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外 >> 正文

莫让征文大赛变成鸡肋
信息来源:《文学报》    作者:李长空    阅读次数:8464    发布时间:2013-09-05

  近日,笔者在网上读到一则旅游征文大赛启事,有网友跟帖说:“去年(这个单位)举办的旅游征文还没揭晓,坚决不参加!”另一位网友回复说:“这也是我为什么把此信息没有设置 ‘高亮’的原因,《天下第一牡丹赋》、《中华儒商赋》、《汉正街赋》、《癸巳黄帝拜祖文》等都没有公布获奖名单,各位参赛者要擦亮眼睛参赛!”笔者搜索后得知,这些征文比赛早已在去年过了截稿时间。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广大应征作者会对那些有始无终的征文大赛活动心怀戒意了。
  而今征文大赛启事不仅见于报刋,还发展到了电视和网络,各种征文大赛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式样也越来越多。在写作本文时,笔者搜索“征文大赛”,竟然找到约1340万个相关条目,可见时兴之一斑。
  当代征文大赛最初以广告语形式为主,后来发展到用小说、诗歌和散文的文学形式,再后来发展到公开征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和主题辞赋,其目的很清楚,就是主办方要为自己打造品牌。举办征文大赛活动和主办单位宣传自身无可厚非,如果操作得当,其效果与影响比单一的打广告要实惠得多,还能带动当代文学的繁荣,实现双赢。然而,观察近年来举办的各种征文大赛,除了个别受到人们好评外,大都乏善可陈。
  借文学形式来挂羊头卖狗肉以牟利
  文学是清苦的事业,极大多数文人也生活清贫。然而近年来一些所谓的文化单位却常常借助举办征文大赛活动之名,把创收目标锁定应征作者——或以举行《某某颁奖大会暨名家讲座》为名,邀请所有应征者(只要寄稿就能接到《获奖喜报》)花费巨额会务费出席大会,变相买卖获奖名誉。即使因故不能与会者,只要按其要求缴纳所需费用,也可享受与会代表同等待遇,获得奖杯、奖证、获奖作品集等全套获奖资料;或以“预订某某本发表有自己作品的样书样刊”来作为应征者发稿或入选的交换条件,并邀请入选者自费参与“诗人之旅”、“书刊首发式”;或在征文中公开赤裸裸地让应征者每人交纳50至100元不等的评审费用; 个别征文大赛的举办方和承办方的某些人,为了自身得到实惠,还串通变着花样把等级大奖或挂在各自亲友及莫须有者名下,或送人情以求投桃报李。在某次征文大赛中,当一等奖获得者的作品水平不如鼓励奖作品而闹出了大笑话后,开始出现有“获奖名次”无结集成果的征文大赛,并屡见不鲜,成为当今文坛之奇观。在此利益链上,屡见不良文艺社团的推波助澜。至于走火入魔的应征者,也不鲜见。据媒体报道,广东一教师17年间倾尽家财,买得200多个“荣誉证书”。
  借文学形式来造声势赚眼球
  如今发布征文大赛启事基本不需要办理什么手续,也很少有媒体去验证其发布内容是否属实,主办者只需向发布媒体支付相应广告费用就成了;如果在网络上发布就更容易,只需注册一个ID就OK了。而征文大赛启事发布后的宣传效应是有目共睹的,有人尝到了甜头,就有更多人效仿,不仅征文大赛的花样不断翻新﹑范围不断扩大、时间跨度越来越长,而且奖金的攀比程度不断提高﹑广告内容也越来越精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应征稿件如雪花般到来,挤爆征文大赛收稿邮箱。到了截稿之日,还可以“为了给更多作者参与的机会”或者“应广大作者呼声”等理由,把截稿日期进一步延长,不造足声势赚足眼球势不罢休。活动结束前,找几个所谓的文学名家在酒桌上一坐,就算是评过奖了,然后在报刊上或者网络上发布一个特等奖及一等奖空缺的虎头蛇尾的获奖名单,以达到“善始善终”。
  借文学形式来骗稿子做广告
  文学作品是易于流传的传播载体,优美的文学作品可以起到“形象名片”的特殊宣传效果,铸就魅力品牌,支撑并推动主办方战略发展。于是,一些无良的主办方借助征文大赛活动,玩起了骗稿子兼做广告的把戏,如本文开篇提到的几个征文大赛活动至今就尚无结果。因为存心不兑现奖励,为了诱惑力十足,他们在设奖时便狮子大开口,动不动就开出五千元、二万元、五万元、十万元、几十万元的等级奖。一些作者看到诱人的馅饼后纷纷响应,呕心沥血撰稿去应征。当承诺的征文大赛揭晓日期到来时,主办方和承办方或者偃旗息鼓销声匿迹,或者相互踢皮球,让广大作者连呼上当;或者虎头蛇尾地发布一个子虚乌有的获奖名单应付交差,反正不结集出版征文大赛成果(等到尘埃落定后,他们才把征集来的优秀作品用于内部品牌文化宣传),参赛者即使有所怀疑获奖名单的真伪,也没有把柄,要么只能怪自己的写作功力还不到火候,要么只能怨自己的运气不够好,所谓见仁见智。于是不了了之。
  俗话说:无信不立。纸包不住火,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作者被钓上当,一旦得知真相,亦会用自己的笔对征文大赛主办方和承办方做有力的抨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负面效应影响将更深远,并且也严重破坏未来征文大赛的生态环境。令应征者连呼上当的“鸡肋”,是再也难以吸引作者参与的。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897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