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旧体 >> 正文

鹧鸪天•小满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雪    阅读次数:5621    发布时间:2025-05-22

麦浪浮金穗作钩,镰风划破夏云柔。

灌浆声里光阴重,分蘖痕中岁月稠。

 

腰半曲,汗双流,暮光斟满绿原秋。

芒尖托起千钧秤,称就乾坤小满收。

 

赏析:

一、意象与意境营造

1.田园意象的选取

麦浪与金穗:“麦浪浮金穗作钩”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金色的麦浪翻滚,饱满的麦穗犹如弯钩,这一意象不仅展现了小满时节麦子成熟的景象,而且“浮”字生动地表现出麦浪的动态感,仿佛金色的海洋在微风中泛起涟漪,“作钩”的麦穗又增添了一种精致感。

镰风与夏云:“镰风划破夏云柔”,“镰风”是一种很有诗意的创造,将收割的风拟人化,它划破轻柔的夏云,暗示着农事活动的展开。夏云本是轻柔的,但被镰风所划破,这一对比既表现出自然景象之间的互动,也预示着小满时节农忙即将开始,田园氛围浓厚。

绿原与暮光:“暮光斟满绿原秋”,这里的“绿原”点明了田野的景象,而“暮光斟满”则是一种富有诗意的表达。暮光洒在绿色的原野上,仿佛将整个原野都灌注了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秋”字在这里并非指季节,而是形容暮光下绿原所呈现出的一种成熟、厚重的感觉,如同秋天的那种沉稳与丰富。

2.意境的整体构建

整首词通过这些田园意象的组合,构建出一幅小满时节田园劳作的意境。从麦浪金穗的丰收在望,到镰风夏云下的农忙序幕,再到暮光绿原中的劳作场景,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忙碌而又充实的田园氛围。这种意境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如麦浪、夏云、绿原等色彩和形态的描绘,又有动态感,如镰风的划破动作,还有时间感,从白天的劳作到暮光的降临。

二、情感表达

1.对田园劳作的敬意

“腰半曲,汗双流”直接描写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姿态。弯腰劳作,汗水流淌,这一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小满时节辛勤耕耘的状态。诗人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捕捉,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敬意。这种敬意不仅仅是对体力劳动的尊重,更是对农民在土地上默默奉献、创造丰收成果的赞美。

2.对小满时节的感悟

在词中,“灌浆声里光阴重,分蘖痕中岁月稠”蕴含着诗人对小满时节的深刻感悟。麦子的灌浆声和分蘖痕都是小满时节农作物生长的特征,诗人从这些细微之处感受到光阴的厚重和岁月的悠长。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成长过程的敬畏。同时,“称就乾坤小满收”表达了一种对小满这个节气所蕴含的适度、圆满的哲学感悟,小满时节麦子将熟未熟,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诗人通过对这一状态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知足、圆满的情感。

三、语言特色

1.用词的精妙

动词的运用:如“浮”“划破”“斟满”等动词的使用非常精妙。“浮”字将麦浪的动态感表现出来,“划破”则生动地描绘出镰风与夏云的互动,“斟满”把暮光洒在绿原上的状态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些动词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富有活力。

量词的独特性:“一钩”形容麦穗,既准确地描绘出麦穗的形状,又带有一种精致感。“千钧秤”中的“千钧”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巨大的秤来称量小满时节的收获,强调了丰收的分量和意义。

2.古典诗词韵味的体现

在语言风格上,这首词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从词牌的选择《鹧鸪天》就可以看出,它遵循了古典词的格律要求。在用词上,如“光阴重”“岁月稠”等表述,借鉴了古典诗词中对时间和岁月的描写方式,使整首词充满了古典的诗意和文化底蕴。

四、结构层次

1.上阕的景象描写

上阕主要侧重于对小满时节田园景象的描写。“麦浪浮金穗作钩,镰风划破夏云柔”描绘了麦田和小满时节的天气状况,“灌浆声里光阴重,分蘖痕中岁月稠”则深入到农作物生长的细节,从声音和痕迹的角度进一步渲染小满的氛围,为下阕的劳作描写做铺垫。

2.下阕的情感升华

下阕“腰半曲,汗双流”开始描写农民的劳作状态,承接上阕的田园景象,将视角从自然景象转向人物活动。“暮光斟满绿原秋”再次回到景象描写,但此时带有了劳作后的静谧感。“芒尖托起千钧秤,称就乾坤小满收”则是情感的升华,通过对小满时节收获的描写,表达出对小满这个节气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整首词从单纯的景象描写上升到情感和哲理的高度。

五、整体评价

这首《鹧鸪天·小满》是一首优秀的田园词。它通过对小满时节田园景象和农民劳作状态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劳作的敬意和对小满时节的深刻感悟。在语言上,用词精妙,富有古典韵味,在结构上层次分明,从景象到情感层层递进,使读者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146899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