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旧体 >> 正文

七律•中秋有感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超凡    阅读次数:7058    发布时间:2025-10-06

观山涉海阅深秋,游子南飞伴鹭鸥。

凉夜漫寻何处寄,清词权作木兰舟。

三分化渡云中月,一照消释客里愁。

七分融作黄河水,吉瑞滔滔向君流。

 

赏析:

这首《七律·中秋有感》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工整的格律,表达了中秋时节深切的怀乡之情和美好的祝愿。下面我将从格律、意象、情感和语言等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一、格律严谨

这首诗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押韵:诗押平水韵“下平十一尤”韵(秋、鸥、舟、愁、流),韵脚统一,音韵谐畅。

平仄:整体上遵循了七律的平仄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尾联出句“七分融作黄河水”中“七”为入声字(属仄声),此处格律原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但实际“七分”为“仄平”,略有出入。可考虑调整为“余力融作黄河水”(平仄仄仄平平平)或类似表达以更合律。

对仗:颔联“凉夜漫寻何处寄,清词权作木兰舟”与颈联“三分化渡云中月,一照消释客里愁”对仗工稳,使诗歌形式整饬,富有节奏感。

二、意象巧妙

诗歌选取了一系列典型意象来寄托情感。

“观山涉海阅深秋,游子南飞伴鹭鸥”:“山”、“海”、“深秋”构筑了广阔而略带萧瑟的背景,“游子南飞”、“鹭鸥”意象点明了漂泊者的身份,自然唤起羁旅之思。

“清词权作木兰舟”:“木兰舟”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喻指归家或超脱尘世的工具。此处将“清词”比作“木兰舟”,构思新颖,暗示诗歌是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三分化渡云中月,一照消释客里愁”:“云中月”是高洁、遥远的象征,亦常与相思关联。“化渡”月光以消愁,想象奇特,赋予了无形的情感以具象的动作和力量。

“七分融作黄河水,吉瑞滔滔向君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故乡、文化根脉与磅礴气势。“黄河水”与“吉瑞”结合,将深深的乡愁升华为对亲友、对家国绵长汹涌的美好祝福,意境开阔。

三、情感深挚

全诗情感层层递进,深沉而旷达。

首联即景生情,点明时节(深秋)和身份(游子),奠定思念的基调。

颔联承此思绪,写夜凉中的寻觅与无奈,只得借诗遣怀,略显孤寂。

颈联笔锋一转,情绪渐趋明朗积极,试图分解和消融愁绪。

尾联则将大部分情感(七分)化为对远方的磅礴祝愿,情感达到高潮,从个人的愁绪中超脱出来,展现出豁达的胸襟和温暖的情谊。

四、语言锤炼

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观”、“涉”、“阅”一连串动词,生动展现了游子的行迹与心境。

“化渡”、“消释”、“融作”等动词的运用,使抽象情感具象化,过程生动可感。

“三分”与“七分”的虚拟量化,构思巧妙,比例分配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和冲击力。

“滔滔”一词,既摹写了黄河水的奔流之势,也喻指祝福的绵延不绝。

五、总结

这首《七律·中秋有感》格律严谨,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而富于变化。它由个人的羁旅之愁起笔,最终升华为对他人、对家国的热烈祝福,体现了传统中秋诗词中“但愿人长久”的共通主题。诗中“三分”与“七分”的设想尤为精妙,尾联以黄河吉瑞作结,气势磅礴,情深意重,是整体的点睛之笔。

若说可斟酌之处,唯尾联出句“七分融作黄河水”的平仄可稍作调整以求完全合律,但这并不显著影响整首诗的艺术感染力。它是一首成功的中秋抒怀之作。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380986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