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涵辉,文华筑址,黉宫今又重光。
百年脉络,文庙忆初篁。
曾伴寒灯夜校,传薪火、暗蕴锋芒。
新篇启,千坪校舍,嘉木绕回廊。
师贤凝众志,名师统理,雏凤声扬。
更添得,科创书画琳琅。
芳墨明窗轻透,跑道阔、球竞朝阳。
童蒙乐,今朝沃土,来日栋梁昌。
赏析:
此词以赤水市第四小学(原城关四小)的历史脉络与新校风貌为核心,融地名、校史、愿景于词间,既守“词林正韵” 的格律之美,又藏对学校百年传承与今日新生的深挚祝贺,尤其“文华”作为地名的嵌入,更让词作锚定地理坐标,与校史变迁紧密相扣。
上阕:溯校史脉络,绘新校初颜
上阕以“地”为基、以“史”为线,从赤水的地域特质切入,串联学校从旧貌到新颜的变迁,每句皆可与校史节点呼应。
“赤水涵辉,文华筑址,黉宫今又重光”:开篇即以“赤水”点出学校所属地域,“文华”明确新校址位于赤水市文华街道,三句构成“地域—新址—复兴”的逻辑链。结合校史,原城关四小曾在文庙办学的渊源,后经发展迁址文华,“重光”既指新校舍的启用,更暗喻学校历经岁月沉淀后,在新址上重拾荣光、焕发新生,将“迁址新建”这一关键节点,以“重光”二字赋予历史厚重感。
“百年脉络,文庙忆初篁”:紧承“重光”,直溯校史根源。“百年脉络”点出学校历史之久远,而“文庙忆初篁”则精准关联原城关四小的早期办学背景——据校史,学校前身与文庙图书馆办学传统相关,“初篁”以初生竹林喻学校初创时的生机与纯粹,既勾勒出早期办学的清雅场景,也暗含对学校“百年文脉未断”的珍视,让历史记忆通过“文庙”这一具体意象落地。
“曾伴寒灯夜校,传薪火、暗蕴锋芒”:这句聚焦学校历史中的红色基因与奉献精神。原城关四小在发展历程中,曾有开办“平民夜校”的传统,以微弱“寒灯”为引,为群众与学子传递知识火种。“传薪火”既是对夜校办学事迹的凝练,也象征学校教育精神的代代相传;“暗蕴锋芒”则藏深意——虽办学条件曾简陋(寒灯),但在知识传递中已埋下育人成才的力量,为后续发展积蓄势能,让校史中的“艰苦办学”片段更具感染力。
“新篇启,千坪校舍,嘉木绕回廊”:笔锋转向当下,以 “新篇启”宣告学校进入新阶段。“千坪校舍”直观展现新校(文华校区)的规模,与前文“寒灯夜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办学条件的跨越式提升;“嘉木绕回廊”则以景物描写绘新校风貌——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校舍回廊,既写出校园环境的清幽雅致,也以“嘉木”喻学子,暗示新校将为学生提供滋养成长的良好环境,为下阕“育栋梁”埋下伏笔。
下阕:赞师者风采,寄育人愿景
下阕从“师”与“生”两个维度展开,既写当下办学特色,又抒未来育人期望,与学校“守传统、谋创新”的发展理念相契合。
“师贤凝众志,名师统理,雏凤声扬”:首句聚焦教师队伍,是对学校 “强师资”的生动写照。“师贤凝众志”写出学校汇聚贤能教师,众人同心协力谋发展;“名师统理”则点出学校重视名师引领,以优秀教师团队把控教学质量、引领教育方向;“雏凤声扬”以“雏凤”喻学生,既呼应上阕 “初篁”的新生意象,又写出在良师培育下,学生们崭露头角、才华彰显的场景,暗合原城关四小“以师育生”的传统,也是对新校“名师育优生”展望。
“更添得,科创书画琳琅”:这句拓展办学维度,展现学校当下的特色教育。原城关四小在长期办学中,已形成多元育人体系,迁址文华后,更在科创、书画等素质教育领域发力——“琳琅”形容科创作品、书画成果丰富多样,既写出学校教育内容的“新”(紧跟科创潮流),也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刻板印象,呈现新时代学校的办学活力。
“芳墨明窗轻透,跑道阔、球竞朝阳”:从“静”与“动” 两个场景,绘校园日常生机。“芳墨明窗轻透”是静态画面——教室里,学生的笔墨香透过明亮的窗户飘散,尽显书香校园的雅致;“跑道阔、球竞朝阳”是动态场景——宽阔的跑道上、运动场上,学生迎着朝阳竞技奔跑,充满青春活力。一动一静间,既写出新校硬件设施的完善(阔跑道、明窗),也传递出学校“动静相宜、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让校园生活的画面感扑面而来。
“童蒙乐,今朝沃土,来日栋梁昌”:末句收束全词,落点于“育人愿景”。“童蒙乐”直接写出孩童在校园中快乐成长的状态,呼应前文“雏凤声扬”“球竞朝阳”的活力;“今朝沃土”以“沃土”喻文华新校——这片承载百年文脉、硬件优越、师资雄厚的土地,是培育学生的绝佳环境。“来日栋梁昌”则升华主旨,既寄望今日在“沃土”中成长的学生,未来能成为国家栋梁,也暗喻学校将持续传承文脉、培育人才,以“栋梁昌”呼应开篇“重光”,形成“复兴—育人—未来”的完整闭环,让对学校的祝贺更具深度与远意。
整首词以“文华”地名锚定空间,以“百年脉络”串联时间,上阕溯史、下阕咏今,既让校史中的文庙渊源、夜校传统得以具象化呈现,也让新校的校舍风貌、办学特色与育人愿景跃然词间,实为一首“嵌校史、融地域、含深情”的贺词佳作。
作者简介:袁玉刚 字庆得,号皓寒,又号蚕雪,别号高枧居士,大学本科文化;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西南作家网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西南作家网终身签约作家、习水县土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习水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管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习水县土城袁氏赣滋书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习水县隆兴镇家寨袁氏宗祠管委会总顾问。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