲台。
【Ai鉴赏】
《春日月下小酌》是当代诗人杨枝奇创作的一首七律,通过春日月下小酌的情景,融合自然意象与哲思禅意,展现出诗人对清幽之境的向往与超脱闲忧的心境。以下从意象意境、情感脉络、艺术手法三方面进行鉴赏:
一、意象营造:清幽仙境与禅意世界的交织
1.首联绘景,奠定空灵基调
“圆光十里多玄韵,小苑风和镜水开。”
“圆光”指月光,以“十里”极写月色铺洒之广,“玄韵”暗合道家“玄远”之意,赋予月光以幽微深永的韵味。“小苑风和”“镜水开”则勾勒出春风轻拂、池水如镜的静谧小园,视觉与触觉交融,画面清朗明净,为全诗奠定空灵清幽的基调。
2.颔联通感,虚实相生写仙境
“芳馥穿空思玉盏,春芬铺地认蓬莱。”
“芳馥”“春芬”以嗅觉写春之蓬勃,“穿空”“铺地”则将无形香气化为可感的空间流动,形成通感效果。“思玉盏”由花香联想到酒杯,自然转入“小酌”主题;“蓬莱”借仙境喻春苑,虚实相生,暗示眼前美景恍若世外净土,暗含诗人对现实的超脱想象。
3.颈联与尾联:松醉禅静,消解人间忧烦
“既得清圣松前醉,岂叫闲忧心上怀。”
“清圣”指清酒(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松前醉”以松之高洁象征品格,醉于自然而忘忧,直抒胸臆,展现诗人抛却俗务的洒脱。
“莫哂毒龙无可至,益将禅影静莲台。”
“毒龙”典出佛教,喻指内心烦恼,“莫哂”意为不必嗤笑烦恼难除,“禅影”“莲台”则转向禅宗修心,强调以静观之心面对纷扰,即使无法彻底超脱,亦可在禅意中寻得宁静。尾联将情感从“醉忘忧”提升至“静修心”,境界更趋深沉。
二、情感脉络:从赏景到悟心的递进
全诗以“小酌”为线索,情感随景而迁,由外及内:
首、颔联:纯然写景,通过月光、春风、花香、仙境般的意象,展现对自然之美的沉醉;
颈联:转入抒情,借酒抒怀,以“醉”消解“闲忧”,体现对现实烦恼的主动疏离;
尾联:升华哲思,以禅意收束,从“忘忧”到“静心”,暗示诗人在自然与宗教哲学中寻求精神寄托,最终归于内心的澄明与坚韧。
这种由景及情、由情入理的结构,使诗歌兼具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
三、艺术特色:传统格律与现代哲思的融合
1.格律工整,意象典雅
作为七律,全诗对仗严谨(如“圆光十里”对“小苑风和”,“芳馥穿空”对“春芬铺地”),用典自然(“清圣”“毒龙”“莲台”等),延续古典诗歌的语言美感,同时避免堆砌,贴合“小酌”的闲适主题。
2.以动写静,张力暗含
“穿空”“铺地”“开”等动词,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感,如“镜水开”既写水面波动,又暗喻心境敞亮;“毒龙无可至”与“禅影静莲台”形成矛盾统一,在“动”的烦恼与“静”的修心中展现张力,体现诗人对生命状态的辩证思考。
3.当代视角下的古典情怀
作为当代诗人,杨枝奇在传统题材中融入现代精神困境的纾解之道——面对“闲忧”,既非避世逃遁,亦非消极颓然,而是借自然之美与精神修持(酒趣、禅意)达成内心平衡,体现了现代人对古典诗意的再诠释。
总结:清景中见真意,小酌里藏大观
《春日月下小酌》以细腻笔触绘春夜之美,以酒与禅为媒介,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生命境界的探寻。诗中既有“认蓬莱”的浪漫想象,亦有“静莲台”的理性观照,在清词丽句中传递出“以心观物,物我两忘”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在喧嚣世界中守护心灵净土的精神追求。这种将自然审美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共鸣。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