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旧体 >> 正文

七律•中秋风雨吟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杨雪    阅读次数:7284    发布时间:2025-10-06

台风摧树夜惊秋,满地嘉禾尽俯头。

泪雨滂沱湮桂魄,邕江汹涌没归舟。

千门烛影摇金镜,万缕情丝系玉钩。

待到重云开霁处,清辉千里共登楼。

 

赏析:

这首《七律·中秋风雨吟》通过描绘中秋时节的风雨景象,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传统节日中的特殊心境。下面我将从格律、意象、情感和语言等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一、格律严谨

这首诗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押韵:诗押平水韵“下平十一尤”韵(秋、头、舟、钩、楼),韵脚统一,音韵谐畅,严格遵循了律诗偶句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的规则。

平仄:该诗采用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基本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照来看,诗句如“台风摧树夜惊秋”(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三字“摧”应仄而平(“一三五不论”),但整体上遵循了七律的平仄规范,声律抑扬顿挫。

对仗:颔联“泪雨滂沱湮桂魄,邕江汹涌没归舟”与颈联“千门烛影摇金镜,万缕情丝系玉钩”对仗工稳。颔联中“泪雨”对“邕江”(自然气象对地理名称),“滂沱”对“汹涌”(叠韵形容词相对),“湮桂魄”对“没归舟”(动宾结构,意象相呼应)。颈联中“千门”对“万缕”(数量词对),“烛影”对“情丝”(具体意象对抽象情感),“摇金镜”对“系玉钩”(动宾结构,巧妙关联中秋与思念),使诗歌形式整饬,富有节奏感。

二、意象巧妙

诗歌选取了一系列典型意象来寄托情感,既描绘了风雨之景,又暗含了中秋之情。

“台风摧树夜惊秋,满地嘉禾尽俯头”:“台风”、“摧树”、“嘉禾俯头”构筑了狂风暴雨的凌厉场景,“夜惊秋”则一语双关,既点明时节(中秋),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惊扰与忧思,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泪雨滂沱湮桂魄,邕江汹涌没归舟”:“泪雨”将自然之雨情感化,仿佛苍天也在为无法团圆而哭泣。“桂魄”指代月亮,是中秋的核心意象,“湮桂魄”暗示月色无踪,增添了遗憾之感。“邕江汹涌”与“没归舟”则进一步强调了风雨阻隔、归途艰难的无奈,深化了漂泊与思念的主题。

“千门烛影摇金镜,万缕情丝系玉钩”:此联意象发生转变。“烛影”是室内温暖的景象,对抗着室外的风雨,也暗示了人家团聚的温馨。“金镜”喻指月亮,尽管风雨湮月,但人们心中或烛光摇曳中仿佛仍见月影,体现了对团圆的坚守。“情丝系玉钩”则巧妙地将情感具象化,“玉钩”亦可指弯月,表达了即使风雨也无法隔断的深切思念。

“待到重云开霁处,清辉千里共登楼”:“重云开霁”预示着风雨终将过去,“清辉千里”则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澄明景象,从之前的压抑转为开阔与希冀。“共登楼”化用王粲《登楼赋》意涵,表达了超越空间、共享明月的美好祝愿,意境豁然开朗。

三、情感深挚

全诗情感起伏,层层递进,最终归于旷达的祝愿。

首联与颔联:着重渲染风雨之疾与无奈之愁。台风、泪雨、汹涌的江水,共同营造了一种动荡、压抑的氛围,抒发了因天气而无法赏月、无法团圆的遗憾和忧虑。

颈联:情感出现转折与深化。从室外自然的狂风暴雨转向室内人间的烛影情丝,表现了情感的内在坚守。即便外界风雨如磐,内心的思念与期盼(“万缕情丝”)依然坚定,为尾联的展望埋下伏笔。

尾联:情绪转向明朗与希冀。诗人坚信风雨终会停歇,明月必将重现,届时清光万里,便可与所思之人异地同赏,共沐月辉。情感从个人的愁绪中超脱出来,展现了豁达的胸襟和温暖的祝愿。

四、语言锤炼

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动词运用精准:“摧”、“俯”、“湮”、“没”、“摇”、“系”、“开”、“共”等动词的运用,使画面生动,情感传递有力。

比喻与借代巧妙:“桂魄”、“金镜”、“玉钩”指代月亮,富有诗意;“泪雨”将雨情感化;“千门烛影”与“万缕情丝”形成工整对仗,意象丰富。

虚实结合:前两联偏重写实,描绘风雨之景;后两联逐渐转入虚写,抒写情怀与愿望,虚实相生,拓宽了诗的意境。

五、总结

这首《七律·中秋风雨吟》格律严谨,对仗工稳,意象丰富,情感深沉而富于变化。它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中秋的人文情怀相结合,从风雨阻隔的无奈起笔,最终升华为对光明与团圆的坚定信念和美好祝愿,体现了中秋佳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共通主题。诗中“千门烛影摇金镜,万缕情丝系玉钩”一联尤为精妙,尾联以“清辉千里共登楼”作结,意境开阔,情深意长,是整体的点睛之笔。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381014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