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州之南
山形静垂如幕
雾色不散处
佛龛在露水中悄然亮起
犹见葛洪丹鼎底
暗红的火候凝成偈语
石像垂首空山
苔痕漫过低垂的眉宇
慈航座前轻漾
并蒂刹那捧出重逢的月轮
幽径转折陡峭
群峰递出千万种姿态游动
老菩提抖落银霜
把鹤羽驮进流淌的月光
石桥另一端苏醒的苏子
素衣正与晨钟相对参悟
石佛俯听夕暮
鼓声的铜芯渐次点亮禅门
丹灶浮悬薄云的冷意
坛经浸透羊皮纸的暖光
荷香翻涌
洗濯掌纹深处残存的灰烬
而当风自莲座下穿过
每片琉璃般透明的叶脉里
都悬一盏不熄的灯
照彻天地间微尘的圆缺
赏析:
《龙门水都莲海颂》是一首充满禅意与东方美学意境的现代诗,通过细腻的意象群和时空交叠的笔法,构建出一个超脱尘世的灵性世界。以下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
1. 宗教意象群:佛龛、偈语、慈航、禅门等佛教符号与葛洪丹鼎、丹灶等道教元素交织,形成"佛道双修"的意境。石像垂首与苏子参悟的并置,暗喻儒释道的精神对话。
2. 自然炼金术:露水、苔痕、月光等冷色调自然物象被赋予灵性,与"暗红的火候""羊皮纸的暖光"形成温度对冲,完成物质向精神的升华。
3. 时空折叠术:"晨钟"与"夕暮"的时空压缩、"丹鼎底"与"琉璃叶脉"的微观宏观视角切换,营造出"刹那即永恒"的禅悟体验。
二、修辞艺术的精妙运用
1. 通感修辞:"鼓声的铜芯"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荷香翻涌"使嗅觉具象化,符合古典美学"五官互通"的传统。
2. 矛盾修辞:"薄云的冷意"与"羊皮纸的暖光"的冷暖并置,"残存的灰烬"与"不熄的灯"的生死对照,深化哲学张力。
3. 意象转喻:"驮进月光的鹤羽"替代修行者,"莲座下的风"暗喻佛法传播,继承《二十四诗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美学。
三、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
1. 对王维"空山"意象的再造:石像垂首的"空"非虚无,而是"悬灯照尘"的慈悲充盈。
2. 禅宗公案的诗化呈现:"捧出重逢的月轮"暗合"掬水月在手"的顿悟体验,"叶脉悬灯"呼应"一花一世界"的华严境界。
3. 道家炼丹术的符号转化:将"火候"转化为智慧结晶,"灰烬"喻指执念的破除,完成道教养生术向精神修行的语义迁移。
此诗堪称现代汉诗继承传统的典范,其价值在于:既保持"庄禅"美学的空灵底蕴,又通过意象蒙太奇和感官通联赋予现代性表达。末节"莲灯照尘"的意象,将佛教"照见五蕴皆空"的教义转化为普世的人文关怀,展现出古典智慧观照现代心灵的可能路径。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