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归仓时
他更瘦了
布衫破成碎絮
已遮不住满身的褶皱
像祖父缝完年景的补丁
剩的一截时光
秋收早过了
空荡荡的田野上
只剩他一个人留守
风劝他歇歇
可他偏偏还立在田埂
那亩地的纹路里
还嵌着去年的稻芒
和母亲唤儿的腔调
鸟雀早熟识这倔强
不再躲了
落在他歪草帽上
唱几支软乎乎的调
像孙儿当年
扒着祖父的肩头晃
也是咿咿呀呀的
他的骨是稻草,心也是
风穿过身体时
飘出的不是呼吸
是没说尽的守望
他的根早扎进这方土地里
他哪都不去
就站着
望春归
望远方的游子归
赏析:
这首诗以“稻草人”为情感载体,将田野的质朴与乡愁的绵长编织成细腻动人的画卷,在具象的乡村图景中,藏着对土地、亲情与家园的深沉眷恋,兼具画面质感与情感厚度。
一、意象:从“物”到“人”的情感转化
诗中没有将稻草人停留在“田间工具”的表层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拟人化与关联化的意象,让它成为“家园守望者”的象征。
1.外形的共情化:“布衫破成碎絮”“遮不住满身的褶皱”,用老者般的衰老形态,打破“稻草人”的冰冷属性;再关联“祖父缝完年景的补丁”,瞬间将其与长辈的辛劳、时光的沉淀绑定,让“瘦”与“破”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带着亲情温度的记忆符号。
2.环境的情感化:“空荡荡的田野”“田埂”“稻芒”构建出秋收后的寂寥,却又在其中嵌入“母亲唤儿的腔调”——听觉意象的加入,让空旷的田野有了生活气息,也让稻草人的“留守”有了内核:它守的不只是土地,更是土地上曾有的烟火与牵挂。
3.精神的人格化:“风劝他歇歇,可他偏偏还立在田埂”,赋予稻草人“倔强”的性格;“骨是稻草,心也是”“根早扎进这方土地”,则彻底完成从“物”到“人”的升华——它有“骨”有“心”有“根”,像祖辈般扎根土地,用“没说尽的守望”,成为乡愁与期盼的具象化身。
二、情感:三层递进的绵长牵挂
诗歌的情感并非平铺直叙,而是从“孤寂”到“温情”,再到“期盼”,层层深入,让“守望”的内涵愈发饱满。
1.第一层:秋收后的寂寥:开篇“稻谷归仓”“秋收早过”,用环境的“空”衬稻草人的“独”,初读有淡淡的孤寂感。
2.第二层:记忆里的温情:“母亲唤儿的腔调”“孙儿扒着祖父的肩头晃”,通过两代人的亲情片段,为孤寂注入暖意——稻草人虽独自站立,却被过往的温情环绕,它的“守”也成了对这份温情的留存。
3.第三层:跨越时空的期盼:结尾“望春归,望远方的游子归”,将情感从“回忆”拉向“当下与未来”。“春归”是对土地生机的期盼,“游子归”是对家园团圆的期盼,两个“望”字,让稻草人的守望超越了自身,成为千万游子心中“故乡在等我”的集体共鸣。
三、语言:质朴中的诗意张力
全诗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软乎乎的调”“咿咿呀呀”等口语化的表达,营造出细腻的感官体验与亲切的氛围;同时,又通过“风穿过身体时,飘出的不是呼吸,是没说尽的守望”这类转折,让质朴的语言生出诗意——用“不是……是……”的对比,将无形的“守望”转化为可感知的“风的气息”,既含蓄又有力,让情感在平淡中见深沉。
整首诗篇幅不长,却以小见大:从田间一个小小的稻草人,写透了祖辈的辛劳、家园的记忆、游子的乡愁。读罢再看“稻草人”,它已不再是田野里的静物,而是每个人心底那个“等我回家”的故乡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