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短篇 >> 正文

七日故乡见归心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撫劍啸長風、拾花落    阅读次数:3652    发布时间:2025-07-02

夏天的天气总是阴晴不定,就像厂里的单子。最近老美在搞事情,这两个月厂里单子不是很多,于是决定回趟家,好好待一段时间。乘坐9个小时的高铁,终于回到了我的家乡——贵州省麻江县龙山镇。

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虽然每年春节都会回家,但也仅在家里待三四天,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算算自己从上大学之后,在外已有10余个年头了。

 

【当梦想飘进现实】

快到凯里南站的时候,车窗外已是薄暮黄昏,灯影幢幢,疲惫塞满了我的四肢。无意中翻看手机,朋友圈的一张图片粘住了我的手指,定睛一看,老家附近的“蓝梦谷”景区竟有热气球游玩项目。

照片里,硕大的热气球悬停在山谷之上,在余晖的映衬下,宛如涂了油彩的云团。热气球下的人影,如同各种包装的糖果。草地旁边,是我熟悉的通往老家的公路,乌黑中透着光泽。那些原本匍匐在地的旧物,竟托起了如此庞然大物慢悠悠地漂浮起来,犹如一枚精致的胸针,似在少女的连衣裙上显得格外闪耀夺目。于是,我在呆滞中遐想起来——那载着人的气球,究竟该是浮在树梢之上,还是飘在云层之下?老家那个地方,竟也浮起了热气球?看来我在外面漂泊得太久了。

推门进家,老爸、老妈、老姐还有我的小怪兽都齐刷刷看向我。厨房的暖光晕染着饭桌,酸汤火锅的热气模糊了漫窗的夜色。吃饭的时候,老妈把筷子在盘碟间如梭般往来一个劲给我夹菜。我们的话头散漫地飘荡,从旧事到新事,从村头到天边。饭后老妈起身收拾碗筷,老爸摸出我过年时给他买的手机刷着短视频。

“看,下司龙舟赛!”老爸突然朝我喊道。

“我回家的时候也刷到了,看上去挺热闹。”老姐说。

“早点歇着吧,明天带你们去看个更新鲜的——热气球!”

“那东西,悬在半空,不稳当吧?”父亲从半躺坐了起来。

老妈擦桌的手停了,“要花钱的吧?”

“不贵,带你们去体验一下。”我说。

熄灯后,隔着薄薄的墙壁,我能听见他们的絮絮私语,像幼蚕啃食桑叶,细细密密,咀嚼着对明日的期待。

闹钟还没响,平房上的鸡先把我叫醒了。我洗了把脸,煎了盘鸡蛋,到堂屋后面的坛子里舀了半碗酸辣子,烧水煮面……。

早餐过后,老姐开车来接我们去5公里处的热气球基地,蓝梦谷蓝莓创意工坊。原来这里是一片巨大的草坪。还没靠近,人群的声浪已先一步涌了过来。绿毯般的草地上缀满了攒动的人头。崭新的热气球正被鼓风机缓缓喂饱,巨大的彩色球囊在晨光里慵懒地鼓胀、翻身,笨拙又庄严地一节节挺立起来,像从大地深处生长出的奇异花朵。

“真……真能上去?”老爸仿佛找不到了自己的声音,沙哑地问。我点点头,指了指远处一只正在缓慢离地的篮子。老妈下意识地捏紧了口袋,我几乎能听见她心里那串反复默算的数字。她嘴唇动了动,终究没问,只是把小怪兽的手攥得更紧了些。然而就在工作人员调试完毕,准备升空之际,山谷忽然刮起了疾风。葱郁的群峰间气流涌动,硕大的热气球如困兽般左摇右晃,鼓胀的绸布在风声中猎猎作响。工作人员只得宣布,载人升空项目取消。

不可思议的是草地上的人群居然没有消失,犹如退潮后滞留沙滩的贝壳,在摇晃的巨球下自然散落开来。大人们的闲谈漫成溪流。孩童忽而绕着锚绳追逐,忽而在小吃摊边粘住了脚。那顶困在风里的热气球,此刻成了最奇幻的游乐装置。吊篮下的阴影里,私家车、婴儿车并排泊成舰队。彩色球囊鼓动的猎猎声响,反为野餐垫上的笑语添了节拍。

 

【一酸一甜,让陪伴成为可能】

人群中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原来是我小学到初中的同学——文祥富。那个倚着隔离桩逗弄孩童的男人,侧脸拓印着十四岁夏天的轮廓。

“二牛!”

“春阳?”

他抬头时,我们同时喊出彼此滚着泥巴的绰号,两个被生活揉皱的中年人,忽然变回放学路上追纸飞机的野孩子。

“真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你,还以为你也出去外面打工了!”

“毕业后是去外面打工了,6年前就回来老家这边上班了。”

“哦,你这工作不错,天天可以回家陪伴孩子和父母。”

“那是,不过工资还是比不得你们在外头。”

后来,才知道他在邻村的一个酸汤厂上班,负责炒制火锅底料。他因为小儿子患有语言障碍症,不能外出打工,就进了镇上的酸汤厂上班,据说这个酸汤厂还是全国最大的酸汤生产企业,月薪四千让他不必远走他乡,省下的房租和来往交通费给小儿子提供了更好的康复治疗。“钱挣得少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陪伴孩子,看着他一天天好转,就是最大的收入。” 他说。

祥富告诉我,每个星期他都会带老婆孩子来园区玩耍,接触的游客和小朋友多了,孩子的语言功能恢复得比较快。他的妻子原先在镇林业站的公益性岗位上班,每月3000元左右。看到园区每周都会有游客来野餐、露营、摘蓝莓、买橘子,妻子有了开粉店的想法。经过这么几年的积累,终于在今年正月间开张了,每月毛账有六七千元。

“村里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龙山还入选了全国文明村镇。现在我们住着自家宽敞的房子,粮食、蔬菜自种,除去开销,每年可以存下四五万块,过得轻松舒坦。”祥富满足地说。

“听你这么说,我心里真是羡慕。你这就是古老古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的‘三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啊!虽然我在城里过得还行,但是总有一种身在异乡的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时不时地就想回家。”我中肯地告诉他。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12321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