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现代 >> 正文

龙门水都忠烈台——苏缄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雪    阅读次数:5594    发布时间:2025-07-11

月光浸透残垣时

风声翻阅石阶

那方碑文的笔画

磨亮后沉入龙门山坳的眼底

在石裂处

一封残缺的家信

尚存最后的笔划

月缺了

残壁的投影下

剑的冷意在齿间迸出霜

井沿终于干涸

双手在剥树皮下苦涩的根茎

月光再缺一次

火把骤然腾起

家眷的身形化为暗红的帷幕

此刻星落

静默的回廊

月光涌涨

游客举起火把

把蜿蜒石阶

照成碑的序列

那晚的火烧穿了九百年月光

至今仍亮着

我凝望它时

忠勇的铮铮铁骨

正灼热地迫近

 

赏析:

这首《龙门水都忠烈台——苏缄》是一首力量沉雄、意象凝练、极具历史穿透力与情感张力的自由诗。以下是对其的赏析:

一、 时空交织与意象重构:历史的在场感

寂静的序幕: 开篇“月光浸透残垣时 / 风声翻阅石阶”营造出苍凉、肃穆的氛围。月光如水般“浸透”残垣,既是物理的覆盖,更是历史的渗入;“风声翻阅石阶”则将无形的风拟人化,如同时间本身在无声地检视这片遗迹。一静一动,定下全诗凝重深邃的基调。

碑文与家信:铭刻与留痕: “碑文的笔画”被“磨亮后沉入龙门山坳的眼底”和“石裂处”“尚存最后的笔划”的“家信”形成对照。碑文是宏大的官方记载,是沉入地心(“眼底”)的集体记忆;而家信则是个体的遗存,是在石缝间“倔强”残留的私人绝笔。它们共同诉说着牺牲的普遍性与个体的挣扎。

物象的悲鸣: “剑的冷意在齿间迸出霜”是惊人之笔。冷剑本无言,诗人却让它“迸出霜”,这“霜”是寒气的具象化,是激烈交战时的咬牙坚持(“齿间”),更是绝境中迸发出的最后勇气和刻骨寒意。“井沿终于干涸 / 双手在剥树皮下苦涩的根”以极简的画面,直指围城困战的极端艰苦,个体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惨状触目惊心。

二、 高潮与升华:牺牲的壮烈与永恒

双重月缺与烈焰的熔铸: “月缺了”营造不祥与残缺感。“月光再缺一次”——这里的“再缺”仿佛命运的致命一击,是绝境降临的信号。紧接着,“火把骤然腾起,将家眷 / 熔铸成暗红帷幡”是全诗最震撼的意象。熊熊“火把”既是实写的自焚之火,也是忠勇精神的烈焰;“家眷的身形”被“熔铸”成“暗红帷幡”。“熔铸”揭示了牺牲的非个体化、向英雄神祇的转化;而“暗红帷幡”则是祭奠英雄最悲壮、最沉重的旗帜,既是结束,也是宣告。

静谧的沉落: “此刻星落。/ 静默的回廊,/ 月光涌涨。”短暂的静默,是对惊天动地牺牲的致哀。壮烈之后,宇宙(星月)仿佛也为之凝滞、涨满哀思。这一部分动极而静,情感积蓄更深。

三、 历史的回响:当下与永恒的连通

石阶化碑林:记忆的传承: “游人举起的火把,/ 把蜿蜒石阶,照作 / 碑的序列。”这是全诗画龙点睛的转笔。游客(当代人)手中的“火把”,仿佛接续了九百年前的烈焰。他们将脚下的普通“石阶”,照亮成了绵延的“碑的序列”。这并非物理改变,而是精神照亮了现实,启示后人:忠烈并非遥远的故事,这片土地的一石一阶都铭刻着历史,每一步行走都踏在历史丰碑之上。

灼烧时空的火焰: “那晚的火,烧穿了 / 九百年月光, / 至今——仍亮着:”这是最辉煌的诗句。一个“烧穿”,将历史长河(“九百年月光”)瞬间洞穿,展现了精神烈焰超越时空的力量。“月光”在此既是时间的隐喻,也象征了历史的幽微模糊;而“火”则以其强大、明亮、灼热的特质,驱散了岁月的迷雾,使忠勇精神不朽常新。

迫近的冲击:精神的感召: “我凝望, / 忠勇的铮铮铁骨 / 正灼热地迫近!”结尾掷地有声,情感爆发力极强。“我”的凝望成为联结古今的通道。忠勇之魂并非静止的偶像,而是以其“铮铮铁骨”(刚硬不屈的骨气)向凝望者“灼热地迫近”。这种“迫近”极具侵略性,是精神力量对今人灵魂的直接叩击、拷问与感召。“灼热”呼应了贯穿全诗的“火”意象,将悲壮的情感体验最终转化为一种震撼人心、不容回避的精神感召。

总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意象精妙,富有张力: 月光、碑文、残信、冷剑、枯井、树根、火把、帷幡、石阶……这些精心筛选、锤炼的意象,无不承担着叙事与抒情的双重功能,相互交织碰撞,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张力。

节奏与顿挫感强: 自由诗的形式,通过巧妙的断句、分行(如“月 缺了。”、“月光 再缺一次!”)营造出沉郁顿挫、铿锵有力的节奏感,贴合肃杀悲壮的主题。

情感深沉而克制: 书写如此壮烈的牺牲,诗人并未陷入煽情,而是将浓烈的悲恸融入冷静的物象描绘,如月光下的剥树根、齿间迸出的霜、熔铸成帷幡的身形,情感在无声处积蓄,在“迫近”中爆发,更具震撼力。

打通古今,精神永恒: 结尾将历史壮举以烈焰般的力量推至当下,使九百年前的“忠勇”不再是尘封的故事,而是对每一个“凝望”者产生灼热感召的永恒存在,赋予“纪念”以最深刻的意义——精神的激活与传承。

整首诗是一曲献给忠烈英魂的深沉挽歌,更是一首激励后人的精神赞歌,它以高度凝练的现代诗语言,成功复活了历史中那最悲壮也最闪光的一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43029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