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旧体 >> 正文

逢雨有感颂母恩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来宾市兴宾区城厢小学 卢柳燕    阅读次数:11201    发布时间:2025-07-19

红妆卸却青丝绾,十月怀胎负重行。

初见婴啼欣展靥,频倾乳哺盼成英。

三更把尿衣沾秽,彻夜缝裳烛映情。

廿载辛劳纹入额,一朝儿壮雪添茎。

迎媳抱稚承欢久,竭虑殚精膏血倾。

暮景残年乘鹤去,遗恩厚泽护家荣。

人间至爱何须问,海上春晖岂可衡。

今世深恩难尽报,来生再续母子盟。

 

赏析:

这首诗《逢雨有感思颂母恩》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颂母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与情感

主题:全诗以“颂母恩”为核心,通过回忆母亲从怀孕到养育子女的艰辛历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与怀念。

情感:诗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爱、感激与愧疚之情,尤其是结尾“今世深恩难尽报,来生再续母子盟”,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无法报答母爱的遗憾与来世再续母子情缘的愿望。

2. 结构与内容

前四句:描写母亲从怀孕到养育初期的辛劳与喜悦。“红妆卸却青丝绾”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为子女牺牲青春与美丽;“初见婴啼欣展靥”则捕捉了母亲看到新生儿时的幸福瞬间。

中四句:具体描述母亲养育子女的日常艰辛,如“三更把尿衣沾秽”“彻夜缝裳烛映情”,通过细节刻画母爱的无私与细致。

后八句:从母亲衰老到离世,再到诗人对母爱的感悟与感恩。其中“遗恩厚泽护家荣”体现了母亲的精神遗产对家庭的影响;“海上春晖岂可衡”则用比喻(如“春晖”象征母爱)强调母爱的无可比拟。

3. 艺术手法

细节描写:诗中通过“把尿”“缝裳”等生活细节,让母爱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对比手法:如“红妆卸却”与“雪添茎”(白发)的对比,突出母亲为子女付出的青春代价。

比喻与象征:“海上春晖”化用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象,象征母爱的广阔与深厚。

语言风格:诗句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符合颂母诗的庄重与真挚。

4. 文化内涵

诗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与“母恩”的主题,尤其是“来生再续母子盟”带有佛教轮回观念的色彩,表达了超越生死的亲情羁绊。

“迎媳抱稚承欢久”也反映了传统家庭中母亲为子孙操劳一生的普遍现象。

5. 个人感悟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母亲的怀念,更引发了读者对普天下母爱的共鸣。末尾“人间至爱何须问”一句,点明母爱是无需质疑、无可衡量的至高情感。

总结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法、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展现了母爱的永恒与深沉。它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于语言的凝练,更在于对人性共通情感的深刻挖掘,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551296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