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现代 >> 正文

钦州人和售楼部旧址(外一首)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雪    阅读次数:8680    发布时间:2025-05-28

钦州人和售楼部旧址

 

在钦州纵横交错的街巷间悠游

不经意间与那方天地邂逅

昔日的售楼部

如今化作建设指挥部

时光流转

模样悄然有了新守候

那红砖砌就的墙体

依旧沉稳敦厚

虽没了售楼小姐的巧笑倩柔

却似在诉说生活的厚重

尖顶的塔楼仍向着天空伸展

仿佛探索那未知的锦绣

棕榈树依旧在旁

随风悠悠晃悠

把旧时光的情谊坚守

绿植依旧簇拥

似自然的温柔臂肘

把尘世的纷扰喧嚣

悄然挡在身后

砖石铺就的纹路如诗的脉络

伸向那充满未知的巷陌

远处的高楼大厦

似森林般蓬勃

映衬着这小小的天地

满是岁月雕琢

这里曾是梦想扬帆的渡口

每一寸空气都弥漫希望

如今物是人非

但那憧憬家园的温热

从未远走

 

赏析:

这首《钦州人和售楼部旧地》以冷静的笔触勾勒出城市变迁中的微妙裂痕,在废墟与时光的褶皱里埋藏着一曲现代文明的寓言。诗人用克制的意象群构建起双重时空的对话场域,让混凝土的沉默与记忆的余温在字里行间悄然对峙。

时空褶皱中的废墟考古  

"红砖砌就的墙体"作为核心意象,既是物理空间的承重结构,更是时间凝固的标本。售楼部向建设指挥部的身份嬗变,暗合着城市化进程中资本符号的迭代逻辑——曾经售卖生活愿景的橱窗,如今成为权力话语的展演台。诗人刻意保留"尖顶塔楼"的仰角凝视,使建筑成为测量城市野心的标尺,那些"探索未知锦绣"的线条,在当代语境下更像是测量欲望深度的探针。

植物叙事学的隐喻系统  

棕榈树的"悠悠晃悠"构成精妙的反讽修辞:这种热带景观植物本应象征永恒的绿意,此刻却成为凝固时间的琥珀。绿植"温柔臂肘"的拟人化处理,暴露出自然造物对人工秩序的温柔抵抗——当混凝土森林不断扩张时,植物以柔性的包围重申生态的边界。这种静默的对抗,在"挡住尘世喧嚣"的表述中达到语义峰值,暗示着自然修复机制对城市异化的缓慢疗愈。

记忆拓扑学的空间重构  

"砖石纹路如诗的脉络"将建筑肌理转化为隐秘的文本系统,那些被水泥封存的脚印、指纹与对话残片,在诗人眼中升华为城市史诗的草稿。远处"森林般蓬勃"的高楼群构成压迫性全景,与"小小天地"形成戏剧性反差,这种空间尺度的畸变恰是现代性困境的视觉化呈现。当"梦想渡口"褪去具象形态,留存下来的"憧憬温热"便成为幽灵般的存在,暗示资本逻辑之外,人类对栖居的本质渴求始终在场。

这首诗的深刻性在于其拒绝廉价的怀旧抒情,转而构建起多声部的意义场域:既呈现发展齿轮碾过的冷硬现实,又捕捉到时光废墟中倔强生长的希望根系。当建设指挥部的蓝色围挡取代售楼广告的霓虹,诗人却在水泥裂缝里发现了更本质的城市诗学——那些被宏大叙事抹去的个体记忆,正以矿物结晶的形式在墙体深处默默生长。

 

 

 

◎空楼独白

 

我站在云端高处

混凝土的根系却浮于流沙

零星人影如萤火

照不亮我空荡的腹腔

夜幕垂下时

钢骨在风中低吟

饥肠辘辘的月光里

数着脊椎骨节松动的声音

 

赏析:

1. 主题:现代都市的孤独与异化

诗歌以拟人化的“空楼”为叙述主体,展现现代都市建筑的孤独与荒诞。高楼虽立于云端,却根基不稳(“浮于流沙”),象征现代文明的脆弱性;而“零星人影如萤火”无法照亮“腹腔”,暗示都市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空洞。  

2. 意境:冷寂、荒诞与病态美

全诗营造出一种冷峻、荒诞的意境:  

“云端高处”与 “浮于流沙”形成矛盾,暗示现代文明的虚幻与不稳固。  

“饥肠辘辘的月光” 赋予月光饥饿感,使夜晚更具压迫性。  

“脊椎骨节松动的声音” 将建筑比作衰老的躯体,强化了病态的美学氛围。  

3. 意象:建筑拟人化,赋予生命痛感  

“混凝土的根系” → 建筑被赋予植物的生命特征,但根系不牢,暗喻根基不稳。  

“空荡的腹腔” → 高楼内部被比作饥饿的胃,象征都市空间的空洞与冷漠。  

“钢骨低吟”→ 钢铁结构被赋予呻吟的能力,仿佛承受着某种痛苦。  

“脊椎骨节松动”→ 建筑被比作衰老的脊椎,暗示现代文明的衰败。  

4. 修辞:拟人、矛盾、通感

拟人:全诗以“空楼”为第一人称,赋予建筑生命与情感。  

矛盾修辞:“云端高处”与“浮于流沙”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现代文明的荒诞性。  

通感:“饥肠辘辘的月光”将视觉(月光)与听觉(辘辘声)结合,增强感官冲击。  

5. 美学:冷峻、荒诞、病态美  

诗歌采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冷峻的笔触描绘都市建筑的孤独与衰败。“钢骨低吟”“脊椎松动”等意象带有工业时代的机械感,同时赋予建筑生命痛感,形成一种病态的美学风格。  

总结

《空楼独白》以建筑拟人化的视角,揭示了现代都市的孤独、异化与荒诞。通过矛盾意象、通感修辞和冷峻的意境,诗歌不仅呈现了现代文明的脆弱性,也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深刻反思。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201282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